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红楼梦的人生智慧 > 第一章 老一代女强人的两大典型(1)

第一章 老一代女强人的两大典型(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红楼梦》中正式进入贾府故事时,首先出场的是刘姥姥,是她带领读者进入贾府这个“侯门深如海”的这个神秘境地。而史太君贾母是贾府最重要的人物。她们一位是贫苦老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另一位是富贵老妇,处于社会的最高层,但在人生智慧方面却有着基本的共同点。她们在艰难复杂的人生道路上都有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能为,是老一代女强人的两大典型。

1.能屈能伸的富贵主妇史太君

贾母是荣国府的老太君,年龄最高的长者,是贾府的核心。

贾母姓史,乃金陵世勋史候之女,故又称“史太君”。荣国公贾代善的夫人,封浩命。

贾母生子贾赦、贾政,又有四女,三女皆已亡故,四女贾敏嫁林如海,也不幸因病亡故,留下幼女林黛玉。

史太君二十余岁嫁到贾家,凡六十余年,亲历贾府的荣华富贵,直到年迈时因病去世,时享年八十三岁。

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每有大事,最终必须经过她的裁决。造成这样的形势,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贾母识见高,能力强,有智慧,年轻时即在贾府治家,独掌家政大权,威信高,形成了她那至高无上的权威,至老不衰。另一方面,他的儿子和媳妇都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治家,儿子们从小有孝心,已经习惯于在母亲的羽翼之下的生活,所以不分家,仍由贾母统治全家,发号施令。

于是偌大的贾府,包括大观园,有了她才有了整体感,才有了核心。在全书中,超过一半的回目都有贾母形象的出现,《红楼梦》歌颂女性的题旨、所描写的女性世界和所表现的女性文化,首先是通过贾母的形象和智慧,体现出来的。

有的论者已经注意到:“贾母形象集中凝聚了我国古代老祖母(母亲的母亲)的一切思想、心理、情怀、风范等等文化特征,这一切都在她身上极其自然地和谐地体现出来。”(季学源《贾母:中国文学史上之第一母仪》,《人文中国》第9期,香港浸会大学2002年12月)但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这一切都汇聚成为一种可贵的智慧,贾母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当家妇女、母亲和老祖母的杰出智慧,尤其是集中地凝聚着中国社会历史大转型时期主要时代精神和文化心态的母亲的杰出智慧。

严宽自如,史太君的治家智慧

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多原因的综合,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在封建时代也是如此。家庭的最年长者,一般都是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历史和社会、心理诸多原因,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格局,贾府当然也不例外。作为家族中年龄和地位最高的贾母,虽然因年事已高,许多具体的事情必须委托小辈去做,但治家的大权还牢牢掌握在贾母手中,是非常自然的。

贾母统治的贾府,人口多,仆役众,世系长,姻戚广,形成了一个庞大繁杂的体系。家族庞大,人口众多,诸事繁杂,矛盾丛出,贾母曾经回忆说:“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到去世时已有六十余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她都能妥善处理。她在年轻时亲自管理这个大家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她曾说:“我最会收拾屋子的……保管又大方又素净。”

现在她到了晚年,尽管已经退到幕后,不再亲自理事,可是对于家中的大事,贾母的安排、调停和决策仍是大致得体的,所以,贾府的日常活动能够运转自如。

贾母也深知自己年高体弱,不易亲自照顾全局,就让二媳妇王夫人主管,王夫人身体不好,就在小辈中物色了一个实际的总管,这就是孙媳妇王熙凤,她是大房的儿媳。她挑选王熙凤,是因为她的两个儿子贾赦和贾政都不喜欢做治家这样繁琐而又费时费力费心的工作,两个儿媳妇邢夫人和王夫人也都没有这样的能力。孙辈中只有贾琏成家,他的妻子王熙凤有超过常人的魄力、能力和精力,也有领导群芳的野心,故而请她当贾府的总管也十分称职。外勤方面,则由贾琏担当了全职,并与凤姐一起商议和决定日常事务。

二房的媳妇和大房的儿媳一起总管家事,使大房和二房在主管家务方面都有了权力,也起了二房和大房双方的心理的平衡作用。

于是在贾府中,形成了贾母——王夫人——凤姐这样一个三级管理核心。

在这样的状况下,贾母在贾府中抓大放小,除了重大事情和繁难要事的决策之外,日常的事务就让王夫人处理,由凤姐和贾琏两人具体总管。贾母自己闲下心思,颐养天年,同时也享受人生的种种乐趣,快活度日。

贾母虽然已让凤姐和贾琏总管事务,凤姐和贾琏则必须依靠贾母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做事,他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还不足以担当起贾府的治家任务。贾母也深知这点,所以她一方面说:“当年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知道她的不足。另一方面贾母信任、支持她大胆处理各种事务,培养她成长。

贾母让凤姐总管、贾琏协助的同时,她好似一直在享乐,实际上她对贾府依旧事无巨细地关注着,在关键时就发表指示或者亲自插手。

在抄家之后,贾政说:“老太太实在真真是理家的人,都是我们这些不长进的闹坏了!”一向不管家务的贾政,这时才发现母亲是贾府长年正常运转的真正支撑。在大厦倾倒的最后时刻,只有她能够挺身而出,独力支撑,显现出她才是贾府主心骨的真实风范。再反过来看她平时的表现,不露山,不露水,一派无为而治的样子,实际上她的一整套治家纲领一直在实施着。她的治家纲领是谨慎清醒,有备无患,大小分明。

谨慎清醒是针对大事的,有备无患也是针对大事的,贾母处事抓大放小,抓的大事是维护贾府的声誉和安全。

抓声誉,体现在每次重大活动,贾母都亲自出场。无论祭祖、过节、迎宾、做法事,都非常讲究礼仪和排场,注意显出家族的形象、气派和传统。做法事时,亲自与道观中的主持打交道。有重要的客人,她亲自会面交谈。

抓安全,首先是人身安全。妇女在家中活动和走动,都有多个女仆随从陪同,外出更有多个男女仆人随从保护。男性重要人物,出外活动都有多个奴仆保护。特别是宝玉,尚是一个少年,她不推他随便离开府第,宝玉也因一再受到教育而懂得不能随便远离贾府,要提防拐子,外出要向长辈请假,还要有忠诚能干的李贵带领多个仆人随同。即使到家塾读书,也有多名仆人陪同。这就避免走失、绑架此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其次是住宅和财产的安全。每当重大节日,譬如除夕之夜,她经常提醒和吩咐:“好生派妥当人夜里看香火,不是大意得的。”(第五十三回)因为火灾是大户人家日常的第一大敌,“火烛小心”是首要的信条。即使贾母如此关照,下人还是不小心,有一次马棚终于失火了。贾母闻讯,“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自己“足足看着火光熄了方领众人进来。”(第三十九回)

至于府第的安全保卫工作,需要仆人奴婢来做,这与仆人奴婢的管理互为表里,我们必须与奴婢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评论。贾府的奴婢管理制度是非常严密和合理的。

贾府在史太君贾母的领导下,宽厚对待下人。诚如袭人所言,在贾府中“吃穿和主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袭人的母亲和哥哥也认为“贾宅是慈善宽厚人家儿”,“贾府中从不曾作践下人,只有恩多威少的,且凡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更比待家下众人不同,平常寒薄人家的女孩儿也不能那么尊重。”

贾母平时与贴身大丫环们讲话总是和颜悦色,平时也经常与鸳鸯等一起说笑,关心她们。贾府内尤其厚待奶娘,公子小姐对自己的奶妈特别尊敬和礼遇,的确把她们当成半个母亲看待。

但这绝不意味着贾母毫无原则地一味宽待下人,她的目光敏锐,更加上阅世经验极为丰富,治下亦极严。当怡红院方面报告半夜大约有外贼闯入,贾母即行严查。她指出:“如今各处上夜的都不小心还是小事,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大户人家遇到盗贼,的确常是奸匪内外勾结的结果。奸匪或派人到大户人家当仆人,或收买勾结仆人当内线,实行抢劫或偷盗。贾母对此警惕心很高。当探春报告:“近因凤姐身子不好,园里的人,比先放肆许多。”竟发展到聚众赌博。贾母忙道:“你姑娘家哪里知道这里头的利害?你以为赌钱常事,不过怕起争端;不知夜间既耍钱,就保不住不吃酒,既吃酒,就未免门户任意开锁,或买东西;其中夜静人稀,趁便藏贼引盗,什么事做不出来?况且园内你姐儿们起居所伴者,皆系丫头媳妇们,贤愚混杂。贼盗事小,倘有别事,略沾带些,关系非小!这事岂可轻恕?”贾母急命:“即刻查了头家赌家来!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林之孝家的等见贾母动怒,谁敢徇私,经过严查,查得大头家3人,小头家8人,聚赌者统共20多人。贾母先问大头家名姓,赌资多少,便命将骰子纸牌一并烧毁,所有的钱没收,分散与众人;将为首者每人打40大板,撵出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打20板,革去3月月钱,拨入圊厕行内,管理和打扫厕所。大头家中有一人为迎春之乳母。贾府中尽管对乳母终身给予极高的礼遇和优待,此时黛玉、宝钗、探春等也都为迎春乳母求情,她却立遭拒绝,并且仔细分析自己要严办她的道理:“你们不知道!大约这些奶子们,一个个仗着奶过哥儿姐儿,原比别人有些体面,她们就生事。——比别人更可恶!专管调唆主子,护短偏向。我都是经过的。况且要拿一个作法,恰好果然遇见了一个。你们别管,我自有道理。”

贾母眼光四射,洞察赌博酗酒的危害之烈,对下人恩威并重,奖惩得体。贾府能保持几代繁华,有多种原因,善待下人又严加约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红楼梦》评论家近年多公认贾母“处理人事,粗细有节,宽严有度,恩威并施,信赏必罚”。(纪健生《老树着花——贾母形象八题》,《红楼梦研究》2005年第2辑)

在治家的过程中,贾母能够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首先是最难处理的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不仅是封建家庭中最复杂难处的人际关系之一,婆媳往往是对立的,即使在现代中国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家庭问题。在古代的封建家庭中,婆婆压迫媳妇是司空见惯的事,有的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钗头凤》中的唐婉,她们的婆婆硬逼儿子离婚,摧毁了她们的好姻缘,刘兰芝和丈夫为此自杀,大诗人陆游和唐婉离婚后则感到终生痛苦。不少媳妇,进入婆家后,总是左右支绌,动辄得咎,终日如履薄冰,甚难做人,直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又对自己的媳妇重施前辈的故伎,造成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悲剧。但贾母对儿媳、孙媳都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的爱惜,不仅与众媳妇们和和乐乐的过日子,家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她还能体贴年轻媳妇们羞于启齿的闺中情怀,为她们想得周全,安排妥帖。中秋之夜,尤氏说要陪老太太一夜,贾母说:“使不得!你们小两口儿,今夜也要团团圆圆的,如何为我耽搁了!”命尤氏马上回去与贾珍“团圆”。元宵之夜,她对贾蓉说:“蓉儿,你和你媳妇坐一处,倒也团圆了。”贾赦、贾珍抄家后去远方服刑前来向贾母告别请安,贾母却关照他们:“你两个且各自同你们媳妇说说话儿去罢!”

对于大小媳妇做错事、讲错话,她当面诚恳地批评指责,用的是慈母式教导的口吻,经常还注意含蓄和分寸,绝不用粗暴对待她们。有时,必须作严厉批评,例如贾赦无耻地向鸳鸯逼婚,谋求人才两得,其中还有着阴谋算计贾母的成分,邢夫人竟然起劲地充当说客,威逼利诱鸳鸯作妾。贾母在这样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要批评邢夫人,但还顾及她的面子,贾母见无人,方说道:“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你们如今也是孙子儿子满眼了,你还怕他使性子?劝两句都使不得。我闻得你还由着你老爷的那性儿闹。”邢夫人满面通红,回道:“我劝过几次不依。老太太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呢?我也是不得已儿。”贾母虽然忍不住语带讥讽,批评的语言还是委婉而文雅的,可是邢夫人还要为自己辩护,贾母道:“他逼着你杀人,你也杀去?”对这种难以理喻、痴笨顽固、甘愿低头伏小的无耻的人,贾母不得不用这样绝端的语言批评她。(第四十七回)贾母批评过后也就算了,事后不再提起和追究,对此类她无法喜欢的媳妇还是很宽容的。

除了宽容,贾母对媳妇们还十分尊重、信任和支持,放手让她们管理自己的家庭,尤其是让孙媳凤姐、孙女探春持家。

在与小辈的关系上,她充分发挥母爱的伟力,尽力填平“代沟”,做到双方亲密接近、相处融洽、同享生活的欢乐。季学源先生赞赏她的爱是襟怀宽阔的,不但有爱无类,而且常常逆旧观念而行之,把她的爱最大限度地倾注出来。她打破了“男尊女卑”的“天理”,她对凤姐的支持,对李纨的怜爱,对秦氏的关照,她把所有的孙女都安排在自己身边亲自教养,而且个个都调教得很出色,对湘云、黛玉亦复如此,女孩儿们都是她的“心肝儿肉”。就是对远房穷本家的四姐儿、喜莺,亦无两个标准。她八十大寿,两个女孩来拜寿,贾母把她俩如同家里的姑娘一样看待,为防止家人歧视她们,她说了一段极为严正的话:“我知道,咱们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未必把她俩放在眼里。有人小看了她们,我听见了可不依!”她那个时代,本是以富贵取人的时代,而贾母却深恶之痛绝之,并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反复叮嘱,而且层层落实,一丝不苟。对此,不管人们作怎样迂曲的“分析”,都是难以否定其博爱情怀的。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歧视女孩是普遍的现象,贾母对家里众多的女孩如此关爱,出自内心的喜爱,和青少年们相处得那么融洽、亲密,她和小儿女们共创共享人生欢乐,她也为自己带来了莫大的快乐。

聪明的贾母喜欢和年轻人呆在一起,却又有自知之明,不让自己成为小儿女们寻求欢乐的障碍。螃蟹宴中,因风大,王夫人让她不要久留,她想的却是小辈们:“我怕你们高兴,我走了,又怕扫了你们的兴。”芦雪庵诗会时,因天冷风大,没有邀请她参加,但她却自个儿来了,一到场就发表声明,反复强调说:“你们只管照旧玩乐吃喝”,“我也来凑个趣儿”,她要大家:“就如同我没来时一样才好,不然,我就走了!”她把自己视为她们当中的平常一员。为了创造欢乐的氛围,她甚至以自己幼时的隐私和生理缺陷说笑逗乐,莲舌生花,令人解颐,每遇贾政等老爷们在场妨碍孩子们身心自由时,她总是适时地把他们支开,然后对宝玉和姑娘们说:“你们乐一乐罢!”“让姑娘们乐一乐!”于是众儿女立刻欢跃起来,“如同开了锁的猴儿一般”。这开“锁”的人就是贾母。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有时她竟故意不让贾政们离开,而要他们也参与娱乐活动,甚至要贾政当众说笑话,说不好还要挨罚。贾政说笑话,这本身就是个大笑话,乐得小儿女们心里直痒痒。在和小辈相处中,贾母不但不倚老卖老,作威作福,而且在自己有失误时,不管和谁有关,她都能及时公开认错,并且切实纠正疏误。这种思想境界和过人智慧,有力地消解了古稀老母与青少年之间的代沟。(《贾母:中国文学史上之第一母仪》)

作为家中的老祖宗,小辈们都感到她是一位慈祥、和蔼、亲切、睿智故可以依靠、信赖的长辈,乐意和她在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和欢庆的节日。在她主持的贾府中,女孩子们的心理在愉快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尤其是在她的调教和培养下,元春、探春这两个孙女在德智美和气质风度上都发展得非常出众。

贾母在治家的领域中无疑得到了相当全面的成功,她是中国母亲持家风范的集大成者。

即使贾府败落了,在败落中仍依旧显示出贾母在持家领域中的成功。当贾府在抄家之后爆发了财政的总危机时,她说:“是我早知道了的。”找出其中的原因是:“那些事原是(他们)外头闹起来的。”“他们爷儿两个”干的勾当。人们都抱怨凤姐惹祸,的确凤姐固然罪责难逃,外面的坏事主要还是贾赦和贾珍弄出来的。因为她有预防在先的思想,所以她六十余年如一日,积蓄了许多金银和财产,到了众人一筹莫展之时,她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独力挑起重担,说:“只好我替你们打算罢了!”她将“做媳妇时到如今积攒的东西都拿出来”,做出令人信服的公正分配和安排,让全家人生活下去。作为持家能手,她清醒地牢记历史经验,正视现实教训,将“余资”的主要方向散给维持家庭日常开销的各房女性,以防爷们在劫后依旧挥霍。

史太君之所以能够瞻前顾后、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地治理覃府,是因为她看透人生穷通,深谙世故人情,富有人生智慧。

老马识途,史太君的人生智慧

贾母作为老人,以为母亲和祖母,富有人所罕见的人生智慧。

一个有智慧的人,充满了爱心。爱心使人的心理健康,心情愉快。为他人付出爱心,自己的心中会充满了阳光,这是善良之辈得到的最好的回报。贾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的爱幼恤老,就是有爱心的表现。从爱幼来说,贾母对于她身边和外出遇到的每一个孩子,她都表现出热情的爱怜之心。对身边的丫头鸳鸯、晴雯、袭人之类的聪明美丽的少女是这样,甚至愚笨的傻大姐、刘姥姥的外孙板儿,等等,也是这样,她无不疼爱。她同情痛苦中的孩子,如见到秋纹身体瘦弱,便生爱怜之心:“可怜见的,生得单柔!”清虚观的小道士冲撞了女眷,遭到凤姐的打骂,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得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贾珍答应,领他去了。她认真地作了一番具体的叮嘱、安排,要大家善待这个出家的孩子。对演戏、吹笛子的小艺人,真诚地赞赏她们的演艺,用语言和美食、钱财的赏赐鼓励和关爱她们,让她们幼小的心灵得到温暖。没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是绝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而施以爱心,也让贾母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和幸福。

爱幼和敬老,是爱心重要的两翼。有识见的《红楼梦》研究家充分注意和十分赞赏:贾母对李婶婶、族中老妯娌乃至张道士、王太医等老辈人,贾母均表现了尊老之情。由于贾母立下的规矩和她本人的表率作用,贾府子弟对乳母都非常尊敬和爱护。对刘姥姥,贾母更是一见如故,一声“老亲家”的招呼,就把她和刘姥姥一下子拉近了。一个是一品诰命夫人,贾府的老祖宗,一个是从乡下穷困农家来告穷的老农妇,其地位本是天悬地绝的,但贾母总是主动问长问短,诚心夸奖刘姥姥,同时,又诚心自嘲自贬,不矫不饰,恳切诚挚,使人如坐春风,感受到了人间之爱的温馨。

在旧时代,除了人间的敬老,人们还敬神拜佛,这是旧时各阶层都流行的,几乎无人不做的。贾母平时虽然不信神鬼邪说,不吃斋念佛,但她虔诚地信奉佛教。她对佛教的信仰,做得恰如其分。她接受佛教的教育,心里向善,待人善良,但她不搞形式主义的吃斋,因为她讲究生活的享受,吃斋要戒荤,就失去了口福。另外,常年吃素,对健康老人来说,营养会严重不足,贾母不吃斋,是她的正确选择。念佛,对一般人来说,枯燥乏味,讲究享乐的贾母也是没有兴趣的。贾母信佛,还表现为平时讲话时常常虔诚地念“阿弥陀佛”的佛号,还请人为她抄写佛经,作为功德;家里办丧事,也做佛事。除了佛教,道教的法事也做。但她为人洒脱,所以去清虚观打醮之类,也让平日出不得门槛的女孩们出去逛逛,贾母慈爱地对府中众位少女说:“长天老日的,在家里也是睡觉。”实际上这不仅是她口头上对大家说的,仅是消消夏而已。她每次都带着她们出去见见世面,让她们经历这种场面,以后作为大户人家的家庭主妇,碰到类似的需要,就有了经验。这是给她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而不单是带她们出去玩玩而已。信奉现代科学的当代人会认为这是迷信鬼神的宗教活动,在古代这却是严肃、正经、不可掉以轻心的大事。当然,由于当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我们也要尊重人们的这类活动。

贾母教育后辈非常重视实践性的教育,这是生动的一个例子。

她还带领后辈一起经常看戏、听书、欣赏音乐和民间艺术。看戏都是昆剧名作,这便培养贾府众女眷高雅的欣赏趣味,极大地提高了她们的文化素质。贾母也善于欣赏民间文艺,可见她的文艺欣赏趣味纯正而又广泛。她也喜欢和后辈一起猜灯谜,讲笑话,家庭气氛活跃,情趣盎然。贾母又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对于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荒谬作品给予抵制,并有很强的批评能力。有一次,女艺人来表演一段新书,讲的是残唐五代的故事,名叫做《凤求鸾》。贾母道:“这一个名字倒好,不知因什么起的,先大概说说缘故,若好再说。”女艺人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凤。”众人听了,笑将起来。贾母笑道:“这重了我们凤丫头了。”故事讲的是这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见大雨,进到一个庄上避雨。谁知这庄上也有个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芳名叫作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贾母忙道:“怪道叫作《凤求鸾》。不用说,我猜着了,自然是这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一回书。”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过!便没听过,也猜着了。”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敌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环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环?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搭后语?”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这有个缘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贾母特地说明,自己老了,空闷时听听,作为消遣,如果女孩子在身边,就不听这样的故事。

作为一位信佛的老太太,她在贾府被抄家之后,为了消灾和预防以后发生新的灾难,她祷天求神(第一百零六回)。贾母感到大难从天而降,合府无一人分忧,作为一家之长,她已束手无策,只能求天保佑了:且说贾母见祖宗世职革去,现在子孙在监质审,邢夫人尤氏等日夜啼哭,凤姐病在垂危,虽有宝玉宝钗在侧,只可解劝,不能分忧,所以日夜不宁,思前想后,眼泪不干。一日傍晚,叫宝玉回去,自己挣扎坐起,叫鸳鸯等各处佛堂上香,又命自己院内焚起斗香,用拐拄着出到院中。琥珀知是老太太拜佛,铺下大红短毡拜垫。贾母上香跪下磕了好些头,念了一回佛,含泪祝告天地道:“皇天菩萨在上,我贾门史氏,虔诚祷告,求菩萨慈悲。我贾门数世以来,不敢行凶霸道。我帮夫助子,虽不能为善,亦不敢作恶。必是后辈儿孙骄侈暴佚,暴殄天物,以致合府抄检。现在儿孙监禁,自然凶多吉少,皆由我一人罪孽,不教儿孙,所以至此。我今即求皇天保佑:在监逢凶化吉,有病的早早安身。总有合家罪孽,情愿一人承当,只求饶恕儿孙。若皇天见怜,念我虔诚,早早赐我一死,宽免儿孙之罪。”默默说到此,不禁伤心,呜呜咽咽的哭泣起来。

她在祷词中自责:“我帮夫助子,虽不能为善,也不敢作恶,必是后辈儿孙骄奢淫逸,暴殄天物,以致合府抄检。”作为一个老人,又是女性,见闻只能局限于家中府内,她无法了解儿孙在外的具体作为,她以自己的人生智慧,分析出门庭败落的根源在于“后辈儿孙骄奢淫逸,暴殄天物”,这种作恶的行为,引来了抄家搜捕。作为老年女性,她不知儿孙在外的具体罪孽和劣迹,不知凤姐背着她作恶的具体罪孽,这是无可奈何的。可贵的是,她不是一味求神保佑,而是清醒地自我责备,公正地批评儿孙的罪责;出于母爱的牺牲精神,自己愿意独力承当“不教儿孙”,“皆由我一人”的“罪孽”,以自己早死作为赎罪,在这个基础上才恳求神佛保佑自己的家庭渡过难关。这是诚实和理智的。

而在平时,她具有更清醒的理智,不会随便受到“神怪”的惊吓。九十四回写怡红院枯了的几株海棠忽又开出好花来,众人都说“古怪”,唬得合府上下惊惊惶惶,怪论四起,但是贾母却力排众议,凭着她不信妖邪的基本观念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对春花冬开现象作了无师自通的符合生物科学的巧妙解释:“这花儿应在三月里开的,如今虽是十一月,因节气还迟,算是十月,应着阳春的天气,因为暖和,开花也是有的。”古代流行着花草树木都有灵性,与人有着心灵感应的说法,所以大家在诧异、兴奋之余,有的说这是兆喜,有的说这是兆忧。无知而俗气的贾赦竟然耸人听闻地夸大说这是“花妖”,平时出言谨慎的贾政竟也随声附和,贾母当即指责并阻止:“你们不许混说。”为了清除众人的恐惧,这位老祖母还大无畏地挺身而出,有福不享、有难独当:“若是好事,你们享去;若是不好,我一个人当去!”贾母有理有据、有胆有识地解释和担当此事,终于打掉了众人的恐惧,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地将海棠开花一事作为一则佳话,打发过去了。

贾母的婚姻观充分显示了她过人的见识。

贾母的婚姻观是通过为宝玉择媳之事表现的。贾母的择媳标准是女方的模样和性格,其他不论,不讲究对方的出身高低、富贵:“不管她家根基、富贵”,“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贾母反对封建社会中上层家族所推行的婚姻观:注重对方的家族状况,着重婚姻的政治影响和政治、经济的利益。贾母并不否定封建婚姻最重要的标准“门当户对”,这是因为结婚当事人双方有大致共同的语言、认识水平,否则难以沟通,互相看不惯,就难以共同生活了。鲁迅说焦大是不会爱林妹妹的,贾母也绝不会作出“焦大(如果焦大是年轻人的话)与林妹妹”相配这样的蠢事。

有时尽管门当户对,尽管对方有财有势,如孙绍祖,贾母反对迎春与他的联姻。另如有人说媒,说张老爷家“富贵双全”,但张家小姐性格儿不好,贾母当即断然否决了。(八十四回)

贾母自己作为一位优秀聪慧的女性,她见多识厂泛阅人极多,看到众多优秀女性要远远强于须眉男子,所以她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她一切以具体个人的本身的角度出发,来评价人的价值。所以,贾母对优秀的男孩和女孩都疼爱有加。在她的子女中,她说得很清楚,她最疼爱的是女儿贾敏,而非儿子贾赦、贾政。她的两个孙女都十分优秀,她把孙女们都放在身边亲自教养,使她们有男子不可企及的优越之处。

贾府的“脂粉英雄队”的形成,显然是贾母的直接培养和支持的结果,是她的女性价值观的体现,而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和珍爱更是贾母熏陶、影响和支持的结果。

贾母对人生有着正确的认识,她生则尽力、充分、合理、舒服地持家和享受,死则视死如归,绝不可怜地哀叹和无谓地追求长生之术。正像季学源先生所说的:人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最后一环。她的死,虽不是前人说的那样“贾母之死令人羡”,但是她的死是体现了她的进步人生观的。她似乎已经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故能泰然面对人生的终结,没有死的恐惧。她不是曾对凤姐说过:人都是要老要死的,别人死了,只留下她们,岂不成了老妖精。她只要做人,而不愿作妖精,所以面对死,她是那么大气,确实视死如归。临终前,她将自己天则范围内的事作了有条不紊的安排,面面俱到又轻重主次有别,爱憎体现得明明白白。但作为一个老祖母,她对所有的儿孙都是倾注了母亲之爱的,特别是散余资时,她是有区别的,但又让所有的儿孙都得到了母爱的最后滋润。待一切该做的事都做好了,她便“脸变笑容”而去,真可谓鞠躬尽瘁,她的死和她的生一样,是美的。(季学源《贾母:中国文学史上之第一母仪》)我们来看贾母的临终场面:

贾母在临终时坐起说道:“我到你们家已经六十多年了。从年轻的时候到老来,福也享尽了。自你们老爷起,儿子孙子也都算是好的了。”她是在自感满意的心理状态下离开人世的。她对最钟爱的三个人,做了特别的嘱咐:“就是宝玉呢,我疼了他一场。”说到那里,拿眼满地下瞅着。王夫人便推宝玉走到床前。贾母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拉着宝玉道:“我的儿,你要争气才好!”宝玉嘴里答应,心里一酸,那眼泪便要流下来,又不敢哭,只得站着,听贾母说道:“我想再见一个重孙子我就安心了。”他已经有了重孙贾芸,这是希望她最宠爱的宝玉能尽快生个孩子。又问:“我的兰儿在那里呢?”李纨也推贾兰上去。贾母放了宝玉,拉着贾兰道:“你母亲是要孝顺的,将来你成了人,也叫你母亲风光风光。”接着再问:“凤丫头呢?”凤姐本来站在贾母旁边,赶忙走到眼前说:“在这里呢。”贾母道:“我的儿,你是太聪明了,将来修修福罢。我也没有修什么,不过心实吃亏,那些吃斋念佛的事我也不大干,就是旧年叫人写了些《金刚经》送送人,不知送完了没有?”凤姐道:“没有呢。”贾母道:“早该施舍完了才好。”她对这三个人的临终遗言,针对性都非常强,都讲到了要害。宝玉读书不用功,希望他争气并早生贵子。兰儿从小丧父,全赖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带大,希望她孝顺母亲,他读书用功,不用叮嘱,只是祝福他将来有出息,为母亲争光。凤姐做人忒凶,贾母说她“太聪明了”,委婉地给以批评,提醒她“将来修修福”。顺便督促她将自己安排的送佛经的事办妥。

贾母对没有来到的三个人又做了评论:“我们大老爷和珍儿是在外头乐了。”这是批评贾赦和贾珍犯事被发配到远处,弄得没有资格回来奔丧。又指责“最可恶的是史丫头没良心,怎么总不来瞧我。”鸳鸯等明知其故,知道史湘云不能前来的苦衷,她们怕老太太知道了伤心,都不言语。

最后,贾母又瞧了一瞧宝钗,叹了口气。她对宝钗的未来命运洞若观火,但她已经无法补救,只能无言,而叹气之中隐藏着千言万语,无限隐情不言中。

这时,只见贾母脸上发红,贾政知是回光返照,即忙进上参汤,贾母的牙关已经紧了,合了一回眼,又睁着满屋里瞧了一瞧。王夫人宝钗上去轻轻扶着,邢夫人凤姐等便忙穿衣,地下婆子们已将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

贾母临死前,头脑还十分清醒,尽管门庭已经衰落,遇到和见到了不少不愉快、令人忧心的事情,还有子孙发配在远方边地。她能够现实、平静、坚强地对待,死时沉着镇静,保持心地的安宁。她对心爱的后辈做了最后的富于智慧的嘱咐,然后微笑着离开人世。西谚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贾母不是这样的一位智者吗?

傲眼识人,史太君的用人智慧

史太君看人,不以地位、穷富、男女区分,她看重的只是对方本身的素质、品格和才华。

她慧眼识人,能够鉴别人才,在贾府中做统筹安排。

贾母看重平儿这样聪慧通达的通房丫头,让平儿作为凤姐得力的助手在贾府内四处奔走活动。她最爱孙子宝玉,将美丽出众而又才华杰出的晴雯送给宝玉使唤,并准备长留她,给宝玉作终身之伴。又将老实尽心的袭人派给宝玉,让她无限忠诚地为宝玉服务。

晴雯、袭人和鸳鸯是贾府中最杰出的丫头,事实证明,将晴雯、袭人安置在宝玉身边,是极为妥当的。

贾母自己身边则重用丫头鸳鸯。以她的眼光,由鸳鸯照顾生活是最最称心和合适的,更且,鸳鸯是贾母身边的总管,贾母个人所有的财产都有鸳鸯保管。对整个贾府来说,尽管名义上是王夫人管家,凤姐做帮衬,实际上是凤姐在总负责,但如有不周到之处,要靠鸳鸯帮助。贾母在反对贾赦逼嫁鸳鸯时,对邢夫人说:“如今你也想想,你兄弟媳妇本来老实,又生得多病多痛,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凡百事情,我如今都自己减了。他们两个就有一些不到的去处,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该要去的,他就要来了,该添什么,他就度空儿告诉他们添了。鸳鸯再不这样,他娘儿两个,里头外头,大的小的,那里不忽略一件半件,我如今反倒自己操心去不成?还是天天盘算和你们要东西去?我这屋里有的没的,剩了他一个,年纪也大些,我凡百的脾气性格儿他还知道些。二则他还投主子们的缘法,也并不指着我和这位太太要衣裳去,又和那位奶奶要银子去。所以这几年一应事情,他说什么,从你小婶和你媳妇起,以至家下大大小小,没有不信的。所以不单我得靠,连你小婶媳妇也都省心。我有了这么个人,便是媳妇和孙子媳妇有想不到的,我也不得缺了,也没气可生了。”“这会子他去了,你们弄个什么人来我使?你们就弄他那么一个珍珠的人来,不会说话也无用。我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服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服侍我尽了孝的一般。你来的也巧,你就去说,更妥当了。”贾母深感鸳鸯要比儿子还孝顺、有用和忠诚,又善于辞令,聪明灵巧,得心应手。

如果没有贾赦强娶鸳鸯的事件,鸳鸯就不会在贾母病故后自杀,鸳鸯就会是继凤姐之后总管贾府的最佳人选。鸳鸯也很可能被许配给宝玉,所以贾赦说鸳鸯不肯嫁给自己,是喜欢宝玉,这不是无故的猜测而是“情敌”的惊觉。

贾母的识人,还表现在她不受奸人的欺骗。赵姨娘暗算凤姐和宝玉,利用马道婆的巫术暗害他们,要让他们发疯而死。这个方法果然灵验,凤姐和宝玉的毛病一日比一日重,后来已经奄奄一息。赵姨娘、贾环等在外面假作忧愁,心中称愿。到了第四日早晨,贾母等正围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贾母听了这话,如同摘心去肝一般。赵姨娘在旁劝道:“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里也受罪不安生。”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烂了舌头的混账老婆,谁叫你来多嘴多舌的!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他死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像个避猫鼠儿?都不是你们这起淫妇调唆的!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一面骂,一面哭。(第二十五回)贾母尽管不知是赵姨娘耍的阴谋,但她对赵姨娘盼望宝玉早死和幸灾乐祸的心理,非常清楚,对她平时调唆贾政对宝玉严厉处置的言行也一嘹然。她平时厌恶赵姨娘,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享受生活,知福惜福的美丽人生

《红楼梦》中的史太君已经进入人生的晚景,她自年近古稀直到髦耋之年告别人世。贾母的高超智慧还表现为她坦然对待自己的老境,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相当知足,追求的是现实的人间幸福、人生乐趣。她既不同于愚昧拜物的“老地主婆”(王朝闻《论凤姐》第139、603、41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也不做吃斋、苦行的禁欲主义者,更不同于一味骄奢淫逸、暴殄天物的享乐主义者。贾母到晚年依旧金银满箱,养尊处优。但是她的生活享受显得既随意、自然,又讲究、考究。随意、自然表现在:有时端坐,有时歪着,有时短暂说笑,有时日夜连续看戏玩乐。做人懂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她在与刘姥姥相遇交谈中,自然地比较出自己境遇的优越,但也明智地看出自己的不足,且看两人的生动对话: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赔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她用非常平等的口吻与刘姥姥交谈,精心寻找刘姥姥身上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相比,让对方感到偷快,抹平双方境遇的优劣。最后她坦然地说:“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还嘲笑自己是个“老废物”,以贬低自己来抬高刘姥姥,诚心地要让刘姥姥也心境愉快。但其中也充分反映了贾母知老服老,以自然坦然的心情来度过风烛晚年的健康心态,是她老到高明的智慧的体现。

贾母的高明还表现为她非常懂得生活的辩证法,她在随意、自然的同时,又非常讲究生活享受的数量(多样性和丰富性)、质量和层次。研究家归纳和总结:她的生活情趣十分饱满而广泛,对于一切人生乐事,她都兴味十足。看戏、品诗、观画、听音乐、赏月赏雪、品茶饮酒、猜谜语、说笑话、游览园林美景、评说居家摆设、人物服饰,她都颇有独特见识。她的人生享受有两大特征:一是层次高,在享用生活物质时,从内容到形式,她都是着意追求精神化、审美化和完美的;二是与人同享,而不是独享。大观园中的宝玉和女孩子们是她的一个重要的人生幸福之源,她有意识地置身于他们中间,从他们那里获取生活乐趣;同时,她又与他们共享人生幸福,而不是旁若无人,唯我独乐。这样的共享思维,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读宋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大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和诗词,其中所表现的与民同乐的高尚境界,可以体会贾母的这个崇高风范。

她对生活享受的讲究和考究,再以美食为例,我们可以领略她精于此道和适可而止的生活态度。作为一位高龄老人,研究家曾经总结她的吃有四大特点:一、爱吃。她始终保持着很好的食欲,对于生命的第一需要,她很坦然,绝不扭捏。她适口为珍,并不只求山珍海味。在形式方面,她并不拘泥于陈规旧套,对贾宝玉提出的分食制,她也欣然表示赞同。二、与人同吃。她吃她爱好的食物,总是想着这个又念着那个,吃红稻米粥,想着送点给凤姐吃;她爱吃红枣泥馅山药糕,也让人送点给秦氏吃;李纨、尤氏等等均得到此类关爱。有一次晚餐中她竟想到六七个人。对家人如此,对外人亦如此,刘姥姥来了,她没有忘记把自己的菜拣了派人送去给她吃;对演戏、吹笛子的小女孩,她也没有忘了给她们送节日食品去。最令她心情畅快的事,就是“看着多多的人吃饭”,看着年轻人津津有味地吃喝,显出青春的活力,比她自己吃喝更能使她获得美食的快感、美感。七十五回写众人在她那里吃饭,她“负手看着”,觉得这是“最有趣的”,仿佛别人吃和她自己吃的价值是完全相同的。这也是她对年轻人的爱心的充分体现。三、善吃。她不是那种一味追求大鱼大肉的酒肉崇拜者,她已相当讲究吃理。螃蟹宴中,众人无不兴高采烈,但她没有忘记蟹味虽美,但性寒,不可多吃,所以她适时教导孩子们:不要因为好吃而多吃,“吃多了肚子疼”。两宴大观园时,凤姐、鸳鸯捉弄刘姥姥,拿大杯让她吃酒,但贾母适时阻止说:“说是说,笑是笑,不可多吃了,只吃一杯罢。”又关照刘姥姥:“慢些,别呛着。”这里边都是蕴含着饮食经和爱心的。纵观她的美食观,主要是美在心上,而不是美在口中。她总是在吃中追求心理上的满足,物欲的满足已退居次要地位。四、审时度势,自我节制。她不是那种“穷吃”——“吃穷”,陷入享乐主义而不能自拔的人物。当贾府经济危机日渐显现时,她能主动以“克己”为原则,严于自律。她几次要各房把送的菜送回去。最后,她曾作了这样的归结:要能“享得富贵”,“也能受得贫穷”。她将自己的这一体验作为人生金箴传授给儿孙。透过这一切,我们看到了一位令人亲又令人敬的中国老祖母。她的幸福观是进步的,是和时代精神同步的,也是具有永恒的爱和美的精神。王夫之说:“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诗广传·陈风》),这样的文化思想在贾母这里得到切实的体现。贾母得到大观园和贾府中年轻人的由衷爱戴,绝非她仅仅是“老祖宗”而已。

贾母喜爱文艺欣赏,也喜欢热闹地与大家一起享受看戏、听乐的无穷乐趣。

对于女孩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以及各种游艺之事,她都给予热忱的支持、鼓励和赞助,她没有“女子无才就是德”,看杂书有害等陋俗的观念。所以大观园内屡兴诗社,女孩子们的创作才华得以焕发,美丽的大花园中洋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使大观园成为爱和美的天外桃源。

贾母不仅喜欢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还善于欣赏身边女孩的女性美。她不仅喜欢自家的女孩,对亲戚和别人家的女孩也一视同仁。例如,对宝琴之美,贾母不仅极为欣赏,还能发现宝琴之美的特点。当宝琴在冬日的阳光下披着凫靥裘斗篷出现在雪坡上时,身后又有个丫头抱着一瓶红梅。贾母一见,立刻发现了这个人物美和自然美完美结合的画面,忙向众人说:“你们瞧,这雪坡儿上,配上她这个人物儿,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逭梅花,像个什么?”经她一指点,众人立刻明白,都说:“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着的仇十洲的《雪艳图》!”贾母却摇头笑道:“那画的哪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这样好。”贾母比年轻人更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她绝不像王夫人、李嬷嬷那样嫉恨少女的青春之美。

古代男子喜欢“红袖添香”的情调,喜欢美女相伴而常不可得。作为老妇的贾母,常常支开俗气庸碌的儿子,也不喜欢那些奶油小生式的纨绔子弟,不喜欢面目猥琐的贾环之类的男孩,她让这些才貌双全,发出银铃般美妙声音的少女陪伴着一起看戏、宴请、过节,台上台下满目花团锦簇,她正是一位善于充分享受美的老人。对于老迈的刘姥姥,因其富有人生智慧和乡土气息,也乐于接待,说明贾母赞赏的是以智慧引领美的人物、花园和戏曲、音乐,以及种种美好事物,让生活中充溢着智慧和美丽。

现在有不少老人日夜沉溺于麻将或无聊的赌博游戏中。还有不少老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晚年轻闲的日子,至多在早晨到附近的花园里去略作体育锻炼。不少老人为儿子、女儿及其辛苦地带孩子,烧饭做家务,甘愿为“啃老族”服务,或为子女操心一切包办一切。适当地量力而行地帮助子女也是可以和应该的,但千万不要忘记了“子女自有子女的福”这样流传千古的真理。得放手时且放手,应该像贾母那样恰当舒适地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潇洒地享受人生的晚景,尤其是要像贾母那样善于欣赏高雅和通俗的艺术,重视文化的享受,艺术的享受,再加上阅读好书的享受,从而使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愉快而有意义。

正视灾难,贾府败落时的坚韧态度和正确措施

人的一生绝对不会永远是风平浪静的,人生道路必会充满着曲折,甚至遇到惊风骇浪。贾母在年过八十之后,经历了家被抄,儿子孙子被捕并发配远方这样的灾难。被抄家后,家里在经济上难以为继,眼前的日子就没法过,此时阖家痛哭,一筹莫展。眼见此状,贾母叫邢王二夫人同了鸳鸯等,开箱倒笼,将自己做媳妇到如今,六十余年积攒的东西都拿出来,又叫贾赦,贾政,贾珍等,一一的分派说:“这里现有的银子,交贾赦三千两,你拿两千两去做你的盘费使用,留一千给大太太另用。这三千给珍儿,你只许拿一千去,留下二千交你媳妇过日子。仍旧各自度日,房子是在一处,饭食各自吃罢。四丫头将来的亲事还是我的事。只可怜凤丫头操心了一辈子,如今弄得精光,也给他三千两,叫他自己收着,不许叫琏儿用。如今他还病得神昏气丧,叫平儿来拿去。这是你祖父留下来的衣服,还有我少年穿的衣服首饰,如今我用不着。男的呢,叫大老爷,珍儿,琏儿,蓉儿拿去分了,女的呢,叫大太太,珍儿媳妇,凤丫头拿了分去。这五百两银子交给琏儿,明年将林丫头的棺材送回南去。”

分派定了,又叫贾政道:“你说现在还该着人的使用,这是少不得的。你叫拿这金子变卖偿还。这是他们闹掉了我的,你也是我的儿子,我并不偏向。宝玉已经成了家,我剩下这些金银等物,大约还值几千两银子,这是都给宝玉的了。珠儿媳妇向来孝顺我,兰儿也好,我也分给他们些。这便是我的事情完了。”

贾母根据各房的情况,分配现银,让他们渡过目前的难关。看到贾珍和贾琏都是纨绔子弟,一有机会就在外面的女人身上乱化钱,就明确交给谁人保管。

贾政见母亲如此明断分析,俱跪下哭着说:“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儿孙们没点孝顺,承受老祖宗这样恩典,叫儿孙们更无地自容了!”贾母道:“别瞎说,若不闹出这个乱儿,我还收着呢。只是现在家人过多,只有二老爷是当差的,留几个人就够了。你就吩咐管事的,将人叫齐了,他分派妥当。各家有人便就罢了。譬如一抄尽了,怎么样呢?我们里头的,也要叫人分派,该配人的配人,赏去的赏去。如今虽说咱们这房子不入官,你到底把这园子交了才好。那些田地原交琏儿清理,该卖的卖,该留的留,断不要支架子做空头。我索性说了罢,江南甄家还有几两银子,二太太那里收着,该叫人就送去罢。倘或再有点事出来,可不是他们躲过了风暴又遇了雨了么。”贾政本是不知当家立计的人,一听贾母的话,一一领命,心想:“老太太实在真真是理家的人,都是我们这些不长进的闹坏了。”贾政见贾母劳乏,求着老太太歇歇养神。贾母又道:“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余的都给我服侍的丫头。”贾政等听到这里,更加伤感。大家跪下:“请老太太宽怀,只愿儿子们托老太太的福,过了些时都邀了恩眷。那时兢兢业业的治起家来,以赎前愆,奉养老太太到一百岁的时候。”

贾母道:“但愿这样才好,我死了也好见祖宗。你们别打量我是享得富贵受不得贫穷的人哪,不过这几年看看你们轰轰烈烈,我落得都不管,说说笑笑养身子罢了,那知道家运一败直到这样!若说外头好看里头空虚,是我早知道的了。只是‘居移气,养移体’,一时下不得台来。如今借此正好收敛,守住这个门头,不然叫人笑话你。你还不知,只打谅我知道穷了便着急的要死,我心里是想着祖宗莫大的功勋,无一日不指望你们比祖宗还强,能够守住也就罢了。谁知他们爷儿两个做些什么勾当!”

贾母的头脑在艰难时刻依旧清醒,她进退有序,有胆有识,贾府中所有的小辈都不及她这位老人家。

在分配银两时,“这五百两银子交给琏儿,明年将林丫头的棺材送回南方去!”贾母的最大失误,是认同凤姐和王夫人设计的调包计,葬送了宝玉和黛玉的幸福,彻底摧毁了贾府后代中的精华人物,将贾府带向了灭亡。事后,贾母心中是后悔莫及的。她自感也有责任,所以当凤姐缓缓将黛玉的死讯回明后,贾母涕泪交流地说:“是我弄坏她了!”当场做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当宝玉要去潇湘馆吊丧时,贾母和宝玉一起前往。“到了潇湘馆,一见黛玉灵枢,贾母已哭得泪干气绝。”贾母的眼泪中包含着心疼、内疚、后悔和无可奈何。

贾母对后代的无可奈何,何止是死去的黛玉一人,就是活着的子孙和也是一言难尽。

教育无方,人生失败的众多子孙和家庭的败落

任何家庭,教育孩子成才应该是头等大事。可是,贾府的教育后代的工作做的很差,最后造成家族的衰败和没落。

贾母有二子(贾赦、贾政)四女(已故,最小的是贾敏),五个孙子(已故的贾珠、宝玉、贾环、贾琏、贾琮),一个重孙(贾兰)和三个孙女(元春、探春和迎春)、一个重孙女(巧姐)。我们可以列表来看:

长子贾赦——长孙贾琏、孙子贾琮,孙女迎春——重孙女、贾琏之女巧姐;

次子贾政——孙子贾珠、宝玉、贾环,长孙女元春,孙女探春——重孙、贾珠之子贾兰。

观察贾府以上的阵容,相比起来,女孩子都成长得出色,男孩子都比较差。

贾府中的女孩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都知书达理,颇有才华。尤其是元春和探春,都是杰出人才。贾府善良的传统,也在女孩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

可是,在封建社会中,男孩子是家族的继承人,家族的兴旺衰败,关键在男子身上。贾府的男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贾府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教育条件,可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贾府的男子没有出现优秀的人才。

先看贾母的两个儿子。

贾母的长子贾赦,是个纨绔子弟。读书不长进,靠祖宗的福荫袭职,每日价只是吃喝玩乐,不做任何正事,尤其是好色,一心只想玩女人。贾母看着他的平时作为,无可奈何,只能在平日说起闲话来,常说:“老爷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

次子贾政读书虽然比较用功,天资平常,不仅学问一般,当官也迂腐呆板,当就京官碌碌无为,出任地方官职,被下人蒙骗,落得渎职被撤职查办而归的下场。

贾政没有兴趣治家,也没有能力治家,所以他在家中百事不管,要想管儿子宝玉,也管不好。

贾赦只知花天酒地,不事生产,花销巨大,缺银子使用,就想盘算贾母的私蓄,甚至想霸占鸳鸯,鸳鸯是管理贾母一切财产的总管,他可以人财两得。

再看贾母的五个孙子。

贾珠聪明好学,可惜早夭,早已去世。宝玉和环儿、琮儿都尚未成年。环儿从小愚笨,品质低劣,后来结交匪类,行为不端。

贾琏已经成年娶妻,其妻即凤姐。有其父必有其子,贾赦的儿子、贾母的长孙贾琏从小也没有好好读过书,成年后,也是靠祖宗的福,捐了一个闲职小官“同知”,在家闲着,帮助料理一些家务,做做家中的外勤工作而已。才干心机远不及其妻凤姐。他做正事缺乏才干,心思全放在偷情方面,一有机会就偷鸡摸狗地与仆人的老婆私通,或者在外偷娶小妾尤二姐。

贾府已经成年的两子一孙,既无真才实学,又无办事能力,都是窝囊废。而应该有出息的贾珠却早夭。不应该死的死了,应该死的活着,好的子孙死了,差的活着,这是许多家庭败落的原因之一。

贾府教育无方,这些在人生中失败的众多子孙,除贾政外,不喜读书,既无学问,又无才干,只知享受,骄奢淫逸,坐吃山空,将贾府带往衰败。

平心而论,教子无方,责任首先在贾母的丈夫贾代善。他不懂如何教子,只知拷打。赖嬷嬷与平儿谈起对自己小孩子平时的严格教育,并回忆起贾府上代当年的教育手段。她说:“奶奶不知道,这些小孩子们全要管的严。饶这么严,他们还偷空儿闹个乱子来叫大人操心。知道的说小孩子们淘气,不知道的,人家就说仗着财势欺人,连主子名声也不好。恨的我没法儿,常把他老子叫来骂一顿,才好些。”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老爷(指贾政)小时,何曾像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了。还有那大老爷(指贾赦),虽然淘气,也没像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儿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得到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你心里明白,喜欢我说,不明白,嘴里不好意思,心里不知怎么骂我呢。”

贾母作为女性,在丈夫去世之后,未能担当起教子的重任。她的丈夫当年太凶,天天打,而她未免太宽,连赖嬷嬷也批评她护着宝玉。古代的女性教子有方,教子成功的不少,著名的有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年幼的孟子选择好的邻居,曾经三次搬家,给他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岳母刺字(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还有清代著名诗人、戏曲家蒋士铨的母亲,京剧里也有名剧《三娘教子》。

贾母对自己的两个儿子都不满意,这种不满,平时她只能藏在心里,她在贾政毒打宝玉时,一怒之下口吐真言,公开抱怨:“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贾母在盛怒中暴露了她对儿子不满意的心声。

因此贾母未能教育好儿子,这也有无可奈何的一面,而且这是主要的方面。

没有出息的儿子,自己没有本事进财,就专门算计老一辈人留下的财产。贾母就是这种遭遇,她得知贾赦要强娶鸳鸯,气得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王夫人忙站起来,不敢还一言。可见贾母对此本也有警惕的,这时更明白了不肖之子的心思。她对王夫人说的话,固然是一种指桑骂槐,但对王夫人的不满,也暴露了出来。

是的,对贾母来说,雪上添霜的是两个儿子讨的老婆也不好。大媳妇邢夫人“一味怕老爷,婆婆跟前不过是应个景儿。”(第四十六回)二媳妇王夫人则“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第三十五回)王夫人不像邢夫人的缺点是明的,她的缺点是暗的,但也同样是致命的:昏庸无能。王夫人的昏庸无能,做坏了不少事,将贾府各方面已经滑坡的不利形势进一步推向无可挽救的绝境。而贾府唯一有才华,可以治家的孙媳凤姐,又贪财枉法,和贾赦、贾珍犯的罪孽纠结在一起,引爆了家族覆亡的导火线,贾府终于面临覆灭了,只有贾兰一支尚可延续。我们在王夫人和王熙凤的专节在作评述。

即使才华杰出的孙媳妇凤姐,她贪财并因此而犯法害人,劣迹斑斑,终于害了她自己也拖累了家庭。贾母对此毫不察觉,因为她年迈,又无法考察她在外面的表现。贾母平时没有对凤姐做必要的为善教育,这是她的疏忽,但犯罪的人,单靠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要社会的法律机制和道德监督机制的完善,才能给以约制。而且,凤姐嫁到贾府时,她已经成年,她在幼、少女时代没有受到好的教育,连书也没有给她读,她的娘家的教育失败,对凤姐是关键的。凤姐的恶行,是造成贾府衰败的原因之一。

红学界流行的观点是贾府的衰败是封建社会的没落造成的,其没落的本身又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同样处于封建社会,甚至在清末这样国家危亡的时代,依旧有不少封建大家族非常兴旺,甚至到了民国后还延续着体面风光的生活;反过来,在任何社会,在社会任何阶段,不管是上升还是没落阶段,总有不少原先兴旺的家族没落,不是说在社会兴旺的阶段就没有什么兴旺的家族没落了。家族的兴衰,决定于这个家族是否代代着力于教育好后代,后代中是否出现人才或败家之子。

2.善于攻关的贫困老妇刘姥姥

刘姥姥不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但她给读者的印象极深。刘姥姥平时住在乡下,平生只有三次走进荣国府。起先她因贫穷,来到贾府寻求接济,为此她一进荣国府;她二进荣国府是来感谢前次受到的接济。她第三次进荣国府,则不是求人,而是出手救人。刘姥姥真是一位出色的老婆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