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迁的话,正合朱厚照心思。
“朕以为,咱们君臣先商量出个法子来。朕再去宗庙祭拜,请太祖给朕托梦示下,众卿以为如何?”
“臣以为可行,不知皇上以为,太祖之学和圣贤之学各多少合适?”
李东阳抓住了机会,就想趁热打铁,把事情定下来。
“朕以为,太祖之学固然重要,但是圣贤之学也不可偏废。就以以百分来计,太祖之学占六成,六十分。圣贤之学占四成,四十分,诗词文章等,仍然保留。”
“读书人专研圣贤之学,诗词文章也不在话下,这就得了四十分。太祖之学稍微入门,二十分不在话下,加起来就是六十分。殿试已经及格,进士及第便无障碍。”
“至于乡试、会试,原本即是择优录取,也无甚妨碍。如此折中,科举便可照常举行。文举如此,武举也参照文举,一体实行。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众人一听,不禁窃喜,
原本以为小皇帝要用太祖之学取代圣贤之学,断了我等根本。
没想到皇上并无此意,还给了四成分数。如此说来,皇上心里还是有读书人的,并不想断了读书人的仕途。
反正都是学,管他是太祖之学,还是圣贤之学,只要能借此进身仕途,便是好学问。
况且,那圣贤之学,其实用处也有限。太祖之学也是经国济世的学问,学学也无妨。
太祖总不会弄一些异端学说,坑害他的子孙吧?
如今文重武轻,文臣对武举也不重视,武举由兵部主持,文臣们也不太在意。
既然文举都改了,武举改了,亦无所谓。
“皇上圣明,臣无异议。”
刘健首先同意。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三位大学士表态,其余人也没有异议,事情就定了下来。
“众卿家,还有一事,你们可曾想过?”
“臣愚钝,还请皇上明示。”
“太祖之学版颁行天下,若是你们的子弟不学,岂不是吃亏?”
也对啊,怎么把自家人给忘了呢。
这些京官,家里子弟都在国子监上学。若是府、县那些乡贡都学习太祖之学,国子监不学,科举的时候岂不是吃了大亏?
这个小皇帝,行事虽然荒唐,对我等倒也不薄,心里还知道为我等着想。
“皇上,此事易耳。便着国子监跟府县一样,都学太祖之学,以示公平。”
刘健说是公平,但国子监跟府学、县学终究是不一样的,还是国子监占了便宜。
“皇上为臣等着想,臣感铭肺腑。就让国子监祭酒连同博士、教习,一同跟今科举子们一起学习,还请皇上恩准。”八壹中文網
李东阳的孙子,此时就在国子监就学。
国子监老师先学,就占了先机,这就叫作赢在起跑线上。
“准。”
有了科举的指挥棒引导,加上国子监的典型引领风气,这事儿就能推行开来。
虽然缙绅子弟仍然占了便宜,平民子弟一时还难以出头,但是总算是开了个头。
饭要一口一口吃,暂时的妥协,换取他们的合作,不至于翻脸。大明需要稳定,很多事情还要靠他们去做。
传统的儒学教育,也有它的长处,起码蒙童教育就很不错。
如果全盘否定圣贤之学,必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那就是因小失大。
这次已经突破了一个大口子,将来再慢慢改革,普及教育。
现在全世界人口大约有4.27亿,大明人口1亿左右,占全世界四分之一。
巨大的人口基数,哪怕是将来仅仅普及小学教育,就能涌现出无数人才,足以吊打全世界的其他国家,使得大明占据巨大优势。
大明的敌人,并不是外敌。实际上是大明内部的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者。
只要大明自己不作死,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大明的敌手。
趁着大伙儿情绪还不错,朱厚照提出,为庆祝自己登基,要开一届恩科。
正常的文举,叫做常科,三年一次。这次殿试就是常科,是最重要、最著名的科举,也是选拔进士的主要渠道。
遇到皇帝登基、大婚、立太子等喜事,为了示恩天下,皇帝还可以在常科之外,开设制科和恩客,擢拔自己需要的人才。
这个恩客不占用常科名额,朱厚照说是要选拔一些奇能异士,不用国库的钱,自己內帑养活这些人。
这个本就是皇上的权力,大臣们自然无话可说,事情就定了下来。
今科那些举子,就留在京师,由户部拨给食宿银两。从后天起就到翰林院,由皇帝亲自上课。半年之后,再行补考。
这次科举突发变故,本来以为会就此作废。但在君臣共同努力下,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
举子们本来以为此次前功尽弃,没想到竟然有了转机,还有机会。
况且皇帝亲自上课,也算是天子门生。便是未能及第,也在皇上身边儿混了个脸熟,没准儿就能获得皇上青睐,就此飞黄腾达。
况且这不是名义上的天子门生,而是实实在在的天子门生。仅仅是这一点,就可以跟人吹一辈子的。
内阁此时在文华殿办公,刘健、李东阳、谢迁回来之后,就屏退左右,三个人聚在一起,议论今天的事情。
能够混到内阁大学士,几个人自然不是平庸之辈。
“没想到,咱们活了一把年纪,今天竟然被皇上给算计了。看来,咱们还是小瞧了皇上啊。”
刘健感慨道。
几个人虽然没有明说,但彼此心照不宣。
所谓的太祖托梦,太祖之学,其实是子虚乌有,几个人并没有相信。
今天被小皇帝突然袭击,打了个措手不及。当着众举子的面儿,也不好跟皇帝力争,只能被动地接受。
但是这不表明,他们就认可了朱厚照的权威。
“皇上那些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刘瑾、张永之类虽然蛊惑皇上胡闹,但也绝无这等本事,凭空捏造一番学问出来。”
李东阳既是大儒,也是文学大家。乃是当今的文坛领袖,见识自然不凡。
“杨廷和乃皇上的授业之师,要不问问他?”
“我想他也未必知道。不过,不妨让他也去跟着学习,摸摸皇上的底细,你们以为如何?”
“让授业之师去跟学生学习,这个……,未免太骇人听闻。杨廷和恐怕未必会拉下脸来啊。”
刘健担忧道。
谢迁倒是不以为然。
“为了不让皇上误入歧途,我去找杨廷和。”
“也好。不过,皇上贪玩,身边又都是小人,为了不让皇上误入歧途,明日早朝,是否规劝皇上一下?”
刘健一说,李东阳和谢迁立刻心领神会。
“不仅我们,其他大臣也早就想规劝皇上。”
“唉,我等身负先帝重托,岂敢不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