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国崛起1857 > 第三百八十九节 登基

第三百八十九节 登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1866年1月3o日,春寒料峭。八一??中文w=w≠w=.≤

但大明的臣子们却极为亢奋,一点都没有感受到北亰冬天的寒冷,他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取得了对满清辉煌的胜利后,谁还会担心大明的国运问题,在没有后顾之忧后,官员们表现出了歇斯底里的忠心,他们是忠臣吗?

很难说。

所以当跟清廷和洋人的谈判完成之后,早就按捺不住的大臣们再次劝进朱敬伦登基,这一次,朱敬伦没有拒绝,而且选择就近在北亰登基。

在欢庆声中,一大批穿着古装的乐人演奏者严肃的古乐,广東可没人懂这些,这些人是专门从山东孔府请来的,他们演奏的是雅乐,这种大型乐曲在中国大地上大范围的失传,只有在孔府和日本王室还保留着比较正宗的演奏班子,至于民间,早就将大型古曲拆分成一段一段,就是所谓的曲牌,什么如梦令、临江仙之类的,由文人填词演唱,完全戏剧化了。

在古朴庄严的雅乐声中,朱敬伦走上了天坛,没错这就是北亰的天坛,朱敬伦有意要在这里登基,为此不惜将半数大明的大臣用船拉到了北亰来。

他不是有意羞辱满清,他们早就没什么荣誉可言了,他想到了普鲁士在法尔赛宫诞生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而已。

龙元喜声嘶力竭的高喊着,天帝享祭。

朱敬伦身穿天子大裘,内着衮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他手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一头牛,他要杀牛。

朱敬伦真没想到祭天是这么血腥的事情,竟然要他杀牛,大臣建议是杀羊,那样安全,但龙元喜说越大越好,最好是牛,牛羊对朱敬伦来说无所谓,别说杀牛了,直接活活掐死,都不在话下。

所以牛就牛吧,一头无辜的耕牛被朱敬伦捅了一刀之后,顽强的生命让它不断的挣扎,鲜血淋漓。

朱敬伦直接按住扭头一拧,将它的脑袋拧断,吓到了旁边很多人,这时候有人才想起,朱敬伦可是一个开国皇帝,可是跟洋人玩命过的,赫德是朱敬伦悍勇的最佳见证,他又感觉到腿有些疼了。

死牛之后跟一大堆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龙元喜让朱敬伦点燃柴火,烟火高高地升腾起来,他说这样能让天帝嗅到气味。

好多宝贝就这样浪费了。

朱敬伦暗中叹息,看了一眼天空,真的有天帝吗?

忙碌了一整天后,大家最期待的时刻到来了,那就是大封功臣的时刻。

封功臣的时刻,再放到满清的皇宫中就不合适了,所以朱敬伦所幸就在天坛上封赏。

厚赏,莫过于军功,这是传统,但可惜这种传统在文人的压制下早就名存实亡,即便是贵族在文人眼中,也比不过一个寒门出身的新科进士。

文鸢取得了第一功,对此外界物议很大,都认为文鸢纵容士兵劫掠,然后强女干宫女,他不配享有这个功劳,但朱敬伦说北亰城的大门是文鸢打开的,功莫大焉。

攻占一国的都,这种功劳很大,拿破仑赏赐了带兵攻打北京的将军一个八里桥伯爵,朱敬伦赏给文鸢一个广渠门伯爵,因为他第一个打开的城门,就是广渠门,当年袁崇焕在这里多次抵挡了八旗的冲锋。

黑狗以统领五坑军和新安第二军,以及老资历的关系,同样得到了伯爵的封赏。

他的封号是漳州伯,主要表彰的是他在闽南击败左宗棠的功绩。

其余军级长官各有爵位,有功的大都是子爵,连大洪军的郑金都得到了一个信宜子爵的头衔,表彰他在信宜投诚。

冲锋陷阵的将领有奖,为了提升参谋的地位,朱敬伦给参谋部总参谋谢琦也封了一个爵位,同样是子爵,肇庆子,表彰他在肇庆一战中的指挥功劳。

非军功不得爵,从秦朝之后基本上就是惯例,明代得到爵位的大文人王阳明,靠的也不是从政的功劳,而是镇压宁王反叛的军功。

但文人们有他们期待的地方,那就是封官。

经过多次改革,文官制度也将在天坛上订立。

对于文官制度,大臣们讨论了太久太久。

朱敬伦从美国回来的时候,他们讨论出了结果,但其实跟历朝历代的变化不大,主要依照的是明朝的制度,也就是内阁制度。

其实从汉代之后,中国的文官制度都逃不开一个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形成于东汉,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其实三省合一,代表就是秦汉时代的相权。

历代君权相权争斗不休,所以皇帝一次次分割相权,三国时出现三省,到了明代更是直接将所有权力都归于内阁,朱元璋一开始设计的内阁,其实权力很小,等于是帮助他整理公文的秘书班子,但是相权这种东西之所以存在,是有他内在的原因的,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朱元璋那么勤政,于是就需要有人来帮他处理政务,丞相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明代随后罢免了宰相,从朱元璋后期在也没有设立过,但是内阁慢慢承担了丞相的职责,内阁辅直接就被私下里称作相。

朱敬伦没有那么重的权力慾,因此不需要用一个内阁制度遮掩,既然三省六部从汉代开始不断的变换花样,可最后实职却总是不变,皇权强大的时候就是朱元璋的内阁,文官强势的时候,就成了宋代的枢密院,或者明代中后期的内阁制,朱敬伦所幸不遮遮掩掩了,直接三省六部,并设丞相。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基本上就是执政权。

尚书省的尚书令当然就是丞相,这个位置是陈芝廷的。

礼官龙元喜大声念诵陈芝廷的委任状后,陈芝廷庄重的下拜,接过朱敬伦亲赐的官服。

然后是中书省,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撰作诏令文书,阅读臣下的表章,这才是真正的皇帝秘书班子,中书令的官职交给了方山这个狗头军师,没有人意外。

但是让人意外的是门下省。

门下省的长官,称作侍中,秦代的时候,是丞相派赴殿中往来奏事的府史,是丞相府的一个小吏。但是慢慢演变成了一个独立的部门,而且可以跟尚书省和中书省相抗衡。

门下省里的官员,有黄门侍郎、谏议大夫等职位,因此慢慢具有了一些皇帝顾问加检查百官的权力。朱敬伦给这个省的设计,也是皇帝顾问,加上监察百官。但是他却将这个职位给了赫德这个洋人,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连赫德自己都没想到。

赫德是一个很看重自己地位和权力的人,当朱敬伦将制度公开之后,他很是下了功夫研究了一番,他当时看重的是户部的官职,他希望能长官大明的户部,这样跟他现在税务司的职位基本一致。他现在的税务司可不仅仅是收税的,还坚固了财政预算等工作,相当于才政府加上税务部两个部门,因此他觉得户部非他莫属。

可没想到朱敬伦给了他一个看似高高在上,却没有什么实权的部门,这让他惊讶之余,心中是不太满意的,接过官服的时候,他也没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后来他为此还找过朱敬伦,认为朱敬伦是因为他是一个洋人,所以限制他的权力。朱敬伦则告诉他说,门下省是中国传统官职,跟丞相所在的尚书省平级的部门,他是大大提高了赫德的地位,如果赫德不愿意接受的话,就打赫德去户部,赫德又是一个很看重地位的人,权衡之下他还是觉得地位重要,他可以对外宣称他是跟相平级的。

三省之后就是六部,礼部自然是龙元喜的;兵部给了被龙元喜说服投靠的罗惇衍;刑部交给了较早跟随朱敬伦的旧官僚和大画家罗天池;吏部交给了高要人苏廷魁,他也是当年跟龙元喜、罗惇衍一起在城外练兵的三大乡绅之一,做过工科给事中,人比较耿直,当年就敢弹劾八旗权贵穆彰阿,吏部这个管人的部门,就得让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来管;工部的任命也有些出人意料,让一个大臣们认为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南海人陈启沅担任,大多数人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朱敬伦给工部的设计,其实类似后世的工业部,不仅仅是管理国家工程,民间工业也归他管;最后一个,最重要的户部,则交给了东莞豪门张敬修。

张家是当地豪门,修建了可园,但张家却是经商达的,张敬修做官并不贪财,他也不需要贪财,他当官的钱,和修园子的钱,都是他二哥张熙元掏的,户部需要跟商人打交道,而且就得一个不贪财的人来掌管,所以一步步怕到了广肇罗道台的张敬修得到了这个职位。

三省六部主要官员封完,剩下的小官不需要在天坛一一封赏,事实上其他官员,大都不再这里,因此最后只念了一遍委任状了事,就算是在吃牛肉的天帝面前封的,图个喜庆。

尽管名字跟古代官职一样,但事实上主要职能是做了调整的,比如工部就是这样,权力扩大到了民间,不止像古代的负责给皇帝修个皇宫了,修修运河了之类的职责,这个部门历来是清水衙门,没什么权力,所以交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商人,也没引起多大的反弹,他们不知道的是,后来这个部门的权力之大,让他们很眼红。

礼部跟工部一样变化比较大,古代的礼部是兼顾外交的,理藩院最早就归礼部管理,因为番邦的使臣到中国后,得由礼部教他们觐见皇帝的礼仪,有的使臣甚至要学习大半年,然后才能见到皇帝。

但现在的外交,可不是随便来俩野人磕头给赏钱时代的外交了,而是实实在在要跟洋人打交道的外交,因此礼部下设了一个洋务司,只能跟奕欣建立的总理衙门一样,就是外交部,洋务司的主事,依然是伍崇曜。

剩下的吏部长官人事,刑部掌管司法,兵部掌管军队,这些部门的变化也有一些,大体变化不大。(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