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上一回带回去的绣线应该也没剩多少了,走之前苏晴还在布庄买了一些绣线回去,刘掌柜这一次挑的比较好的绣线给她,还让她把扇子送过来再一起结账,不过她还是当场就把绣线的钱给了。
做生意她还是喜欢一笔归一笔,笔笔清,不喜欢别人拖欠她,她也不喜欢拖欠别人的。
走到门口的时候苏晴才想起自己忘记一件事了,向刘掌柜打听他们镇上有多少家医馆,哪家医馆比较好的。
“咱们镇上的医馆有好几家,回春堂和杏林堂都是比较出名的,回春堂在东街,杏林堂在南街。回春堂的大夫是专门给富贵人家看病的,诊金贵,药价也高。杏林堂的陈大夫为人和气,医术也好,每月还有两天免费为穷人看病,不收取半分诊金,上他们医馆抓药也比别的医馆抓药的价钱便宜。”刘掌柜把镇上医馆的情况告诉苏晴,也并未问她是上医馆去做什么。
“好的,谢谢刘掌柜。”苏晴背着背篓就从医馆出去,往南街的方向走去。
上一回她把镇上逛了一遍,知道这边有一个医馆,路上也没有找人问路,就找到杏林堂来了。
一走进医馆苏晴就见到好几排的柜子,一个老大夫站在柜子前抓药,还有一个站着等着买药的男人。
明明那么多药柜,老大夫根本就不用看上面贴着的标签,拉完了一个柜子又拉下一个柜子,很快的就把来买药的人需要的药配好了,递过去的时候还叮嘱来人怎么熬药和注意什么。
拿了药的男人给了钱,就出了医馆去了。
忙完了一茬的老陈大夫才看向站着等他的姑娘,问道:“这位姑娘,你是来看病还是买药的?”
“我不是来看病也不是来买药的。不知你们这里收不收药材,我采了一些药材,你可以看看,要是不需要我上别的地方去问问。”苏晴把背篓放到地上,掀开盖子让老大夫看她带来的药材。
她晒药材的时候把草根泥土杂物都去除了,晒完收起来的时候还把同样的一捆一捆的捆起来,所以背篓里的药材也是按照分类一捆一捆分好的,一眼看去整洁又干净。
老陈大夫过来一看,就笑了,抬头看向苏晴说道:“你这药材收拾得不错,小姑娘你懂药?”因为平时一些不懂药的村民送到他这里来的药材,不是需要根的去了根,需要的花没有花,就是整根都带来的,而且也不懂得晾晒,白白浪费了那么好的药材,他们收回来还要花大把的时间去处理。
像眼前这背篓里放着的药材,陈大夫看了一下,基本上都是处理好的,他们买回来都不需要怎么处理了。
“不算是,只是略懂点皮毛罢了。”苏晴这话也是实话,她对药材也不是特别的懂,上辈子在基地训练的时候他们有上过关于野外生存的课,里面就有讲到在野外遇到了危险可以怎么自救,其中一堂课就有讲到了药材,她自己对这个有点感兴趣,就自己花时间去了解,后来几次遇险的经验都证明了她当初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是要说专业的话,肯定就没有大夫们专业了。
老陈大夫在看完了这一篓子里装的什么药材后,给一个价钱,跟来卖药的小姑娘解释道:“上我们杏林堂来看病的大多是穷苦人家,我们杏林堂卖的药价不高,收的药价也不是很高,这一篮子的药材我给你两百文钱,不知小姑娘你能接受吗?”
“嗯,可以的。”苏晴没怎么多想就同意了,她也懒得到处去跑了。
她走的时候陈大夫还对她说下一次再有药材可以送到杏林堂来给她,苏晴点了点头,说了一声“好。”
把一背篓的药材留给陈大夫,苏晴的怀里揣着两百文钱,就出杏林堂了。
今天是书院放假的日子,她是特意挑的今天到镇上来,就是想着顺便来卖东西和接小相公回家的。走在路上,路过卖烧饼的铺子,苏晴想起上一次小相公说烧饼不错,正好她今天赚了钱,可以请小相公吃个烧饼,等她反应过来的时候,她人已经站在烧饼铺子的门口了,“老板,来四个……六个烧饼吧。”
顺便给家里的小孩和柳氏也一人带一个烧饼回去。
“好勒,姑娘你的烧饼。”很快的老板就把六个烧饼用油纸包好递了过去。
苏晴一手给钱,一手接过烧饼,问了老板多要了一张油纸,裹住一张烧饼,一边走路一边啃,一个人就干掉了两张,才感觉胃里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