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明末大军阀刘衍 > 第十六章 荒废的财富

第十六章 荒废的财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阳光正好,虽然现在的天气还很寒冷,但是今天的阳光却很充足,刘衍、陈勋一行六人沿着南河转了一圈,眼前南河蜿蜒往西北而去,沿着河的两岸,一些军户或是民户不久前播种的田地小麦正在出苗。可以看出,河两边耕种的田地还是太少,离河边不远,便是裸露的大片大片干燥的土地。

众人徒步从一处枯木搭成的小桥过河,来到南河的对面,对面也是同样这种情况。

刘衍略略一估计,从大盘墩到南河一带,两岸可供开垦的荒地达数千亩之多。

其实这些土地土质都算不错,可惜水利失修,灌溉不便,这些原本算是优良的田地都荒芜了。如今大明各地就是如此,干旱少雨,农事全赖灌溉,有水之处为沃壤,无水之处便为荒漠,对灌溉系统的依赖性极大。

众人沿着南河而行,可以看到河岸旁一些原本渠池的痕迹,不过这些河渠多年没有疏浚,水流不到,己经多是淤浅废弃了。这使得离河稍远一些的田地无奈荒废,毕竟那种可供灌田的砖石深井不是随随便便的人家便可挖制的。

如果官府卫所将这些河渠重新疏通修理,完全可以让这一带成为良田土地。

不过这事也只能想想罢了,各地水利失修严重,是眼下整个大明普通存在的情况,朝廷没有这个财力顾及水利的维修,有限的一些经费又被官员们贪污私肥,灵山卫同样也没有这个财力心思,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此时刘衍站在河边四顾,只见眼前地势开阔,这是一片多好的土地啊,后世山东各地本就是产量大户,山东的蔬菜可是闻名遐迩的,而现在刘衍眼前的土地却只能无奈荒芜。

刘衍沉思着,陈勋几人都是种田好手,陈勋更是走到刘衍的身边,说道:“甲长,这一片都是好地啊,如果挖些池修些渠,再招些军民开垦,将来这一片都可以成为良田。”

刘衍点头,其实大明对于各地军民开垦荒地向有优惠,开垦土地尽归军民不说,三年成熟后,每顷土地止征少许的牛具银,甚至很多地方应纳税粮还准蠲免十年以上。

只可惜到了现在这个世道,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库空虚,需要征收大批的税粮,官绅豪强将自己应纳税粮转派到平民身上,本来开垦荒地投入就大,才一熟之后,往往官府卫所便迫不及待地交来催派,造成垦农入不敷出。

若是继续追逼钱粮,就不得不迫使垦农逃亡,又造成田地荒芜,这样恶性循环,各地灾荒越来越严重,也造成百姓不愿意开垦荒地。由此可见,再好的政策也架不住贪官劣绅的盘剥!

其实一个朝代的末期总是不缺乏土地,灾荒战乱过后,有些地方整村整城的荒废,甚至千里无人烟,大明各地荒芜的土地其实不少,但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让百姓生活,辛勤耕种也是白费功夫。

刘衍盘算着如何招募军民前来耕种,如果能让这些军民安心下来,屯堡还是很多希望的,历史上卢象升任宣大总督时,大兴屯政,积粟二十万石,崇祯帝谕九边奉以为式,此外还有诸多成功的例子。

刘衍的初步打算便是以屯田招揽流民过来耕种,然后再让这些人全部加入军户,保证了粮食来源,同时又保证了兵源,同时还是一个强大有凝聚力的集体,将来一边耕种一边征战,再加上刘衍自己开设的一些工坊,便可以让自己势力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有朝一日终将会席卷四方!

想到这里,刘衍只觉得胸中气度万千,四顾河两岸的土地,心头豪情充溢胸腹,自己的明天,就从这里开始。

刘衍、陈勋几人继续向南行进,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海边。

其实大盘墩距离海边并不是很远,如果走直线的话,过河南河不远便是海边,花费的时间也只有一个多时辰罢了。

刘衍四下看了看,忽然见到前方有一处已经荒废的晒盐场。虽然刘衍并没有真正见过海边晒盐的场景,但是也多少有所耳闻,晒盐用的盐池还是能认出来的。

于是刘衍便询问了几句,一旁的陈勋恰巧知道些情况。原来这处晒盐场是上一任王家庄管队官开办的产业,只不过随后便被夏河寨前千户所的戴百户看中,纠结灵山卫的几个上官给抢夺了。

再往后,夏河寨前千户所戴百户纠结的那几位上官也因故被查办,戴百户为了自保也不敢再维持这里,这处晒盐场也就此荒废了。

“戴百户?”

刘衍依稀记得徐老太爷不就是与这个戴百户相熟吗?还真是冤家路窄,自己查勘荒地,竟然找到戴百户抛弃的产业了。

刘衍心中盘算了一番,然后嘴角一笑,便说道:“好了,今日便到这里,咱们回去吧。”刘衍几人兴奋地回到大盘墩商议屯堡事务。

不过屯田事务千头万绪,刘衍和陈勋、王越聚在屋内只是梳理了一下。王越虽然为人不怎么样,但是现在刘衍手底下的确无人可用,也只能将就着叫来一同参详了。

片刻之后,刘衍几人便觉得屯田之事可谓繁多,首先屯田需要大量的青壮人口,此外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比如说将来的开荒耕种需要耕牛农具,建堡需要木料青石,还有垦民需要的口粮等等。

如果今年可以疏浚修建一些水渠,便要抢着今年播种冬麦,还有明年开春可以种一些高粱、谷子、豆子等,这些都需要采买种子和农具。

刘衍三人说了一阵,事情虽然是千头万绪,但是首先一点还是需要人口,这也是屯堡开始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

灵山卫是一个庞大的地方,历史上灵山卫自创建以来,灵山卫的民户就没有超过一千户,人口一直在五六千左右。而军户,自建卫来,历史上曾有军户八千多户,人口数万。到万历年时,直降到一千多户,现在不知道有多少。眼下灵山卫的军户百姓纷纷逃亡,加上兵灾、天灾等等劫难,各处的人口越少,特别是青壮人口正在不断的流失。

正是因为这样,刘衍便将主意放在招募流民上,但是招募流民是要靠运气的,流民的流向不定,有时大股流民涌入某地,有时又百里看不到一个人。自己暂时也没那个财力到各地去大规模宣传。

不过刘衍在王家庄的时候,便听管队官王炆镇提起过,现在山东各地普遍遭灾,灵山卫各地倒是出现了不少的流民,或许可以从他们那儿招募。

另外本地人中也可以想想办法,毕竟每人授田几十亩,就算本地的一些军户、民户,只要是家口多的,也完全可以分出一些男丁前来授田,关键是要让他们相信未来屯堡的前景。

于是几人探讨了一下,刘衍便想起了王炆镇给的公文,于是决定后天便去夏河寨前千户所一趟,去向千户所的管屯官再讨要一些人口与耕牛等物,不过有了之前的例子,刘衍对后日之行己不抱什么希望,不过去试试也好,能要到一点算一点。

同时刘衍让陈勋后天带人去灵山卫城,尽可能多的买些米面备用,如果能低价买到一些耕牛农具便最适合不过了。

陈勋自然满心欢喜,一口答应下来。

刘衍打算给陈勋等人一百五十两银子,让他们去买十石米,卖几头耕牛,此外犁具与各色农具一样要买,需要的都买,看他们视情况分配银钱。

不过刘衍估计这一百几十两银子购买这些物质还是紧张,眼下米面价格虽比上两个月有所下降,不过仍是昂贵。耕牛农具等物,也一样是价钱高昂。

现在刘衍身上只有两百八十两银子,一下子就拿出去一百五十两银子,心下感慨真是花钱如流水,而且这些花费还是远远不足。耕牛农具不说,到时买来的十石米,想必也支持不了多久。

刘衍预想的屯堡计划是先招五十户人,想必到时那些人就如外面的军户一样,大多是没什么存余口粮,都要吃自己的。在屯田收获之前,这些人都将是刘衍的沉重包袱。

眼下还好,可以让大家喝些粥,不过等接下来的建堡开荒等重活,那众人吃食就多了。老弱与妇孺可以少吃些,不过壮丁吃米,一年至少要五石五斗,而且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众人每隔几天还要吃些油荤,否则便容易呕血。补充油荤,最好便是吃些肥肉,不过不比后世,在这大明朝,肥肉可比瘦肉贵多了,眼下猪肉真贵,到时这里也是一笔巨大的花费啊。

刘衍面上神情平静,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不过心里还是快速盘算着,现在手中还剩下一百三十两银子,一定要坚持到这个月的肥皂卖出去才行,要不然自己的资金链可就断了。

至于王越,刘衍给他的任务则是守墩,加上这两日指挥那些新来的居民们继续盖地窝子,接受这个任务,王越也很是高兴,看样子刘衍已经将自己当成手下来使唤了,这就是天大的好事。

第二天一早,刘衍便将大盘墩内的所有墩军、军户集中起来,在前往夏河寨前千户所之前,刘衍还有一件事情要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