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店”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当年不仅精神生活贫瘠,物质生活更贫瘠,所以,对吃、对用都情有独钟,这就是小商店被钟情的缘由吧,当然也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小商店”全名叫三里屯合作社,五十年代末建成营业。当年,我们年幼不识字,随谐音叫它合德社,不料,大家还叫顺嘴了,“合德社”暂且作为小商店的“号”吧。有身份、有背景的人、物都讲究有名、有号,小商店的历史符合这个“身份”。七十年代初,三里屯南二楼又建个商店,被称为“大商店”,合德社“无奈”被贬为“小商店”。小商店的建筑呈U字型。U字底部即东面,与三里屯二小对门。U字的北面,链接着三里屯一中的校门。U字的南面,与三里屯派出所相接。小商店地处北三里屯的中心地带。靠“一中”的北侧是卖鱼、肉的。进门是鱼和羊肉两个柜台,体现一个“鲜”子。最里面是卖猪肉的。记得当时猪肉九毛四,羊肉七毛四;带鱼一斤按大小成色,分为两毛五,三毛八和四毛七三个档次,三毛八的最抢手,来了一买即光,经常断档。当年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星期日早晨去排队买带鱼(当然是买三毛八的)。小商店还没开门,门外已经排了二三十人。门一开,大家蜂拥而入,五斤十斤的购买。母亲见我买到带鱼便喜眉喜眼地说:“买到啦”。我知道妈在夸我,心里自豪但脸上并不表露,放下带鱼,理所当然的下楼玩去了。有时去晚了,买鱼的队排了几圈,眼见没希望了,就开始找“同党”,看队伍里有没有朋友、同学。同党们都很讲义气,买十斤也要“见面撅一半”匀你五斤。母亲见买少了会问:“怎么只买五斤?”
我便有些发窘。母亲善解人意,也会说:“玩去吧,去吧”。我便蔫蔫地下楼了。小商店U字的南面与派出所相连的一段,宽敞、亮堂,摆了两排柜台。一溜儿是油盐酱醋,芝麻酱,碱块和鸡蛋什么的,反正都是评本供应的;另一溜儿卖糕点、糖果和文具,是我喜欢浏览的地方。记得二三年级时,吵着要杆新钢笔,家里没人搭理我,我便动了“斜念”,想“攒鸡毛凑掸子”。先跟母亲要一块钱说要买文具。母亲说:“又不是新学年,哪儿需要那么多钱?中华铅笔五分钱,带橡皮头的六分钱,橡皮也就几分,给一毛够了。”
我说:“还要转笔刀呐。”
母亲说:“旧的还能用嘛。”
“那个不好用了。”
我争辩的语气低沉了,眼睛开始躲闪母亲的眼光,最后我兑付出五毛钱。拿着钱,我在文具柜台流连了许久。金星钢笔五元多,一般的也要一块几。看着价标我垂头丧气想离开,走到柜台的一端时,突然眼前一亮,角落里竟有一款五毛五的钢笔,黑色的,笔杆细流只是拔插的笔帽是塑料的。“阿姨,我要那支”。售货阿姨看看我指的那款,又看看我,并没有拿给我看的意思,笑着说:“那款不是你用的。”
我摸了摸兜里,除了母亲给的,自己还有一毛多的积蓄,便硬气地重复:“我就要那杆笔”。阿姨看着我忍不住笑了,重复着刚才话:“不是你用的”。我的倔脾气上来了,盯着阿姨不说话。这时几个人停下来看热闹。阿姨看我坚持的目光,笑着嘟囔着:“这小孩真逗”,边说边把那款笔拿给我看。她拔下笔帽,露出了一颗比针尖粗一点的笔尖,说:“这是刻蜡纸的笔,不能灌墨水的”。我看后,傻了,晕晕乎乎不知怎样离开的柜台,反正脸红了很久。有一段时间,我不敢见那位阿姨,母亲几次要带我买糕点、糖果,我都托词躲了。母亲嘟囔:“这孩子有点怪,过去强拉硬拽你过来,突然就不爱来了”。这可能是我知道什么是现眼的开始。小商店面对二小的东侧(中段)很窄,只摆了一排柜台,卖烟酒、茶叶和水果。当时水果单一,不外是苹果、梨、桃,柿饼、黑枣等等。卖烟的柜台我也喜欢看,可能是喜欢烟盒的原故。记得中华牌香烟带云朵的6毛6一盒,还有人参、牡丹、大婴孩、飞马等品牌。记得有一款小提琴牌的烟盒很漂亮,淡蓝色的背景下,一把淡褐色的小提琴安卧其中。许多年后,才有了香山、八达岭等牌子。出口转内销的阿尔巴尼亚香烟盒也很漂亮,是翻盖的,物美价廉,大家都抢着买。据说是我们帮助阿国生产的。那年我大概刚上初一,记得数学袁老师烟瘾奇大,抽得满嘴黑乎乎的。有次刚上课,他把我叫到门外,一边往我手里塞钱,一边说:“小商店卖阿尔巴尼烟呐,帮我买两条。”
我便颠颠儿地跑一趟,买了放到他办公室,便大刺刺地走进教室。此时他正在讲勾股定理,我与他彼此会意地点点头,便落座听课。班上的同学都用疑惑的眼光看我,下了课还围着我问,我便“打死我也不说”,心里多少还有点得意的感觉。袁老师数学教得很棒,讲起课来阴阳顿挫,深入浅出,还忒平易近人,大家从心里喜欢他。小商店还常卖点稀缺的东西。所谓稀缺的东西,今天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其一就是豆腐。六七十年代副食普遍短缺,特别是粮、油、肉、蛋等都按人头供应。豆腐自然是大家改善伙食,增加营养的最佳的食材。小商店北面,靠近“一中”有块小空地,是卖豆腐的地域。不知哪一天,或什么时候,突然就堆上十几屉豆腐,且架上秤就买。因为偶然性极大,没有规律可循,碰到了就算运气好,卖豆腐的信息也是口口相传的。大家或是下班撞上掏钱就买,或是下学碰上后飞奔回家报信。这时,商店通往北楼的小马路上就有两支队伍流动,一支是买完豆腐的人流,她(他)们步履悠闲,喜上眉梢,乘兴而归;另一支则是步履匆匆,神态紧张,着急忙慌赶过来的人流。一来一往两股人流相对而行,很有戏剧性。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不会理解当年能买到豆腐的知足感和得意劲儿。年轻人可能会说:哎,你们这代人太容易知足了,社会进步,发展是自然规律,越来越好是必然的。不错,是这个理儿,但是,自然中就没有偶然吗?珍惜吧!2012年5月29日于银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