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考课的试题有三种,分别为经义、诗赋、策论。
所谓经义,就是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便是这场考课的第一道题了,贾凝看了一眼题目,沉吟片刻,提笔写下了解意。
淡黄色宣纸上出现了笔酣墨饱的小楷,力透纸背。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写了片刻后,贾凝抬手慢慢收笔,紧接着目光看向下一道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看到题目的贾凝并没有似其他人一般眉头紧锁,而是颇为轻松的看了下题目,思考片刻之后便在宣纸上书写起来。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
时间过的很快,贾凝的笔迹流水行云,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
因为对丽泽堂的学生很是重视,所以书院的山长顾宪成经常来回观察一二,刚走到刘讲师身前的顾宪成在不经意间注意到了贾凝。
穿过一排排书案,不由的走近贾凝的位次,在一旁仔细观看了一番贾凝书写的小楷,竟颇有几分飘若浮云之势,好似矫若惊龙一般,这让顾宪成不禁感叹:“前些日的传言,恐是真的,不说其作的诗赋,单说其字,确实没想到有哪一个12岁的少年写的字能如此好,都要比得上一些精通书写之人了”。
顾宪成看着温文尔雅般的贾凝,心中愈发欣赏,是个好苗子啊!
当然,顾宪成不仅仅发现了贾凝一个好苗子,还有几位年轻学子虽不及贾凝之才,但也颇受他看重。
再看贾凝,他现在刚写完一首诗赋,翻开宣纸上的策论的题目,思索了许久后就准备写了。
堂中的学子大多都写到了策论这一个大题,看他们齐刷刷的皱眉,便知这题不简单,定是很烦恼。
贾凝看了看策论的题目,“庆隆三年,初秋八月,河南遇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性命如草芥,何以通解?”
具体之意贾凝看的很透实,抬头扫视了四周,看见除了低头做题的学子,其他人便只有刘初堂,还有走远的顾宪成。
贾凝望向纸窗外,看着窗外的美㬌思索了好一会,随之看向宣纸的空白之处,拿起笔,琢磨了片刻,随即一字字的书笔在纸上。
荣国府——
此时的荣国府可是一个高兴的日子,具体原因便是因为荣府来了一位国子监的讲师。
族学中的讲师还是没有变,还是贾代儒,因为那位讲师只为贾宝玉一人讲学,连贾兰都无缘有此讲师。
李纨本来想着让贾兰也跟着听学一二,却被那位国子监讲师严词拒绝,理由是贾兰“无此缘分”。
但其实是他不想用这么多时间浪费在其他人身上,对他自己毫无益处。国子监的举人讲师都比平常举人高上半头,地位都可同进士出身的讲师比了。
可惜不知贾政特意求来的国子监讲师还能待多久。
再说贾凝这边。
此时的贾凝和其他学子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和简单的建议写在卷上。
其实说起策论一题,也只有东林书院有这道考题了,其他的书院都是没有策论这道题目的,要知道只有科举的殿试才会让写策论,恐是因为东林书院独特的原因吧。
不管什么,贾凝对这题很轻松的就可以答出来,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加分题吧。
不久之后,贾凝做完了所有的题,交上了考卷,在刘讲师不解的目光下离开了堂内。
贾凝走出丽泽堂,正直走向书院的门口,他并没有因为书院的一次考课而紧张一分。
“凝弟,做的答卷可满意吗,有没有欠缺之处,看你早早交卷”。
从贾凝身后跑过来的刘屿舟说道。
听见刘屿舟的问语,贾凝轻松一笑,道:“倒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答卷做的很满意,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