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引力变大,超强火山喷发,火山冬天,天明饥馑,法国大革命,超强太阳耀斑爆发,超强飓风,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大干旱饥荒天明饥馑(1783~1787),江户时代中期1782(天明二年)至1788(天明八年)在日本发生的大饥-荒。被后世认为是江户四大饥-荒之一、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饥荒。天明三年(1783AD),正值十代将军德川家治君临天下,因为幕府中用事者为将军的宠臣、老中田沼意次,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田沼时代。在这一年前,日本各地就因为气候失常而灾难频发,而到了早春时节,关东地区又开始了阴雨绵绵的天气,甚至在进入初夏,大部分人还都穿着冬季的棉衣。灰暗阴冷的天空和泥泞如沼泽般的土地似乎预兆着一个不祥的时代即将到来。这是因为被称为“山背”的冷湿东北风席卷了整个东北日本,并由此形成了让粮食绝收的冻灾。数年之后,甲斐国八户藩的儒生在对泉院“饿死万灵供养塔”上以幸存者的身份记载了这段真正的历史:“四月十一日,电闪雷鸣,山背袭来,倾盆大雨至八月未歇,九月一日始晴······水旱作物始终青青如初萌。”
冻灾本已是令人绝望,谁知到了阴历四月九日,也就是阳历五月九日,位于江户西部三百里的浅间山竟发出了犹如怪兽一样的轰鸣和弥漫四野的恶臭——这座以温泉著名的活火山开始喷发。阴历七月八日,喷发转变为爆发,熔岩和泥石流混在一起,迅速吞没了浅间山北麓的几个村庄。据记载,熔岩和泥石流一共造成了五十五个村庄受灾,因此丧失掉性命的士庶百姓共计一千六百二十四人、房屋受损一千一百五十一户、粮食损失五千零五十五石——仅镰原村一地便有罹难者四百七十七名。然而,这只是灾难的开始。很快,受灾地区开始波及更广泛的区域——乘着偏西风,火山灰飞向东方及东南方向,就连相距甚远的江户也落下了一寸厚的灰尘。因为火山灰被喷涌到平流层,遮挡住了阳光,所以当年的太阳始终黯淡无光。这无异于是在由“山背”所造成的冻灾雪上加霜,因此东北地区很多地方开始绝收。在历史上,天明饥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天明饥馑是指的天明三年秋,由冻灾和浅间山喷火造成的大面积粮食绝收;但是广义上的天明饥馑,则是指以这次”冰与火“之灾为肇端,一直持续了数年的大饥-荒。作为灾区的八户藩在事后将各种史料集结成册,名之曰《天明卯辰梁》。在这部书中,作者很勇敢的指出,这次大饥-荒的惨烈程度几乎可以说是空前——“太古的神话时代自不必说,自从日本有了详实的历史以降,人世间尚无此等恐怖之巨变。永寿年间源平争霸,承久之乱朝廷倾覆,建武延元南北交攻······中世以降种种战乱相踵,虽然天下生灵涂炭,白骨如麻,然而比之于在这次大灾之中死于饥荒的人口,不过是沧海一粟······”。当然,怀疑论者会摆出一副理性、客观、中立的嘴脸在这部史料汇编中进行鸡蛋里挑骨头式的刁难,认为言辞过于夸张,难以置信,进而否定天明饥馑的严重程度。但是再看一看另一位记录者,以兰医(西洋近代医学)为职业、笃信朱子学的大儒杉田玄白在题为《后见草》的见闻录中如何描述这次饥荒:“东北一带的南部、轻津等地灾情尤为严重,每日都有大量的灾民弃业逃荒而去,而且犹如雨后的蘑菇一般,一片片的从农村冒了出来。然而,更残酷的是,逃荒到他乡也没有余粮救济灾民。每日皆有一千到两千人被饿死在街头,之后又被弃于沟壑之中。而留在村子里的百姓们也只是在苟延残喘的活下去,能够救他们的是饿死在家中的乡亲······”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血泪交加,杉田玄白在这里的意思是,那些没有能力逃荒的百姓被困在已成为废墟的村子里煎熬着时日,甚至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饿死万灵供养塔的铭文上记载了当地死难者人数:“人们每日入山,挖蕨根、海草及山菜果腹,至有食生稻禾者······来年,领内绝收,人多饿死,尸积如山······领内旧有男妇六万五千,填沟壑者几半。”
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八户藩就饿死了三万百姓。太阳系引力变大,超强火山喷发,火山冬天,天明饥馑(1783~1787)。太阳系引力骤然变化,地球受到的潮汐加热作用变强,同时太阳系引力变大,地球引力变大,地球收缩,引发超强火山喷发,引发火山冬天。上面就是日本发生天明饥馑的自然原因,这一时期,爱尔兰、法国都发生了大饥-荒。这一时期有多个超强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和大饥-荒还引发了法国大革命。“火山”诱发了法国大革命1783年6月8日,位于冰岛南部的拉基火山突然爆发,火山灰射向高空,从25公里长的裂缝里溢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熔岩流。这次火山群的爆发多达130个喷发口,喷发断断续续持续了6个多月。由于火山位置在偏僻山区,因此没有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不过,火山喷发释放出超过800万吨氟化氢,1.2亿吨有毒的二氧化硫,却抑制了植物生长,庄稼被毁坏,牧场被破坏。紧接着到来的冬季对冰岛人来说变得异常难捱,约有1/5的冰岛人在消耗完储备食品后,因为饥荒和氟中毒死亡。让人惊异的是,1783年拉基火山爆发引起的异常气候变化,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重要因素。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华拉杜里在他的开拓性著作《11世纪以来的气候史》中描绘了1789年大革命以前的6年,法国庄稼死亡、收成极差的可怕景象。以1788-1789年酷寒的冬季和历史上最冷的5月这两段时间为顶峰,那一年,葡萄酒的酿造“完全失败”,紧接着巴黎就发生了巴士底狱风暴。关于法国当年天气最详细的报告出自亲历这一切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写道:1783年夏季的几个月,在北方地区应是太阳光照最强烈的季节,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却始终为雾气所笼罩。这雾具有持久性质,它是干燥的雾,太阳光不能像驱散从水中升起的潮湿雾气一样驱散它。太阳光线通过雾气时显得十分微弱,用凸透镜聚焦时,连一张纸都点燃不了。夏季使地球升温的光照当然大大减弱,因此地表近乎冰点,雪留在地面上不融化,越积越多⋯⋯1783-1784年冬季的寒冷比多年来要严酷得多。富兰克林推断,“这次世界性雾气的起因还不能肯定⋯⋯也许是冰岛拉基火山整个夏季持续喷发的巨量烟尘,也许是冰岛附近升出海面的另一座火山(斯卡普塔尔-约库尔)喷出的烟尘随风散播。”
其实除冰岛的火山爆发外,同年晚些时候,日本的浅间火山也有一次有史以来最猛烈的爆发。这些火山爆发对气候的影响致使法国大革命前农作物绝收、社会动荡,自然灾害恶化了政治情绪,促发了大革命。而这一革命则对重塑近代社会起了决定性作用。不可否认,气候变化是引发这些政治事件的原因之一,我们不能把它说成是促成法国大革命的唯一因素,但也绝不应该忽视这个重要的诱因。1780年大飓风1780年大飓风是有史以来最大杀伤力的大西洋热带气旋,发生于美国革命时期。大风暴从1780年10月10日到10月16日横扫马提尼克、圣尤斯特歇斯与巴巴多斯,造成约22,000人死亡,更有数以千计的人在外海遇难。该飓风在美国革命期间横扫加勒比海国家,给正争夺该海域控制权的英国和法国舰队造成了惨重伤亡。英国海军上将乔治·罗德尼率领舰队从纽约出发航行去西印度群岛,途中遭到飓风,受到很大损害。当他到达巴巴多斯时,他发现原本留在当地的12艘战舰中的8艘已经完全沉没,绝大部分船员业已遇难。根据前往检视损坏程度的英国军团报告,飓风在巴巴多斯附近徘徊了约两天。飓风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误令军团们认为风暴侵袭的同时亦发生了地震。岛屿几乎被夷平,而数以十计的渔船无法归航,岛上的每个家庭差不多都有成员死去。1770-1787年太阳系引力变大,发生了下面一系列事件。一、太阳系引力变大,引发超强太阳耀斑爆发,超强太阳黑子活动。1770年,乾隆35年,天空红了9天。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9月10日到19日,中国、朝鲜、日本都有天空血红现象的记录,其中现象最为突出的是日本地区,给当时的日本国民带来了强烈冲击。太阳系引力变大,太阳黑子活动增强。太阳黑子的数量在1780年达到数世纪以来的最高峰。太阳活动后来只在1958年和2000年至2002年期间产生更多数量的太阳黑子,数量是数千年来的高峰。二、太阳系引力变大,引发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引发大干旱饥荒。1770年孟加拉大饥-荒。这场大饥-荒从1769开始到1773年结束,造成1000万人死亡。三,太阳系引力变大,引发超强飓风。1780年大飓风是有史以来最大杀伤力的大西洋热带气旋。约在1775年至1785年期间,太阳系引力变大引起不正常数量的致命飓风的形成,近四个世纪以来遇到的引致死亡人数最多的10个和25个飓风中,分别有3个和6个是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四、太阳系引力变大,引发超强火山爆发,引发火山冬天,大饥-荒。1783年日本浅间火山有史以来最猛烈的爆发,1783年冰岛拉基火山爆发,这些大规模火山爆发引发火山冬天,引发大饥-荒,促发了法国大革命。五、太阳系引力变大,地球气候变暖。在蒙德极小结束之后,太阳系引力变大,地球气候变暖。1750到1785年太阳系引力持续变大,太阳核聚变反应持续增强,地球接受到的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持续增多,地球气候变暖。1785年前后,气候变暖达到一个高点。因为1750年被定义为人类工业化开始,标志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开始大量地使用化石燃料,所以1750年前后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时间拐点”。我们知道,在气候变暖之前是蒙德极小期,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公元 1645~1715 年太阳活动非常衰微的时期,持续时间长达不可思议的70年,此时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河期。蒙德极小期,太阳系引力变小,太阳受到的潮汐作用变小,地球自转变快,太阳黑子耀斑活动衰微。同时太阳引力变小,太阳核聚变反应减弱,地球接受到的来自太阳辐射能量减少,地球气候变冷,进入小冰期。在蒙德极小结束之后,太阳系引力变大,地球气候变暖。1750到1785年太阳系引力持续变大,太阳核聚变反应持续增强,地球接受到的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持续增多,地球气候变暖。同时因为地球气候持续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对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下降,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与人类工业化开始,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时间上巧合,这被错误的当成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太阳系引力在1750-1785年持续变大后,在1790开始急剧变小,这就是道尔顿极小期。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是大约从1790年至1830年的太阳活动低潮,是依据英国气象学家约翰·道尔顿的名字命名的。像蒙德极小期和史波勒极小期一样,道尔顿极小期也与全球性的温度低于平均温度的时段相符合。例如,德国Oberlach气象站的纪录就有超过20年的温度低于2.0℃。低的太阳活动与全球寒冷化有强烈的关联性。因为牛顿引力理论错误,你们把一切都搞错了,逻辑关系完全颠倒了。太阳系引力变大,太阳核聚变反应增强,地球接受到的来自太阳辐射能量增加,地球气候变暖(进入温暖期),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同时太阳系引力变大,太阳受到的潮汐作用变强,太阳自转变慢,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进入极大期)。太阳系引力变小,太阳核聚变反应减弱,地球接受到的来自太阳辐射能量减少,地球气候变冷(进入小冰期),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上升,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同时太阳系引力变小,太阳受到的潮汐作用变弱,太阳自转变快,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减弱(进入极小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太阳系引力变化,地球气候在小冰期和温暖期之间旋回,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小冰期和温暖期之间旋回,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在小冰期和温暖期之间旋回。太阳活动与全球冷暖变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有强烈的关联性,因为这都是太阳系引力变化引起的。在对封闭在格陵兰和南极海冰床中的气泡(古代的气体)进行分析后发现,12000~24000年前的冰河时期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现在的2/3。冰河时期陆地上的植物比现在少,减少的部分应该全部被海洋吸收了。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的浓度在280ppm(ppm是百万分之几,ppm浓度表示每1百万个空气分子中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左右,到了大概1750年前后出现了拐点,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上升,据世界气象组织2009年11月份获得的数据,这个数字大概达到了388.9ppm。我们来比一比,1750年到现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大概增加了三分之一,这基本上与12000~24000年前的冰河时期到现在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3一致。它并没有超出冰河时期到间冰期(现在就是间冰期)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范围。二氧化碳的这种变化正是地球气候从小冰期到温暖期,气候变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导致的。而地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太阳系引力变大,所以二氧化碳不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人类活动也不是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因素。所以说因为牛顿引力理论错误,你们把一切都搞错了,逻辑关系完全颠倒了。是太阳系引力变大,导致地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而不是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地球气候变暖。所以说你们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完全是无用功,它即改变不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也改变不了地球气候。因为决定地球气候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是太阳系引力变化。太阳系引力变大,地球气候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太阳系引力变小,地球气候变冷,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