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梅不敢隐瞒,只得将事情偷偷告诉了丈夫。姜君逸暴跳如雷,当即要找那个混蛋算账,妹妹却吞吞吐吐地告诉他,她自己是酒醉后被别人占了便宜,她连对方长得什么样子都不记得了。他又气又急,但拿自己迷糊的妹妹没办法,又怕她名声受损,便以管教为由,将她送到乡下庄子住了一年。当时姜雅琴在京城里是臭了名的,所以荣国府对外宣称要教姑娘学规矩,顺便养将身子,几乎没人感到意外,还以为养身子只是荣国府的托词,这恶女确实该好好管束管束了。妹妹一年后,在乡下产下一对双胞胎,她毕竟年轻,又没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心里既慌又怕,孩子刚生下来,就吩咐稳婆将一对女儿悄悄沉塘。那稳婆不忍心,找了两个木盆,将两个孩子分别放进去,让他们顺河漂流,希望能遇到好心人收养这两个苦命的孩子。当姜君逸和夫人紧赶慢赶到庄子的时候,孩子已经被送走有一会了。他大骂自己妹子糊涂,跟妻子跑到河边,按着稳婆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一个木盆,里面是个男孩,另一个木盆里的小女孩却不知所踪,后来他还暗中派人顺河打捞了很远,终于在一处山坳之处找到一个空木盆,想必那女孩已经遇害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宋平也一直关注着姜雅琴一举一动,他知道姜雅琴腹中怀的是王爷的骨血,所以待稳婆离开时,他迫不及待去救孩子,只是他不知道姜雅琴生的是双胞胎,有个孩子已经漂出去很远……宋平抱走了孩子,却留下空木盆,想造成孩子遇害的假象,那木盆顺水漂流出十多里,连姜君逸也以为孩子没了。知道当年真相后的姜君逸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孩子的父亲竟是靖亲王,这两人是如何产生交集的,福宽也大致说了一下,姜君逸听得又是一阵唏嘘。喜的是,这么多年来,他和妻子为妹妹隐瞒的天大秘密,终于无须再辛苦隐瞒下去。孩子生父找上门来,两个孩子总算可以光明正大跟着自己父母。但有一事,始终萦绕在他心头,过去他怕妹妹伤心,将这段经历闷在肚子里,可他渐渐发现,妹妹似乎并不记得这段往事,一个做母亲的,多少都该有些伤感吧,可妹妹却像没事人似的,甚至有时他有意无意向妹妹暗示远远的身份,也并未见她有异常的反应。他知道妹妹那次死里逃生醒转后,很多记忆都变模糊了,但没想到连这么刻骨铭心的往事都可以忘掉。福宽千叮咛万嘱咐他:“姜郡主似乎将往事都忘记了,靖亲王特意让小的告知姜御史,王爷会用自己的一生来守护她们母子,王爷会用自己的方式让郡主接受自己,重新记起这段往事。”
所以,今天的家庭会议上,早已知道靖亲王心意的他才一声不吭。安乐侯猛地瞥见自己二儿子沉默不语,有些奇怪,“老二,你平时不是话挺多的吗?你倒是说说你的看法。”
姜君逸没想到老爹直接点将自己,犹豫了一下,他还是决定给靖亲王留些余地:“我觉得宁小姐说得有几分道理,也许靖亲王是真的看上了咱家琴儿。”
“那不行,小妹这不就被他吃得死死的?咱家小妹吃亏了!”
姜忠业挥舞着拳头,嗓门响亮姜君逸心想,你小妹跟人连孩子都有了,还想着翻盘吗?幼不幼稚?不过想想大哥毕竟不知道真相,又是关心小妹太甚,只轻轻地点了他一句:“这是圣上赐婚,就算亏了,咱们还能抗旨悔婚不成?”
这句话把大家都震慑住了,是呀,事已至此,姜家还能抗旨不成?只有安乐侯捶胸顿足:“完了完了,那靖亲王足智多谋,你们小妹让他给设计了,若他不与你们小妹完婚,你们妹妹这辈子就毁了,谁还敢娶她呀?”
“爹,我不是说过了吗?我不嫁人,我一辈子呆在荣国府,你别嫌我吃闲饭就成。”
姜雅琴撒娇着嗔笑道。“这能一样吗?你不愿嫁,跟被未婚夫退婚,那是两码事呀!孩子,你糊涂呀!”
安乐侯心里,女儿就是个温顺的小绵羊,哪里是靖亲王这种大佬的对手。宁思思看不过眼了:“侯爷,能找到靖亲王这样的乘龙快婿,您老就偷笑吧,再说了,人家靖亲王跟你们荣国府结亲,不也相当于绑死在你们这条船上了啊。这圣上赐的婚,是能随便退的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安乐侯这才转忧为喜,心头雾霾一扫而光,“还是宁丫头看得通透,不错,只要我琴儿没有过错,他就算是亲王,也不能随意退婚!”
姜雅琴有些无语,这古人跟自己想的果然不在一个频道上,她巴不得被人退婚呢,自由自在多好,谁想嫁进深宫大院,像个鸟笼似的。当然这些话她也就在心里想想,没敢说出口。“那远远和娇娇今后就得住在宫里了?”
老太君一直插不上话,好容易瞅到空隙,便急急地问道。这下,众人又是一阵沉默,虽说远远只是姜家二爷的养子,但从小抱到大,感情还是很深的,尤其是老太君,更是视为亲生的一样。现在既然“认亲”,就得住进皇宫里,可宫里的人会对他像自己亲人那样好吗?众人心里都觉得沉甸甸的。“嗐,靖亲王也真是的,怎么把远远也给扯上了。”
老三姜卫龙轻易不说话的,也忍不住抱怨,他想不明白,向来谨慎的靖亲王,怎么会编出这等不严谨的慌话来。不光是老三,姜家人个个都觉得靖亲王做这事实在不可思议,但又不明白他为何要这般做。只有姜君逸知道缘由,他几次冲动想说出真相,又怕扰乱了靖亲王的计划,只得宽慰祖母:“远远进宫是好事呀,宫里的教学比咱们这私塾要严格多了,还能得到那么多大儒的指导,实在是远远之幸啊。只是今后要见远远,恐怕也只能递牌子等着召见了。”
老太君听说宫里更有利于曾孙前途,脸色稍霁,又听到今后见曾孙还得递牌子,心情一下又沉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