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湖旁公馆。 何深早早泡上一壶顶级龙井,等待着朱十六前来。 当前的局势,算是控制住了。 唯一有些不放心的就是朱十六反水,今天事情突变,他不得不主动打破了计划。 但也没有推朱十六出去背锅,已经够意思了。 希望对方不要不识抬举。 过了没一会,诸葛臣就带着朱十六进来了。 这一次只有他一人前来。 “来来,先喝口茶!”
何深主动倒茶推了过去,眼神则细细打量着朱十六。 今天计划改变,他多少有些理亏,可要真把空降的知州给杀了,那麻烦会更大,他这样做也算是及时止损了。 “何大人,你今天可是给咱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如果不是咱的那些护卫反应够快,恐怕今天要折在你手里了!”
“现在你又叫咱过来,不会是要杀人灭口吧!”
朱元璋故作生气的一甩袖子,撇开了头。 他还真有点生气,如果计划没变,可以让标儿更快的掌控何深,不出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将和州城的一切牢牢抓在手中,并且在大明一朝实行推广。 可惜计划没能成功,还让何深在自己儿子面前出尽了风头。 “计划有变,老弟我也是没有办法,当时那个情况,我已没法让弟兄们停手,只能亲自出手打断了计划,希望朱老哥不要介怀,先前的承诺我全部兑现,而且我最近准备响应朝廷号召,打造一个新项目,利润极大!!!”
何深又开始画饼。 这是他的拿手好戏。 没人可以拒绝大饼,如果有,那就是画的不够大。 果然,朱元璋听到响应朝廷的号召,面色就变了。 “朝廷那边号召什么?”
朱元璋心想怎么自己不知道? 他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没人比他更了解大明。 当前朝廷的主流,是百废待兴,发展经济,让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副业就是北上的战事。 蒙元的残部、鞑靼、女真以及沿海地段的倭寇都需要震慑教训一番。 两者有着冲突。 安内跟攘外,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 看着朱元璋好奇又疑惑的眼神。 何深还以为自己画饼成功了,便开始了宏观叙事。 “朱老哥,我问你,当前大明最缺的是什么?”
朱元璋不假思索道:“大明建国十五年而已,当前缺的是时间,只要有二十年的太平日子,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就能恢复唐宋时代的荣光!”
说二十年,其实有点夸张了。 要跟唐宋比繁荣富裕,起码要有三代人的努力。 但是在他的强压下,这个时间可以缩短不少,军政两头抓,二十年的时间打造一个盛世,还是有希望的! 却不成想,何深笑着摇了摇头。 “错!”
“大明不缺时间,缺的是希望,是老百姓心底的那份执念,那股对未来的希望!”
“就说和州城,为何短短十几年,就能焕然一新?”
何深盯着朱元璋。 正因为他有系统加持,等于有一个外挂,所以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和州城。 可这不过是一个工具罢了。 并不能改变传统的封建思想。 所以他打造了和州塔,让和州百姓知道,这个时代可以创新。 他还开设了各种娱乐场所,勾起老百姓压抑在心中的那份欲望。 还有就是吃饱饭了,人就会思考,也会向往未来。 对未来充满期待。 这便是发展的动力,也是为何和州城内的百姓,能够人人面带微笑的原因。 对待外地人,他们有着独特的优越感。 这份优越感,何深相信很多人都愿意付出一切去追求。 这也是为何城内百姓对他的那些风言风语丝毫不在意的原因。 因为是他给了全城百姓的优越感。 他毫无保留的将如何打造和州城底蕴的方法说了出来。 宏观的叙事。 让朱元璋倍感惊讶! 两人针对大明当前的处境探讨了起来。 从外敌,到内部的问题,都聊了一遍。 何深虽然历史学的不好,但是身为一名21世纪的大好青年,侃大山的功夫还是不差。 说的朱元璋一愣一愣的。 从小小的和州城,一直说到了宇宙大爆炸。 最终回归正题。 “朝廷那边有什么号召?”
“南下战事!”
何深笑道:“根据我得到的消息,朝廷那边要对大理动手了,现在就等粮草到位了!”
“我还听说,主将蓝玉连书七封,一直在催促粮草,需要十万石军粮,现在朝廷凑不齐,又不允许重税,只能在各地筹借或者是高价收购!”
朱元璋听完后,面色不变。 南方的战事,他当然知道,要军粮也知道。 可连何深一个七品县令都知道,那就有点离谱了。 而且看样子,还要从中捞银子,可为了不打草惊蛇,还是强挤出笑脸,装作感兴趣的问道:“十万石的粮草可不是小数目,何老弟可是有渠道能够让朝廷花大价钱购买和州的粮草?”
他脸上带着笑容,心底却是带着刀子。 他想看看,是谁敢在军粮上动手脚,非得杀的他胆寒不可! 何深闻言,却摇了摇头,觉得对方的格局太小了。 “高价卖粮的渠道有很多,但这一次我不想赚钱,反而要送钱!”
朱元璋听完一愣,眼神奇怪的盯着何深,觉得自己听到了一个大笑话。 何深见他不信,随手取出一个账本,开口道:“十万石粮食,我全接下来了,准备以青州府的名义捐出去!”
“不过以我的名义说出去,多少有点不好听,所以我准备让朱老哥出面捐这笔粮草,顺便带动那些外地商户们一起捐钱!”
“咱们赚他们的钱,捐自己的粮草!”
“和州不缺粮食,反而盛产粮食,整个青州府的粮仓,都在和州外的农场,别说十万石了,就算是百万石我也能拿出来!”
一石粮,大约120斤左右。 和州城外的农场,一年内一亩良田,就能产八石左右。 青州百万亩耕地,一半都在和州城。 五十万亩地,一年算下来就是四百万石粮食。 比一省的都多。 如果将大明三亿多亩地都按照他的方法去种,直接可以出口海外了。 不过都这个年代了,谁还会搞传统种田,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