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张敏敏外,就是罗琳的唱片发售了。 早在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全国上下就在翘首以盼罗琳的第二张唱片。 这张唱片在国内是三月初上市的,短短不到一个月里销售量就创下了新高,哪怕罗阳早就有所准备依旧被全国各地要货的数量给惊到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罗琳这张唱片销售量超过第一张唱片是铁板钉钉的。 除去国内发行外,香江公司也在打造罗琳在香江的第一张唱片。 罗琳去年在国内大红大紫,尤其是今年年初上了春晚后,更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但在香江,罗琳却是一个彻头彻尾没人知道的新人,而且罗阳在国内销售的第一张唱片中除了宋援朝写的两首歌外,其余的歌曲都是翻唱。 这样的模式在国内没任何问题,可在香江就不行了。香江对歌曲有着严格版权,如果直接把罗琳在国内销售的唱片改头换面拿到香江发售,那么罗阳的公司包括罗琳本人就会面对无休无止的法律诉讼。 所以这一次在香江的唱片发行除去前两首歌外,把国内销售第二张唱片同样也是宋援朝写的另外两首歌放了进去。但这样加起来还是少了,仅仅四首歌根本不足以一张唱片。 还是宋援朝指点了罗阳,他上次去香江后就拜访了香江当地的几位著名作词作曲家,从他们手里拿到了几首适合罗琳演绎的歌曲版权,然后再加上原本的四首歌总算凑足了一张唱片的发行数量。 这张唱片已经录制完了,录制的地方是在沪海,母带完成后罗阳已经送到了香江,前些天,也就是罗阳赶回燕京参加毕业典礼的那天,正式在香江发行。 罗琳的歌能在香江歌坛有多少反应,这谁都无法知晓。 香江歌坛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最早香江歌坛也是由国语歌曲作为主流。但在七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初期,粤语歌曲逐渐取代了本地国语歌,这个时代基本是粤语和本地英语歌曲大流行的时代。 等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本地英语歌曲逐渐退出香江市场,成了小众,粤语歌曲基本占领了香江歌坛90%的份额。 九十年代后,国语歌曲才渐渐再一次开始流行,九十年代末随着国内迅猛的发展和香江本地歌坛市场的疲软,国语和粤语才有了相对抗衡的实力。二千年后,国语歌曲数量逐渐超过了粤语歌,但就算这样粤语歌曲依旧有着很大市场,这是香江特殊环境所决定的。 罗琳当然不会粤语,她连一句粤语都说不来,她唱的全是国语歌。 虽然宋援朝给她的几首歌都是经典中经典,但能否对得上这个时代的香江人胃口,这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罗阳并没在乎这些,他在香江开公司其实没有太大在香江发展的想法。香江是一个排外很厉害的地方,罗阳去了几次后能很明显地感觉出来。再加上香江娱乐界鱼龙混杂,外来资本、本地资本,还有那些不属于白道的资本大大小小都有。 在这种情况想要出头是很难的,再加上罗阳也不想和当地一些势力同流合污,所以罗阳的公司说白了主要业务还是在内地,香江只是一个对外窗口而已,其目的是为了做事便利,再加上香江的娱乐界发达,罗阳意图通过这家公司为自己打下基础,积累实力。 罗琳在香江的第一张唱片充其量是有枣没枣打三竿,看看市场的反应。再加上有了在香江发行唱片的资历,罗琳在国内的地位也更加稳固。罗阳的算盘打的不错,宋援朝也认可罗阳的这样操作方式,走出去再回来,从而镀上一层金,这种模式在八十年代非常常见。 既然回到了沪海,宋援朝处理完张勇的事后就忙碌起沪海工厂和分公司的事来。 经过这些日子赶工,沪海公司已经差不多完成了,厂房已经落成,设备也已到位,金陵那边派了些核心员工过来一方面是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和试生产技术指导,第二方面也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开工做准备。 沪海这边的工人招收还算顺利,毕竟知青回城直到今年还有陆陆续续没彻底结束,这些回城的知青不是像宋援朝他们有能力考上大学,也不像李大琪他们那样有能力靠自己创业的。 许多人都是普通人,他们离开家乡短的三四年,时间久都十来年了,走的时候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回来的时候却已经是二十多近三十的成年人了。还有不少还已经结了婚,老婆孩子好几个,拖家带口。 这些人大多数家庭条件不好,生活相对困难,能解决工作问题的只是一部分,大部分人的工作问题是一个老大难,他们这些群体除知青的称呼外,也有了一个新的名词,这个名词就是“待业青年”。 这些人没工作没收入,为了养家糊口有些人不免得就动起了歪脑筋走上了邪路,这也是近几年来社会治安不怎么样,今年又来一场大风暴的原因。 国家为了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也是绞尽脑汁,想了许多办法却见效甚微。这一次宋援朝他们司特公司在沪海设厂招收工人,恰好为地方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宋援朝通过罗阳和区里达成了意见,同意从这些知青群体中接受部分人员作为职工。 当然司特公司这边也不是无条件接受,有道是丑话说在前头,一方面需要人员多少由司特公司给出数字,超过这个数字司特公司就无法满足。 第二方面,所有人员必须要通过司特公司的面试考核,不是阿狗阿猫随随便便就能进来的,虽然新厂子需要人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宁缺毋滥。那些知青中良莠不齐,宋援朝总不可能抓到篮子里就是菜,随随便便进人吧。 至于第三点,就是和地方开设技校(中专)班的事了,宋援朝在配合地方同志的情况下也利用这件事提出了司特公司方面的条件,这算起来也算是一种利益交换。 就这样,司特公司沪海工厂这边第一期招收了64个员工,这些员工大多数都是知青,当然也有几个关系户在其中,对此宋援朝只当是不知道,只要人没问题,肯认真工作,他管对方什么关系户不关系户呢。 不仅是沪海工厂,燕京、山城那边的操作基本也是如此,而且看下来效果很好。 宋援朝来到新厂的所在地,看着和上次见到完全不一样的景色。 新的厂房已经拔地而起,当初空荡荡的地方已经被建筑和平整的地面所取代,就连原本门口的那二层平房也早就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门房设备。 本来生锈的大铁门已经没了,围墙也是重建的,比原来的围墙更高更厚些。 大门用了最新式的伸缩门,这种门在后世是很常见的,大多数企业基本都在使用,很是便利。 但在这个时代却是个新鲜东西,要说起伸缩门倒也不是绝对没有,这种门的原理并不难,有些单位会在普通的大门外做一层铁质的伸缩门作为第二道门防护,不过这种门通常都很小,也就是一开或者两开的体积,而且用料大多都是三角铁的那种料,笨重不说还容易生锈,开启非常费力。 新厂的伸缩门是宋援朝从南方定制的,材料轻便外观美观,虽然目前还没能达到后世的自动型伸缩门的程度,开启还是需要人力,可放在厂门口人们走过瞧见目光无不为之吸引。 厂房有四层,一层面积在2000多平米左右,再加上配套的两幢小楼,组成了整个厂区。 四层厂房,一楼是中转仓库和操作区域,二楼至四楼是车间,目前已经在试运行的是位于二楼的饮料车间,而三楼和四楼设备还没全部到位,三四楼的车间未来是作为方便面生产车间使用的。 两幢小楼,一幢是设备楼,包括锅炉房、食堂、浴室、更衣室等等,另一幢就是办公楼了。 办公室的面积并不大,毕竟这里只是分厂和分公司,司特公司的总部如今还是在金陵,所以这边不需要太多的办公区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厂区里转了一圈,宋援朝对于目前的进度颇为满意,抽时间和在场的技术人员和一些从总部调来的管理人员开了个会,听了听工作进展,指出了一些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忙碌了一天后这才离开。 回到家天已经黑了,林燕她们也早就回来了。 正好是吃饭时间,宋援朝洗了手和大家在餐厅用了晚饭,吃完后宋援朝正要去书房打个电话却被林燕给叫住了。 “援朝,和你说点事儿……。”
宋援朝重新坐了下来,问林燕什么事。 林燕告诉他,昨天妈来电话了,说这么多天没见到孩子心里想了,想让她们去金陵住几天,顺便和罗琳一起把孩子带过去。 “这是应该的,妈去了金陵后好几个月都没见着孩子了,这事也怪我,一忙起来就忘了。”
宋援朝拍拍自己的额头,责怪自己道:“怪我怪我,这样吧,这个周末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过去?对了,罗琳那边应该没什么问题,你单位能抽出时间么?”
林燕笑着告诉宋援朝这没问题,时间久了不行,三四天的假还是可以的,如果宋援朝没意见的话,这周五就去金陵,住上几天等下周二再回来。 宋援朝当然没问题,随口问了她是不是和罗琳已经商量好了?林燕一听就笑了,点头告诉他的确是商量好了,就是担心宋援朝抽不出时间来,所以提前和他说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