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桃源小农夫 > 第294章 三位太公

第294章 三位太公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母氏祠堂。算是村里修得最好的房子了,石墙青瓦,还有一块非常平整的石坝,走进祠堂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烟火清香味。祠堂里,坐着三位老人,分别是母氏一族的最老一辈,母村长见了都要叫太公。“三位太公,这位王总,就是过来帮我们村发展的王朝阳,有些事情我最笨说不清楚,我让他过来和你们说。”

王朝阳问了一下三位的年龄,最低的都是九十五,年龄最长的已经九十九,可真谓是长寿之人。“和我们有啥好说的,我们选你当族长,当村长,就是相信你,别的要求我们都没有,唯一要求的就是,祠堂和祖坟山不能动。”

最后,年长的太公说道。“对,小伙子,利兴相信你,我们就相信你,不要看我们是一群老古董,但我们的思想也没有你想像得那么顽固,母家村穷了几代人,我们也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像我们那样穷,你只管甩开膀子干,要是村里有不长眼的小子不听话,你只管给我们几个老家伙说,我去挖了他们家祖坟。”

年轻的太公笑眯眯的说道。王朝阳讪讪一笑,相比起烂泥田村,母家村这种族氏村落其实更好开展工作。“三位太公放心,我既然来了,就肯定不会让母家村再穷下去的。”

王朝阳说道。“好,你要是真的能让我们母家村发展起来,我亲自拿着钢钎杖子去山里给你打个雕像供在祠堂里!”

居中年龄的太公杵着拐杖说。王朝阳吓了一跳,连忙拒绝,“可别这样,这样会让小子折寿的,其实只要大家肯努力,肯干,脱贫致富是迟早的事情。”

“这事儿不是你说了算,就按老二说的办,好了,利兴,你带王总去村里转转,也把我们的话带给大家,就不要留在这里陪我们几个老家伙了。”

年长的太公最后拍板儿说道。母村长拉着王朝阳从祠堂里出来。“母大哥,你刚刚怎么不劝说一下,供什么石像啊,这可千万使不得。”

王朝阳有些不安的说道。供石像,是比较迷信的说法,但在农村,但凡有大恩大德之人,往往几代人家里都供奉着这个人的名字,这和修桥补路差不多,路边桥头,总能见到一块醒目的石碑,石碑上刻着出资出力修桥修公路人的名字。修公路修桥立块碑,王朝阳觉得还能够接受,刻着供石像就显得有些隆重了。“这事儿以后再说,二太公年纪大了,打不动石头,村里人也没有人继承他的手艺,石像应该是不会的,不过供块功德碑肯定是跑不掉的,咱们去村里转转吧。”

母村长说道。“二太公是石匠?”

听到不会打石像,王朝阳松了一口气。“对,二太公的石匠手艺那是方圆十里都闻名的,这个祠堂就是二太公带人一锤一锤修补出来的,不仅会打一般的石条,还会雕狮子,就是放在门口那种。”

王朝阳这才细细打量了一下祠堂,祠堂所用的石条都很平整,旁边的栏杆上还刻着各种图案花纹,很漂亮。“这手艺很不错啊,怎么没人传承下来,要是有这样的手艺,混口饭吃还是很容易的。”

王朝阳疑惑的说道,一个好的手艺人,怎么可能混不到饭吃。“话是这么说,原来村里也有年轻人跟着学,甚至二太公还有两个亲传徒弟,不过这些年城里修房子都用砖木结构,有的还直接用混凝土,石匠手艺根本排不上用场,就二太公那两徒弟现在都在工地上制模,手艺早就忘干净了。”

母村长说道。王朝阳表示无语,现代化的生活已经让很多传统手艺失传,这已经是不争事实。两人走了一会儿,来到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比起母村长家也好上很多。“这是我三叔家,有个堂兄弟,我三叔和堂兄弟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三叔娘和兄弟媳妇,这房子还是去年刚刚翻修的。”

母村长介绍说道。“翻修怎么不考虑用砖木结构或者土墙?”

王朝阳问道。“哪有那么容易啊,现在镇上的砖很贵,而且想要把砖拉进村里,还要付一大笔工钱,我堂兄弟家是个崽子,想存点儿钱娶儿媳妇,所以就没有修砖木结构。”

母村长说道。“那到时候娶儿媳妇怕是还是要修砖木结构的房子才行吧。”

王朝阳说道,这年头,农村娶媳妇儿和城里差不多,不管怎么着,总得有套房子才行吧。“也不一定要修,镇上不是也有房子卖嘛,都想把钱存起来,以后在镇上买房子,可哪个晓得这镇上的房子还年年涨价,听说去年只要十五万一套,今年就已经涨到二十万了。”

母村长很夸张的说道。王朝阳苦笑,可不是嘛,银行的钱哪能涨得像房价那么快!“反正我家丫头我就准备让她多上几天学,多识点字,将来看能不能在镇上找个好人家。”

母村长如是说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苦再累,都盼着自己的子女生活好一点。王朝阳心情略显沉重,和母村长在他堂兄弟家坐了一会儿,虽然家里有人在城里打工,但生活条件依然艰苦,过得非常节俭。至于母村长,因为他是族长又是村长的原因,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出去打工,反而最穷的还是他家。母家村属于山中山,除了交通条件不好外,耕种条件也不是很好,水田基本上都集中在山窝子里,而菜地则大部分在半山腰上,好在山里并不是很缺水,反而到没有大西北那种有地种不出庄稼的困境。不多会儿,山间传来皇甫紫霜的喊声,“王朝阳,你们在哪儿,专家们到了。”

王朝阳只能在山窝子应了一声,声音回荡在山间久久不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两人只能抓紧时间往山上爬,东走走西瞧瞧,已经快到晌午时分,总不能让专家们还专门跑出来一趟,正好这会儿回去商量一下,下午可以再具体进行实地考察。回到母村长家,王朝阳见到了农业专家,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授和一个年轻的学生,听说是从省里的农业大学请来的,风尘仆仆的样子,看着倒是干实事儿的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