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张宁闻之欣然出城,将齐军士卒尽数免罪收降,如此前军都城中一般愿归家中可计口授田,以安其心。
对于众多降将,他却是予以严厉肃清。 凡被迫起兵反叛,不曾肆杀百姓者,皆任其离去亦可接纳入安北军效力。而曾欺压百姓,烧杀抢掠者、受葛荣重恩却悍然背叛者,都以罪论处,不留丝毫情面。 只是在其死后,对所留子女族人予以善待。 又查收伪齐金库、粮府以及田地、牲畜无算,将之作为日后施政所用。 其中自然有葛荣建齐以来,各地世族豪强所献,尤其是良田牲畜,对此无论是张宁还是诸族都默契不提。 恩威并施下,降将降卒彻底归心,不敢再有它意。 安北军中有功将士也受拔擢赏赐、在五关处力战不敌,最终伤重昏迷间被亲卒抬走的白楼与尉迟俟兜则功过相抵,只以罚俸作为处罚。 同时张宁又以此为戒,严令麾下诸将不得再有轻敌。 随后两月安北军尽得幽、平之地,余下曾以死固守的诸郡叛逆见大势已去,也都传檄而定。 待两州安稳,张宁下令迁镇北军府、北道都督府至幽州燕郡蓟县县城。 经商议都督府广授官职,各州郡主官因之多有变动调任。 治下六州刺史分为蔚州刺史吴之甫、燕州刺史汤于显隆、幽州刺史卢琇、安州刺史田修、营州刺史陆士谧、平州刺史薛难。 其中吴之甫为都督府元老,卢琇、田修出身世家大族,汤于显隆、薛难、陆士谧皆为原朝廷官吏,或是中原世族族人或是当地大儒大贤。 而各地郡守县令则多以都督府吏员以及世家豪强所任,以使张宁的政令可以直抵百姓。 尽管如此任命会有不可避免的隐患,对于张宁而言却已是最恰当适用之举。相信待到各善政的推行,以及郡学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等来出头之日。 介时张宁定然不会吝惜授以官职。 这期间都督府最为重视的,实际还是鲜卑、敕勒以及匈奴等族与汉人的和平相处。 自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后,各族大致已无过多纷争,只是随着迁都之后老一辈的六镇鲜卑贵胄权力突失,汉人门阀的崛起,鲜卑与汉人的冲突才又激化。 这其中又牵扯到素来饱受压迫的敕勒人,以及反叛后各支叛军天然以本族族人为主,与其他各族叛军相互吞并厮杀的事来。 面对如此局面,都督府采纳安州州都陈守教之策,强迁各族混居。 以三长制为基本治理单位行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之职的同时,对其行同伍具荣法。 既保证五家为一邻时,邻长需要承担起帮助其他家耕作生产的职责,起到帮扶主要劳动力去服兵役的家户。而其中各家服兵役的男子,则要至少两人在同一伍中,以能够互相照应,建立起袍泽情谊。 如此经历数次兵役轮换后,各家就会有相同的利益与身后的情谊作为维系,大大减少各族间的矛盾。 各地郡府县衙务必对此进行巡察,但有欺压之事的,必严惩祸首。 同时三长制中,由邻长、里长以至党长、县吏的升迁都凭此作为考核。 因张宁本是汉人出身,其麾下各大将如斛律金、切思力拔等各为敕勒、匈奴人,从来没有轻视欺辱之事传出。 何况汉人世受儒家与佛法熏陶,哪怕儒今日这般在张宁治下地位骤然,亦很少出现主动欺辱它族的事来。 自上而下,此法立时得到推行,陈守教也因此受到拔擢,为郡中大吏。 另一方面,先前安北军虽入燕安营三州,但以整而论仍不过是占据几处边州,哪怕有广袤的蔚州为基,也仅是一隅之地。 但此番击败葛荣所建的伪齐后,坐拥幽燕之地的安北军处境彻底改变,大有昔日鲜卑崛起之初俯瞰河北乃至中原的势头。 如此一来,以张宁为首的安北军势力,也彻底成为中原大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这自是尔朱荣等辈所不愿见到的,使李洛、侯景连众而来,与葛荣同谋袭取燕州亦不可谓不是一招妙棋。 即便不能夺取燕州,也能占得五关,彻底封死安北军南下之路。 岂料世家之中自有联系,张范二氏的联姻使得张宁悄然入幽州,不但撞破了葛荣调兵,还当机立断联合各族夺取军都城,使其谋划功归一篑。 此时张宁已据六州数十郡之地,治数十万户,单论疆域之巨已然不逊色于昔日十六国中一些小国如北燕、后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地势上看,幽燕之地俯瞰河北,易守难攻,民风彪悍,据铁矿之利。 蔚州占漠南草原之半,在安北军兴起后,多设马场牧场又与各游牧部落通商,是为产牲畜牛马与盐利的大后方。 而安营平三州虽然贫瘠,可分别占据渔利又曾是各部落久居之地,民悍善战,同样适合牲畜繁衍。 三者相辅相成,使得安北军有了足够的战略纵深。 加之军府都督府的幕僚官吏日渐完善,眼下的安北军实际已与新生的政权无异。 确立各州郡主官后,都督府又引诸多善政于幽平之地,经自愿选择昔日齐卒大多请返原籍,唯有三千人愿继续留军效力。 鉴于两州新定,都督府遂免去本年赋税,用安北军府的名义,凭借饷禄与完整的赏罚体系以本公开征兵。 于是一时间自愿入军者源源不绝,本有八万三千人的安北军经鏖战后竟不减反增。 张宁经深思熟虑后,召诸将于蓟城军府大堂中,欲以安北军为本改兵制。 “昔日骠骑大将军李崇在时,曾向朝廷进献改镇为州之策,实为国之良药。 朝堂虽最终采纳,可诸公却未得其策之精!”张宁站在巨大的北地舆图前侃侃而谈,军府司马张泰、长史卢景融、谘议参军郑经平、录事参军曾光、功曹参军齐以信以及王彬等诸将具在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