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襄公二十三年 > 第一百一十八章鲁国主导的会盟

第一百一十八章鲁国主导的会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可现在要是换上“君臣父子”这套华夏运行近两千年的通知逻辑,叔孙豹看不了那么远,却也是觉得这个事情有点戏!  尽管作为一个大夫,之前鲁国按照宗法制统治大小封建主的时候,作为三桓之一的叔孙氏能通过族长鲁侯午长辈的身份占尽便宜,真要是换成君臣父子的统治逻辑,叔孙氏的政治优势会失去不少。  可作为一个政治家,叔孙豹又理由冒着家族衰落的风险悄无声息的主导这一次变革!  诚如之前季孙氏所忧愁的那样,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前的春秋历史上权臣无法弑君自立,也无法长存,但是之多不过是沦落到普通大夫的水准。  叔孙豹本来就对自己儿子不抱太大希望,能保持一个普通大夫的规格也够了。  想到这里的叔孙豹摊开竹简,也不再和家臣商量一下,就开始自己斟字酌句的开始写起一片片书信。  饶是写完之后的叔孙豹犹自是觉得不过瘾,这种大事哪能靠着几封书信就决断的了?  想明白这些的叔孙豹立刻就是准备好行囊,准备和鲁侯午一起去中原会盟。  宁喜帮助卫侯衎复位的措施没有什么错的,毕竟卫侯衎是中原诸侯承认的正统卫侯;  宁喜讨伐孙文子也没有啥过错——诸侯国内的事情晋国哪能事事掺和?  可坏就坏在卫国是在鲁国的地盘上杀了晋国助阵的兵卒。  一口气把姬周体系内的军事霸权和文化霸权全给得罪了遍,宁喜就是不想死都难。  这不鲁国人在询问了闵沃的意见之后,本身是不打算掺和这件事情,可架不住晋国遣使荀偃子亲自过来询问鲁国的意见。  如此大的牌面说白了就是把鲁国人架了起来:你鲁国不是一直认为自己在姬周诸侯中有牌面吗?这被卫国人打到茅邑了就一点反应都没有?  在历史上尽管这会鲁国还没有吞并茅国,可是在周公之胤的国土上被杀人了,那还得了,鲁侯午是亲自和晋国人、郑良霄、宋国人、曹国人会盟干涉卫国事务。  而随着闵沃的涉入,这个世界的鲁国虽然吞并了茅国,可晋国人被闵沃的“姬周诸侯子弟为晋国公族”的建议所吸引,历史竟然还是朝着原本的轨迹行驶。  会盟的规模依旧是鲁侯午亲自和晋国人、郑良霄、宋国人、曹国人会盟干涉卫国事务。  注意,这里提及诸侯的时候是用的“人”字,这个字在军事行动中有着另外的含义:  首先会盟的目的是军事干涉卫国内政,既然是军事干预,部队的规模就是有一定的讲究。  如果主将身份尊贵,军队人多,则称“某帅师”(如隐公二年“无骇帅师入极”);  如果主将身份尊贵,但是军队人数不多,则记录主将的名字(如宣公六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  如果主将身份不高,但是军队人数众多,则称“师”(如本次的“卫师入郕”);  如果主将身份不高,而且军队人数也不多,就称“人”(如隐公二年“郑人伐卫”);  如果是国君亲自出征,则不称“帅师”,只说国君,突出重点(如隐公六年“公伐邾”)。  在这次会盟的排场中,除了鲁国是派国君出场,剩下的四家里面郑国是因为刚刚没有请示霸主晋国就去伐陈,所以派遣一个身份尊贵的卿大夫出面,但是这个卿大夫良霄却是使者出身的(姬姓,良氏,名霄,字伯有,是子耳的儿子,话说在春秋出现一个仙侠风的名字也不多见),常年奔波在外,没有多少实权。  至于说晋国、宋国、曹国三个诸侯国干脆就是派遣身份不高的统帅带着少量的部队,纯粹是过来吃瓜看戏的。  所以自然而然这场戏的猪脚是鲁侯午,季武子一听说叔孙豹也要去,整个人都懵了:  鲁国最高的六人众中去实力前三的两个(鲁侯午和叔孙豹)?再加上封邑本就是在西方靠近卫国的鲁侯午死党郈氏。  咋的?你们这是要奔着灭了卫国啊?  叔孙豹只是随便找了个借口应付过去,可季武子这边也没有什么精神仔细追究这叔孙豹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  三邾灭茅这个事情季武子虽然尽力给了茅氏、三邾氏一个比较好的待遇,可依旧是难掩鲁国公族对季武子的不满。  这不满表面上是因为三邾灭的是同为周公之胤的茅国,实际上的原因却是因为季武子阻碍的鲁侯午在南方的攻城拔寨,公族的其他大夫就很难分润到了好处。  被鲁国公族开始排斥的季武子眼下对鲁侯午和叔孙豹的离开那是求之不得。  当叔孙豹打包好行囊和鲁侯午朝着西边走的时候,鲁国的周边可是一点不太平。  郑国总算是安抚好了霸主晋国,开始对内论功行赏,不但是设宴招待了子展,还赐给他先路(周天子所赐车马)和三命之服、八座城邑;  赐子产次路(同样是周天子所赐车马),再命之服,六座城邑。  子产接受了赏赐却推辞了城邑,说:“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赏礼,请辞邑。”

郑国的卿大夫之中子展是执政卿,次卿子西。十一年良霄见经,十九年乃立子产为卿。  论资排辈,子产不敢获得太多赏赐,子展是首卿,受封八邑,往下每降一位少两邑,他这个第四卿大夫只能获得两座城邑。  郑侯嘉本就是属意子产,日后是用子产为相强盛郑国的君主,说什么也要给予子产赏赐,最后子产只能折中接受了三座城邑。  郑国上下君清臣贤,让一直支持子产为相的公孙挥舞很是高兴:“子产其将知政矣!让不失礼。”

郑国上下其乐融融,宋国这边却是另外一副衰颓的模样。  资质平平的宋公成杀其太子痤,幼子佐被立为太子。  本就是一把年纪的宋公成,其长子身边有着不小的势力,如今面对废长立幼,宋国内政是有一阵子折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