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一百三十四章 难道是小冰河期?

第一百三十四章 难道是小冰河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当探子入城,径自去县衙,说找县丞,有机密相商。  杂役不敢怠慢,立刻领此人引入县丞私邸。  密室中,探子见到县丞,不卑不亢,只是拱了拱手,而后,“阁下是此地县官?”

“正是。”

县丞拿不定来人根底,小心应付。  探子从怀中掏出印凭,交于县丞,待县丞检查了盖着州府大印的印凭,然后笑到,“日前,黄巾兵逼涿郡,太守命我来刺探贼情。  一路行来,某还有疑虑,为何多有流民朝涿州城而来。  当至城外,见粥棚遍地,霍然明悟,原是大人行招抚之策!  不费一兵一卒竟安抚满郡黄巾,县官好手段!”

郡守使者不吝大赞。  “有此良政策,某必上报太守,大人进身可期也!”

县丞表情极复杂,他本来想趁机向太守密使检举刘玄德侵吞官粮的事,但现在,听到密使把招抚之功,误认为是自己所为。  县丞表情顿时僵硬,然后尴尬的笑了笑。  即如此……何不,将错就错。  县丞眼珠一转,顿时计上心头。  “密使有所不知,为招抚黄巾,我官仓之粮,已然见底,太守会不会降罪下来还是两可。”

县丞叹息,一副难为模样,装的像极了。  ——  外人不知,太守密使和县丞一晤之后,马不停蹄,连夜离城,要把涿郡黄巾的消息,立刻上禀太守。  至于,招抚流民功劳是不是县丞的,会不会露馅。  怎么不是?县丞哈哈笑,征粮之令,是某一声令下,令起县衙。令出,为早日平息贼情,涿州父老和城中豪强鼎立相助,终募得粮食几千石。  而后,思虑百姓艰苦,又把百姓之粮,尽数还于百姓,而只用豪强之粮。  故,未扰百姓,而招抚之事足成。  若不信,让密使再来,满城去问,去问百姓,是不是县丞下令征的粮?是不是县丞看大户们征的粮已足够招抚之用,而后让刘玄德把百姓所交之粮,尽数又还于百姓?  密使若私下打探,百姓口供必然如此!  为何必然如此?  哼,刘玄德的军师好谋略,做事滴水不漏。  若是,面见太守,太守问,因何想到招抚黄巾,而非征讨,该如何做答?  那刘玄德的军师是如何说得来的?  对!  “发兵征剿,非一时之功,而贼势若一天不清,四境百姓,则必受兵灾。”

“即为县丞,当保境安民,为百姓计,早一日招抚黄巾,百姓早一日得享太平,黄巾之事,不可不速。”

就是这样。  那黄口孺子,伶牙俐齿,当日把招抚与征讨两策优劣,已说的分外清楚。  若太守再问,招抚之策又该如何施行。  设粥棚,游骑四出声传四境,以为攻心之法,而后,黄巾必有探子先来刺探。  黄巾探子来,不与计较,任其刺探。  而后,知果然放粮,知降有活路,黄巾流民忧虑尽去,岂能不来请降?  当日,刘玄德的军师就是这么说的。  这招抚之事,不是本县丞干的,还能是哪个干的?县丞心情大好,连带着,在突然意外可拿招抚之事作为晋升之机的时候,县丞对刘玄德的痛恨,顷刻间消散无踪了。  有此招抚大功,声闻于上,县丞已经开始畅想,再晋身能得何官职了。  ——  至六月。  田间麦子熟了,虽然张飞家的庄丁收麦的话,人手也足够了。  但是,黄巾流民好多人都想帮着去割麦。  明说了,割麦也没工钱,黄巾流民想出力者依然踊跃。  收获麦子的时候,就算割下的麦子不是自己的,亲自体验一下,就宛若是在割自家麦子。  对于失去土地的黄巾流民来说,帮着割麦子,不是出力,而是幸福满满。  手起镰刀落,宛若自家地。  所以,流民很踊跃。  当到割麦子的时候,张飞家的人力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沛过。  不说用镰刀了,哪怕用手拔呢,一万多流民一齐劳作,张飞家两千多亩地,根本不够分的。  李孟羲突然惊讶的发现一件事,这是六月了!  五月刚过,是六月了!  六月,哪里有问题了?  是时间,麦子成熟的时间有点出入。  李孟羲想起了一句古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这句诗分明就写出了,五月是收麦的时间,麦子种下将在五月份成熟,五月收麦。  一开始,李孟羲还以为,是古代麦种的原因,可能古代的麦种比较晚熟,比现代的麦子熟的晚。  可一想,又不对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句诗,也不是现代写的啊,也是古代的古诗啊!  这说明什么,说明,古代的麦子,麦种虽然跟现代麦种不同,但是,古代的麦子也应该是五月熟的,不应该是六月。  是气候,气候有点反常,以至于本该五月熟的麦子,直到六月才成熟。  李孟羲抬头看天,脸色有些凝重。  “难道是,传说中的小冰河期?”

一想,这个猜测八九不离十。  往前三四百年,往后三四百年,收成最差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几年,让老子赶上了,李孟羲心里吐槽着。  让李孟羲惊讶不已的另一件事,是麦子本身。  现代人印象中的麦子,黄澄澄的麦穗沉甸甸的麦子,穗大籽粒饱满,一株麦穗几十粒麦子,麦子是这样的,对不对?  但是,当小弟李砖戴着一个大草帽,被刘备从田抱回来,李孟羲拿过弟弟手里的麦穗看了一眼。  麦穗小的,比后世大豆荚只略大,还有,麦穗很瘪,李孟羲把麦穗揉碎了,吹去壳子,一数,一株麦穗,麦子只有区区十八颗。  刘备还说,这是剪的麦种。  我的天,汉代的麦子,产量低到如此程度。  最大的麦穗,也才十八颗麦,那么岂不是平均值,才十四五颗麦,不如后世麦穗三分之一大。  关于古代麦子产量的相关记忆,突然浮现了。  据说,古罗马种麦的收获比是一比六,就是,撒一斤粮种,能收获六斤粮食。  在黑暗的中世纪,古罗马发达的农业技术反而倒退了,在英国地区,一斤粮种,只能收获三斤粮食。  而中原地区,唐代因为曲辕犁和各种先进农具的使用,唐代收获比,是一比两百。  汉代农业自然不如盛唐发达,但作为同时代农业毫无争议的最发达的地区,汉代小麦的收种比,绝对远超罗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