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二百二十二章 递弩战术

第二百二十二章 递弩战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孟羲不知士卒作战时体力消耗的速度,多久轮换守城士卒为佳,刘备同样不知道。  李孟羲委托了此事,刘备就想着,以后多多留意就是。  两下分开,刘玄德继续去下边指挥人攻城去了,李孟羲在城上研究弓弩。  弩手们把弩也拿来了,这下,就可以把弩也加入演练中了。  远程武器是守城方重要的利器,弓和弩同属远程武器,却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熟练的弓手可以把箭连珠而发,平均射速远快于弩。  两种武器射速和操作的差别,自然要有不同的战术安排。  李孟羲依然是命令弩手们依着城垛模拟向下射击的动作,然后再观察。  四名弩手,按之前和弓手一样的站位,每个城垛后站两人,然后按李孟羲要求的交替射击战术,有条不紊的开始训练着。  没等弩手们把箭射几轮,李孟羲就皱起了眉头。  好像不对劲,轻型弩箭只有二十来公分长,射击速度飞快。但是李孟羲不满意轻弩的威力。  轻弩射的再快,三弩也伤不到一个攻城方的甲士,再快有什么用。  而臂张弩,以及杀伤力更大的,需要用脚去踩着弩首的圆环,用两只手齐用力才能拉开的蹶张弩,更适合守城。  重弩虽慢,但比轻弩更有效率。  然而重弩的射击频率,实在是太慢了,仅相当于弓箭的一半。  影响重弩射击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开弩花费的时间太多。  那如果,后排的人把弩装好,再递给前边的人,会如何?  如果是两个人负责给一个人递弩,那么射击效率将提高两倍,如果是三个人给一个人递弩,射击速度是三倍,四个人就是四倍。  来自于排队枪毙时代的经典战术,对野战时的弓弩方阵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不知道,因为弩的装填比火绳枪简单的多也快的多。  但在狭小的城墙上,一个城垛最多能供两个弩手守着向下攻击,后边的人挤不上去。因此流行于排队枪毙时代,后排装填好的火枪递给前排的战术,有了一点参考价值。  城墙上空间不充裕,让弓弩手走动着换位射击,一是容易混乱,二是会增加体力消耗。  弩箭射完,就往后退两步,守城要紧时一天退上千步,就多消耗掉半碗饭能量。  李孟羲思虑成熟之后,他叫过四个弩手,其中一人负责射击,剩下三人负责在后边传递上好矢的弩。  递弩战术刚开始,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四个人,四把弩,这意味着每个时间点,每人手中都有一把弩。  手里拿着一把弩,不管是向前递弩,还是向后接弩的时候,一个人就要同时照看两把弩,手忙脚乱的。  只是很简单的统筹问题而已,四个人传递四把弩不行,如果减去一架弩,四个人,递三把弩,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临时递弩战术,李孟羲安排弓弩手们演练了一下,发现意外的好用。  四人递三弩,后边的人不停的把弩递给堵在城墙垛的那个人,一是不用走动了,减少城头混乱,而是,等于是提高了三倍射击频率。  递弩战术的三倍射击频率之下,重弩的射击连续性能达到接近弓箭的水平,然而只是接近而已。  前文说过,弓手从取箭到弯弓搭箭,再到索敌把箭射出去,大概六秒。  而在近距离速射时,完全可以做到两秒一箭的恐怖速度。  弓,弩,都是远程武器。  那么弓和弩这两种武器,到底哪个更适合守城呢?或者两者都适合,那么该如何编队呢?  守城时,到底弓手作战效率更高,还是弩手呢?  还是弓与弩各有所长,缺一不可?  李孟羲眉头紧皱,陷入沉思。  他认真思考着这种可能。  依李孟羲对弓和弩的了解,他最后认为,最好的策略,是弓手与弩手相互搭配更好。  一个城垛缺口,左右分配弩手和弓手各一个。  重弩负责更强力的输出,重蹶张弩四五米距离内足以射穿轻型木盾;而弓箭,射击灵巧、射速飞快的弓可以快速射出一连串箭雨,提供压制。  应该就是这样了,重弩手和弓手应该混编在一起,提高容错率。  弓反应速度快,弩杀伤力更强。  正想着,“停!”

李孟羲突然叫停。  “别动!”

李孟羲指着一个弩手,声音有些紧张。  弩手不明所以。  李孟羲两步上前,小心的劈手夺过对方的蹶张弩,弩很沉,弩接过来,压的李孟羲差点拿不住。  “说一下,递弩的的时候,不准把手指头放弩机上,万一走火……万一碰着,伤到人怎么办?”

李孟羲劈头带脸吐沫横飞的训斥,若不是身高不够,他就跳起来用拳头锤这厮的脑袋了。  说着,李孟羲为了加强说服力,他学着弩手粗心大意的样子,手放在扳机上,然后做出递弩的动作,然后作势要把弩递给其他弩手,要被递弩的人可不傻,决计不肯站在弩箭对着的方向。  李孟羲于是,把对着城墙,狠狠地扣动了弩机。  嘭的一声弩弦炸响,去了箭头的弩矢咄的一声撞在了城垛上,当场矢杆撞劈了。  弩手眼看此情此景,皆咂舌。  “看,手万一要动下,触动弩机,可就是人命。误伤别人,害别人的性命,军法也要砍你脑袋,也误了你自己的性命。懂了吗?”

李孟羲语重心长。  关乎生死,弩手们心中凛然。  递弩的时候,手可不能放弩机上。  城池是宏达的建筑物,守城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对守城无有任何经验的李孟羲,也没有前例去学习,只能自己摸索,从细微处着手,细细究之。  当时间过去了一个时辰或半个时辰,李孟羲大致弄清了守城时应该怎么用好弓弩手,并且知道该怎么安排,战术细节又是怎样的。  接下来,远程兵种结束,应该是近战兵了。  此时,一旁。  敌楼中,守城的乡勇们用手去推搭在城上的攻城梯,而城下的人,则拼命稳住攻城梯。  双方在对抗和角力,训练也会在对抗中达到应达到的目的。  李孟羲带着弩手来到敌楼下,他看乡勇们有用手去推攻城梯,有侧着身子推,也有用棍子去戳的。  看了六架搭城的攻城梯,守城的乡勇们去推攻城梯的方法就有六种。  既然方式不统一,那就肯定有优有劣,既然有优有劣,那就说明没有找到最好的反制攻城梯的手段。  李孟羲看了一会儿,转头问跟在身后的弩手,“几位觉得,怎么推梯子好推?”

弩手们各执一词,有人说用俩手推,有人说用脚踹,有人说人多推着方便。  嗯,说的都要道理。  俩手推力量肯定比一个推的力量大;俗话说胳膊还拧不过大腿呢,脚的力量比手臂力量大,用脚踹也更容易把攻城梯踹倒;多个人一起推攻城梯,自然比一个人推更轻松。  弩手们都只看到了一个方面,却未能有更全面的思维来思考。  攻城梯搭城垛缺口上,缺口就那么大,一个人推,或者两个人,就把前边站满了。一个人可以正站着身体,用两只手推攻城梯,也可以两个人,都侧着身子,一起推,还是两只手。  因为空间问题,城头空有人力,却无法所有人一起投入推攻城梯的行列。  徒手推,看来不行。  不久前,李孟羲在研究阵略的时候发现,刀盾兵最多可以达到三个人一起合击一个人,而枪兵,可以轻松三四个人捅一个人。  枪兵利于合击,是因为枪的长度和攻击方式决定的,而盾兵要围上去砍人,两三个人的一个敌军一围,就没有空间挤下第四个人了。  既然战斗是如此,李孟羲看着超过城头一小截的攻城梯,推攻城梯也应是如此。  人的手太短,不利合击。  推攻城梯的话……应该用工具,工具等于把手臂延长,七八个握着长杆一起推攻城梯,比手推脚踹有效率的多。  所谓触类旁通,就是如此。  若是前不久没有研究阵略时发现了枪兵更有利于士兵配合合击,今天练兵,李孟羲就无法如此快的看出问题了。  再一细想,古代有很多攻城器械,除了大型器械,还有很多给士兵使用了小器械,比如,专门推攻城梯的——叉杆。  叉杆这玩意跟晾衣服的撑子一模一样,这是长柄器械,和长枪一样,可以多人合击,七八个甚至十来个人拿着长叉杆一起叉着梯子推,城下攻城的只有三四个人在扶着,力量对比悬殊。  李孟羲已经能想到敌军简陋的梯子被叉杆一架一架的推翻的情形了,不怀好意的笑容出现在了李孟羲脸上。  鲁犁不在身边,李孟羲随意叫了个弩手交待他,要他去木匠营找鲁犁,要鲁犁把活都放下,先做几根叉杆过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