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六百九十二章 辉煌计划(三)

第六百九十二章 辉煌计划(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孟羲计划之宏大,若有人深究其中繁琐艰巨,足以叹为观止。  整个庞大的计划,为了测试批量热处理的技术,要盖一百个土窑,盖土窑用了两千民夫,几十匠人,还有一个造城大匠。  有了土窑,还缺钢条,为造钢条,得新建一个灌钢池,这又是一大批人力物力。  灌钢池造好之后,要造规格一样相差无几的钢条,要达到完全一样,锻打的不行,还得铸造的,而铸造的话,简陋的模具无法支撑长达千次的铸造,所以得翻模数次,这其中,挖泥活泥造模具翻模具等等,又得一大批人力。  之后,钢条有了,热处理又是麻烦,人工热处理的话,不同匠人的经验和技艺不同,热处理的差别很大,而淬火这个工艺,稍微有点差别,钢铁性能差别大了去了。  所以,为均衡淬火效果,便只能建一个超长的三百丈长的加热槽。  要建长达三百丈的土槽,人力耗费又是巨大。  之后,一千个钢条同时淬火,需要足够的铁钳,铁钳也不够了,铁匠们还得加班加点的赶制。  最后,还有炭,炭因制作工艺不同,不同的木头烧出的炭,不同批次烧出的炭,火力大小区别极大。  所以,最好是得用同样的木头,一窑烧出足足九千斤炭。  而那么大的窑又没有,又得重新盖一个窑。  盖巨型的窑就又得时间,又得大量人力投入。  更不用说之后炭烧好之后,还得花大量人力物力将炭粉碎成粉末。  整个测试计划,只第一轮测试,这需要战兵营提供刀剑,后勤营提供物资,民夫营提供人力,诸多的资源支持,需要铁匠营,木匠营,陶营,建造营等九个部门的统力协作,需要冶铁,制炭,建造,测量,热处理,模具等二十几个工种的技术支持,还需要多达五千人力的全力协助,总之,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才能办得到。  幸好是,军中早早的有把各类匠人收集了起来,有大量技工可用,若是不然,让李孟羲来,李孟羲不懂测量,更不懂该如何修建长达三百丈的水平槽,他更是不懂怎么造一个规整的模具。  若无众人合力,若无军中大量人力物力可调动之权,李孟羲根本就没办法完成测试。  要不怎么说,技术研发得巨大投入得不停砸钱呢。  李孟羲计划的这次实验,要制造一千根钢条,这一千根钢条制造出来的目的便只有实验,没有其他任何用处。  此中成本,比打造一千把刀具还要高的多。  而已知,一把最次的刀五百文朝上,一把顶级刀剑,价格无算,而一把中档刀具,两贯。  一轮测试的成本,花费换算出来,少说五千贯。  这还是第一轮测试。  一轮就五千贯,照这样下去,若无成果,义军的这点家底,迟早得穷。  而同时,科学便是第一生产力,当技术取得突破之时,当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回馈,收益将远高于投入。  李孟羲轰轰烈烈的大计划开始了。  第一日,民夫们把土窑数目盖了一半,并在要求严格的造城匠人的严令之下,修整其中十一个窑,捣毁不合格的六个。  同时,铁匠营,铁匠们遴选完了两千把刀具分类存放,并开始赶制一千把铁钳,同时开始挖一个新的灌钢所用的铁池。  建造队,他们盖了一个巨大的炭窑,窑垒了一半,剩余的高度需搭梯子往上继续加盖。  淄重队早将大量杨木劈好堆了大堆准备妥当。  李孟羲在第一日,收集了大量水缸水桶等盛水工具留待备用。  第一日,繁忙中度过。  第二日。  一百个土窑完全盖好,较真的造城匠人拿着绳尺一个个测量着,土窑多有瑕疵,仍需修整,同时,在每个土窑中,同样规格的炭池建成。  铁匠营,铁匠营赶制的铁钳已快速赶制出八百余具,数量快要完成。同时,灌钢池挖好。同时,由技艺最精湛的匠人把模具精雕细琢,拿着竹片一点一点的把模具刮薄添厚的各种修整,花了足足大半日时间,终于将小小的一个模具做成了。  模具中的凹槽,长四尺,宽一寸半,厚0.8分,前后一般厚薄均匀,没有一点瑕疵。  同样是第二日,建造队把巨大的炭窑盖完。  于此日,李孟羲收集了更多的水桶和水缸等物,并让铁匠们帮忙制作了一个方便测试用的夹台。  所谓夹台,就是两个大铁块,中有小缝,可以便于钢条插在中间固定,然后可从两头施力拉弯便于控制。  于此日,关羽练兵依旧,民夫们和兵丁们一日吃的两顿饭依然是稀粥和一顿丸子,丸子一如既往的好吃,炸丸子煮的汤一如既往的让民夫兵丁们把碗都舔干了。  第三日。  在大量人力襄助之下,一百个土窑终于建好也修整好了。  所有一百个土窑,一般的高低宽窄,都是六尺矮,一丈宽,所有土窑都是标准的长方体,从第一个开始往下,窑体的长度从五尺开始,依次向下增加,最终,加到最后,窑长已达一百零五尺,足三丈有余。  在土窑盖好之后,因工时赶趁,不得不拿了大量柴草把土窑烘干处理。  与此同时,造城匠人开始在土窑集群旁边准备盖一个长三百丈的加热槽。  这个三百丈的加热槽,到底有多长?两里。  而因地势还有建造难度等等方面的考量,对于这个三百丈长的长槽,造城匠人在取得李孟羲的同意之后,决定是把长槽迂回着来建造。  建造之前,花半日,匠人量好了长度,又半日,插好了标杆,做好了施工安排。  同日,铁匠营目标的一千把铁钳终于打造完成,铁匠队长统计之后,发现还多了一百多柄,足有一千一百多个铁钳。  匠营的灌钢池也在同日做好,灌钢的准备已做完。  建造队忙碌许久,终于把巨型炭窑做好,跟寻常土窑一样,新做好的炭窑一样需要加热烘干。  在这第三日,李孟羲巡查各处,了解了所有工程进度。  第四日。  冶炼开始,匠人们把大量完好的刀剑投入了炉子中开始冶炼。  烧炭工作也一并开始,匠人把大量的木炭塞进数丈高的窑里,塞了满满的半窑,然后加火,点燃整个窑中的木头,待烧到火候火势正烈之时,立刻用黄泥封窑。  此日,加热用的三百丈长槽半日就垒好了,长槽细长,工量不大,垒起快速,只是,长槽乃有精工要求,需要长槽从头到尾都一般深,需要从头到尾槽宽一样,需要从头到尾都是水平。  助力的民夫们没能力把槽修到水平状态,只能是造城匠人自己来。  造城匠人拿着尺规,牵着绳索,弯着腰趴在土槽上一个眼闭着一个眼睁着一尺一尺的瞄平,他手里拿着把刮刀,身后有人提着泥跟着,不平的地方,凸了拿刮刀一点一点给刮平,凹了拿泥给糊上。  每修一尺两尺,匠人便取了瓢水倒下去半瓢,看水顺着流的走势,看修的平是不平。  加热槽修的极其缓慢。  第五日。  经第四日一天一夜的冶炼,两千把刀剑全融成了铁流到了池子里,灌钢术开始。  铁匠们按李孟羲所说的方法,拿着一根混铁枪搅拌铁汁,搅不两下赶紧换另一根。  这时,却有匠人找过来说,不能搅铁。  李孟羲疑惑为何。  匠人则说,按官坊做法,生铁化熟铁之术,便是将生铁流入池中多加搅拌,搅着搅着,炭气烧走,生铁便就成了熟铁。  幸好是李孟羲把锻钢知识没有私藏全盘告知了铁匠们,铁匠们熟知了钢性与炭,与气的关系之后,冶铁原理弄的很是清楚,若不然,匠人们就不能依据经验发现李孟羲的差错之处。  让李孟羲极惊讶的是,他本以为,高炉中流出来的铁,因为和炭火接触的关系,必定是生铁,他以为,生铁化熟铁之术,只能是百锻除炭。  因而李孟羲以为,生产熟铁的成本极其高昂。  然而,真实情况是,大汉有大规模制造熟铁片技术,只需把生铁流入浅的铁池里,使生铁尽可能的和空气接触,然后多加搅拌,搅着搅着,铁里的炭就大量燃烧排掉了。  这反应在实践中便是,往往,生铁汁搅着搅着以极快的速度就变稠了,搅不动了。这不是降温的缘故,一池铁水,大半天温度才能降到凝固状态,而是因为,随着生铁里炭的燃烧排除,很快就变成熟铁,熟铁融点又高的多,于是,铁水就快速变得粘稠。  灌钢法不能搅铁,那,李孟羲担忧,他不知生铁和熟铁煮了一宿之后,炭掺杂的均匀与否。  问了铁匠,铁匠不能给出什么建议。  到这一步,李孟羲没办法了,他只能就这样了。  下次看来得做一个标准的正方形铁池,然后将熟铁片均匀的插进去,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使炭分散的足够均匀。  灌钢已成,检查铁质时,令人捞起一勺铁汁随便打造下试试,待打造完成,铁冷了下来,打造完成的铁片敲起来铿锵作响,匠人依次判断,一池子都是好钢水。  钢水没问题,铸造便立时开始。  铁匠们把铁汁灌进早已打磨好的精工模具中,两勺铁水下去,模具满了。  待半个时辰后,开启模具,取出里边还发烫的钢条,钢条铸造的厚薄均匀,形制极好。  之后,匠人们便以铸出的钢条立刻开始造新的模具。  一千根之多的钢条,要铸完势必耗时漫长。  这日傍晚,一窑的炭烧成了,开窑之后,取炭上称称量,满窑的炭足有一万一千多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