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纵横帝国之忠信天下 > 第三十五章 武举

第三十五章 武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一件“见面礼”就是,要想天下无事,就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其中的“南人归南”,实只是一句空话,因为,肯不肯让南人南归,其决定权全操在女真贵族手中,是由不得南宋王朝如何如何的。而“北人归北”其实是金国号召提出的,只是借秦侩之口提出的,由于南宋的军队和将领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东等地人组成的,如果照察桧“北人归北”的主张去办,就等于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献给女真贵族,而且大批不愿降金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统治:就等于南宋自毁长城,自己解除武装,表明对金放弃武力抵抗。第二件“见面礼”是他首先递上一份致女真军事贵族挞懒的“求和书”。赵构感到秦桧“忠朴过人”,得到他,高兴得连觉也睡不着,说“又得一佳士也”。秦桧得到赵构如此赏识,就迅速爬上了宰相宝座。被罢相伺机又起,并得到了赵构更加赏识,从此后宋高宗赵构更与秦侩亲近,与赵鼎等主张抗金的大臣越来越疏远。赵鼎在赵构面前越来越说不上话。“亲小人,而远贤臣,后汉前车之鉴难道皇上忘了吗?对待金国这些虎狼之辈,一味的求和与投降何异?吾必上书请斩秦侩、王伦之流头颅,与金血战到底。”

胡诠激动的说道。韩世忠、岳飞、胡诠、赵鼎、张俊等人都是力主抗金,反对合议的,其中赵鼎的抗金主张是和韩世忠等人是不同的,大举北进,收复中原,抗金到底的主张,赵鼎又不是完全赞同,更倾向于保全东南,巩固已有地盘,逐步抗金。他在议事中曾分析了战、守、避三策,认为经营中原应以关中为基地,经营关中应以蜀为基地,要想控制蜀地先要占据荆、襄、吴、越是东南一隅,并非进取中原之地。而荆、襄战略地位重要,左顾川、陕,右控湖、湘,下瞰京、洛,是三国必争之地。因之,应当占据公安,屯兵于襄阳,从江、浙发运粮草来供给川、陕之兵,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地经营大业。他的这个主张是立足于抗金的,但比较保守。韩世忠咳嗽一声道:“胡编修,慎言,此事可从长计议,断不可行莽撞之举。”

韩世忠接着说道:“也罢,当下可一面上书朝廷,一面招义军前来洽谈。”

赵鼎、胡诠齐声道:“国公所言甚是。”

赵忠信闻言施了一礼道:“我破虏军南下归宋,如星星盼月亮,如大旱望云霓,万望恩师、相爷、胡大人促成此事,小的代苗大帅多谢各位了。”

……“忠信今后有何打算?”

赵鼎、胡诠离去后韩世忠留下赵忠信问道。“目前还没有任何打算。”

“恩,准备应试武举应试罢。”

“武举应试?可门生并未参与比试与解试,如何考省试?”

赵忠信通过申世袭已了解到宋代武举跟以往朝代只考武艺的考试内容有所不同,考试内容除了武艺和体力外,还要考“策”或对兵法书籍的熟悉程度,再加上宋律。“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

宋代武举也叫武科为三级考试制度,即解试、省试和殿试,除此之外,还有一比试。比试是解试之前的资格试,有时又称为“引试”。通过解试即可称为“武举人”,通过省试即可称为“武贡士”,通过殿试可称为“武进士或同进士”同时也是是决定排名以及授官资格。明确武科状元之称,状元愿意从军,授予正将之职,第二、三名副将,第四、五名准备将。北宋曾设立专门武学用于培养武学人才参与武举考试,南宋因为战乱很长时间都未设立武学。宋代有个奇异现象就是武科出身的大多不愿当军官,两宋正式建立武科举系列,但是在当时重文抑武的风气下,很多人只是为谋一当官出身而已,考取后不愿从军。因此两宋时期由武科举出身的名将极少。宋朝最盛行的仍是以世袭或行伍升迁为军官的制度。韩世忠呵呵一笑道:“无妨,无妨,特奏名即可。”

相对来说没有文人科考制度那么严格。赵忠信忸怩的道:“恩师,学生怕不行丢了恩师的脸。”

“我韩世忠的门下连武省试都通不过,那就不配做我的学生。你在破虏军有何前途?应试武省试搏一前程罢。”

韩世忠霸道指着桌上的一套书籍说道:“这武经七书你拿回去温习罢。”

“学生遵命。”

韩世忠微笑的看着赵忠信说道:“忠信,你在临安还无立脚之处罢?我这别院也送你罢。”

宋朝廷对待这些被解除兵权的将领还是很优待的,韩世忠像这种别院也有七八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