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仙笼 > 第一百七十五章 城南旧事、二娘

第一百七十五章 城南旧事、二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晨曦的日光照射在青砖铺就的街道上,像是泼过水了一般,显得亮堂发光。  余列骑在澡堂毛驴上,跌跌撞撞一般的闯入到了城南地界。  此时出游的行人尚且少,即便是忙活生计的,似乎也因为年关将至的原因,都像是要入冬的熊罴,变得懒洋洋的。  街面上的店铺们,该开张的倒是还开张了,但是除了那些早点铺子一类的,不少店铺中都没人。街面上连厮混的闲人都没有。  也就余列这个时隔多日,终于又回到了城南地界的人,才一大早的就东瞅瞅、西逛逛。  其中让他心中又诧异又欣慰的是,三年的时间过去了,城南的一应景象,全然都没有发生变化。  卖豆腐脑的依旧是夫妻档两人,豆腐西施看起来还是白嫩丰腴,豆腐也一颤一颤的,质量上好,惹得早起的人哈着气儿购买。  说书茶堂中的老翁一大半年纪了,也还是一个人大清早的就坐在门口晒太阳,旁边还有一条老狗,正懒洋洋的咬着狗肚子上的跳蚤。  人没有老,狗也没有太老。  城南口子的这一处地界中,余列仅仅是感觉自己像是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陌生了。  他仔细一想,发现也对。  他离开潜郡拢共也才三年的时间,虽然在这三年之中,他自己发生了大大小小诸多的事情,辛酸苦辣皆有。  他自以为这三年,是决定一生的三年。三年不成道徒,则终生难望真正的道途。  但是对于旁人来说,与他们无关,也就仅仅如此而已。  日子是照样的过。  或许除了余列自己之外,会在意这点的,也就那些和他亲近的人了。  如此遐想着,余列骑着毛驴,嗒嗒的就走到一个石板桥附近。  几株枯瘦的枣木栽种在板桥两侧,虬曲苍老。  毛驴到这儿就不走了,余列从驴背上翻下,新衲的鞋底踩在石板桥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他从袖子中取出了几枚符钱,往驴肚子上挂着的褡裢上一扔,然后道谢一句:  “多谢。”

咦呃!  毛驴打了个响鼻,晃了晃肚皮上印着澡堂名号的褡裢,听见里面儿的响,然后才昂着脑袋,清脆的踩着小碎步,离开了。  澡堂的驴子虽然没人牵,客人也不用花钱雇它,但是乘坐之后,客人也是得给些赏钱的。  否则的话,下一回进入澡堂中,澡堂的掌柜伙计们倒没啥意见,但驴子却是可能使坏,故意的凑到你的跟前,驮着你回家,然后半道上使出驴脾气,给你使坏。  这些家伙记仇,又是畜生,客人往往也不好发作。  余列放走了毛驴之后,站在石板桥上,瞅看着石板桥的对面,面上一时间竟然有些犹豫起来。  桥对面正是余家的所在地界。  在潜水郡中,不仅仅每一坊市都用水道隔开了,每一个稍微有点名号的人家,也都不是以围墙来区分府邸的,而是用水道。  越是阔气、越是大户的人家,其宅院和家族围外的河道也就越是粗长,有的甚至是如同一条护城河一般,恍若城中之城,河中甚至还会喂养凶恶的灵鱼灵蛇。  石板桥前,余列盯着桥上的“有余”二字,瞅了几眼,终归是迈开步子,往石板桥里面走去。  他初时是拢着袖子,踩着小步,但走了几步,顿时感觉不妥,遂将步子迈大,两手也负在了背后,甩着袖袍,大踏步的往前面走。  他如今可算是衣锦还乡,而不是落难而来的,得拿出点道人的风采和仪态来,省得被族内的人瞧见了,见他陌生,以为是贼人混入进来,乱棒将他打了出去。  不过等通过了石板桥,进入到余家的内里,又多走了十几来步子,余列想象中的族人往来景象,一直没有出现了。  他脚步放缓,心中讶然:  “咦……我记得就在这一方石板桥附近,以前是支起了几个早点摊子,供早起外出的族人购买早点的。其价格便宜,不用去城中买吃食,质量上也有保证。这几个活计也能照顾族中的一些老弱……怎的不见了,是换地方了?”

余家院落的桥梁自然不是只有一座,但是余列所走的这一座,正是他年幼时来来往往,风里雨里跨过了不知道多少回的一座。  特别是他家的二娘,曾经也是在这里支起个早点摊子,撑起了一大家子。  心中诧异着,余列继续的走向内里,发现了些许的端倪和变化。  石板桥内里的道路,路面上虽然干净,但是转过一个弯道后,彻底的进入族中地界,外面的人看不见了,路面就变得残破起来。  其和余列记忆中平整的景象不同,现在的道路是坑坑洼洼,青砖一块残一块破的,毫不成体统。  等他再沿着记忆中的道路,往内里的院落走去,发现虽然是年关了,但是路过的几个院落门户上,丝毫没有年关将至的感觉,冷冷清清的。  此时虽然还是早晨,但是这般的安静,连狗也没有,着实是有些孤寡。  余列将这些种种迹象都收入到眼里,目中露出慨叹之色:  “果然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族中越发的不景气。”

稍微一思索,余列就知道这是族中的情况不好过,兴许还发生了什么大事情,导致现在仅仅还能维持表面上的体面,但内里族人们的生活,就变得难以维持了。  不过这些仅仅也就让余列心思浮动了几下。  从前族中的情况尚好时,他的生活本就不甚优渥,颇是可怜,再落魄当是也落魄不到哪去,比他当年好。  余列脚步放快,抓紧的往某一个院落所在赶过去。  不由自主的,他还用上了御风法术,脚底生风,一溜烟似的就跨过了几十上百丈的地儿。  终于,余列来到了一户独居在竹林中的院落。  院落的外围是竹制的篱笆,仅此一户,坐拥偌大在竹林。  只是它虽然背靠着竹林,但是并不是那么的合宜,位于阴处,少日照,风水不行,还给人一种生硬的插入竹林的感觉。  竹林院落的门户是关上的,和附近的人家相比,不管是外面的篱笆,还是内里的院落,都显得整齐,并无杂乱感觉,门口的两侧还有两堆扫得堆积起来的枯黄竹叶。  瞧见此番整洁的模样,余列心中隐隐松了一口气。  他走上前去,立刻就想要叫门,但是话到嘴边,收敛了。  余列靠在竹门跟前,直接取下了门上绳环,自行推门而入。  吱呀一声响动。  他走入到院落当中,还没有等他主动去寻觅着院落里面的住户,就有一道让他熟悉,但是又显得苍老的声音响起来:  “大哥儿回来了?族中的长者们究竟是怎么说的,可是要回来了钱粮?”

院落堂屋的正门被打开,一个普通农妇模样的人,摸索着从房屋中走出来,口中还絮絮叨叨的:  “这都拉扯多少天了,大家伙的给他黄家做工大半年了,就算是不看在姻亲的份上,看在做买卖的份上,他黄家也不能拖欠咱们的钱粮啊。若是老族长还在……”  这嘀咕絮叨的话声,让余列听见了,顿时就感觉整个院落都仿佛鲜活起来似的了。  他张开口,脱口就想要叫出“二娘”一词,但是余列的眼皮微跳,目光落在了对方摸索走出来的举动上面。  这时那农妇开了门,瞧见堵在堂屋跟前的余列,眯着眼缝,觑看着余列,似乎认出来余列并不是她口中的“大哥儿”,但是又看不清、不认识。  农妇开口问:“诶!您是哪一位?”

她擦了擦眼翳,连忙说:“婆子我患了眼疾,就快落得个睁眼瞎了,看东西时越发的模糊,见不清楚您的相貌。”

她似乎只是看不清楚东西,但是还能见光,弯着腰,连忙就要邀请余列往堂屋里面坐。  紧接着,农妇忽然之间又像是想到了什么东西,脸上惊喜的说:  “您是来放钱的是吗?”

她一拊掌,欣喜着:“早晨时就听大哥儿说,今日谈事很可能就会谈妥当,族中的道徒大人们也有人愿意出面周旋,午饭前就会有人来叫大家过去的。没想到这么快。”

余列杵在门口,皱着眉头,将对方的话都听在了耳朵里面。  他微眯着眼睛,顿时就把对方话里没说的东西也猜出个大半。  所谓的“黄家”,正是潜水郡中和余家相邻的一户人家。  这一户人家发迹的比余家晚,当年曾得了余家的一些帮助,因此两家几代人都通婚,族中的不少人都沾亲带故。  等到了余列所在的这一辈,余家落魄,黄家尚可。  又因为潜水郡中的凡人不可随意的离开坊市、有宵禁等等,有时候甚至连离开本族驻地都麻烦,于是余家中的人往往就会就近的,去黄家中寻觅一些活计。  譬如割麦、采茶等等,凡人就能为之的活计。  而依据农妇口中的意思,似乎就是黄家那边和余家这边发生了拉扯,在应付的钱粮上有了纠缠,现在临近年关了,多半一连几日都在拉扯。  余列沉默着,沉吟片刻,忽然朝着农妇打了个稽首,平静的说:  “您是余田氏,余田二娘是吧?贫道正是来接您去余家正堂,交接一番的。”

他没有刻意的压低声音或是改变声色,但是相比于三年前离开余家时,余列的声色早已经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面前的农妇压根就没有听出来是余列。  而且对方用模糊的目光,瞧见是个道人模样的人,且身量修长,仪态非凡,在朝着自己行礼,更是不会想起面前的人会是曾经寄养在她家的族中孤儿。  听见余列的回答,农妇脸上的欣喜之色更加浓郁,她急急忙忙的就跨出来,想要随着余列赶往余家正堂,但是又迟疑的出声:  “道长大人,进来吃点茶水?”

余列闻言微微一愣,看着跟前客气又有些讨好的农妇,他面上的神色复杂。  沉吟着,余列晃了晃袖子:“不必了。”

见余列拒绝,余田二娘的脸上保持着恭敬之色,她应了一声,然后摸索着挂上堂屋正门,谦卑的走到余列跟前,不好意思的说:  “老婆子眼瞎,看不见太远的东西,还请道长您走在前面,带带路了。”

余列侧过身子,拱手说:“二娘,请。”

见余列如此有礼,农妇对余列虽然保持着拘谨,但是也不甚害怕了,想着法儿的找着话,闲谈说:  “听道长的声音,想必是个年轻的道长。不知您现在是在城中的哪一处工坊中修行?能在城中修行,可是好事啊。实不相瞒,老妇家里其实也出了个道童,只可惜老妇没本事,供养不起,累得孩儿去往城外了。”

余列闻言,口中露出“讶然”之色:“不知二娘家的道友,如今是多大年纪,何时出的城?”

“如今是一十八年,过了年关,三哥儿的虚岁就当是十八了。当初一考取了道籍,哥儿就出城去了。”

农妇面色怅然的说:“若是三哥儿尚在老妇跟前,身量估计会和道长一般高长,长的端庄。”

余列随口又问:  “贫道听闻城外的生计颇为不易,若是留在城中做工,虽然钱少,但也胜在安生,还可以帮衬家里。二娘家的道友,为何非要出城,您也允许了?”

农妇回答:“谁说不是呢。咱们潜水郡好歹也是一方郡城,何苦去乡下。  在城里做工,咱们不求能出人头地,他有了道籍,不管是在外面还是在族中,也是一号人物,比得咱们凡夫俗子,那叫一个好啊。”

农妇絮叨的说着,话里也带着些许的埋怨,但是说到最后,声音又带上了悲戚感:  “唉!考道童,学道徒,肠穿肚烂不肯休。这甚么仙道,老妇是不懂的,了解的也就这句童谣。至于出城一事,怨也只能怨家里没底儿,孩子想要出去闯一闯,还真能拦着不成?”

余列听着农妇口中的话,同对方一起走着,越发的默然不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