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灾难艺术家 > 412 一扇窗口

412 一扇窗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座的,全部都是聪明人,如果谁把对方当作傻子,那么真正愚蠢的就是自己。  现场气氛,有些奇妙。  陆潜没有说话,就只是目光清亮地注视着那位记者,仿佛在说:  你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把问题抛回去吗?你真的不知道刚刚那些针对剧组演员的问题背后阴谋是什么吗?你真的没有打算再次利用陶染制造矛盾炒作新闻吗?你真的不知道现在的局面是怎么回事吗?  不是质问,而是坦然。  陆潜的眼神,让那位记者的胃部开始灼热起来,仿佛能够感受到蚂蚁悄悄马上后背一般,他必须用尽全身力气才能够控制住自己躲避眼神的冲动,努力迎向陆潜的眼神,展开气势之争,暗暗告诉自己不能输。  但是——  陆潜根本就不在意这场所谓的气势之争,仅仅只是注视了记者片刻,然后就耸了耸肩,继续说了下去。  “我以为,采访应该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提问一个回答,否则,你们罗列好问题清单,然后邮件发送给我,我再全部复制黏贴回复过去,对于那些不想回答的问题直接空缺就可以了。”

“这样,还能够提高我们彼此的效率。”

“但是采访不应该如此,我们需要交流,从眼神到话语,展开思想碰撞,这才是采访最美妙也最动人的地方。”

“你们说呢?”

记者:不敢说话。  这基本就是新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陆潜的话语百分之百正确,如果记者反驳,那就等于自张嘴巴,可能需要回去大学重修理论课。  此时,有两名记者脑海里回忆起一个重要的关键:陆潜,大学正是就读新闻专业。  其实,记者们对陆潜一直有着“偶像歌手”的刻板印象,即使陆潜就读大学,也应该是不学无术的那类学生;但现在看来,他们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就好像他们一直认为偶像成为导演是无比荒谬的事情一样。  然后,陆潜眼底流露出浅浅的笑意,摊开双手做出一个无奈的姿态。  “拜托,请大家配合一下,我的名声在剧组已经非常糟糕,我甚至不敢倾听剧组成员在茶水间的交谈,显然年度最好老板的名号应该是没有希望了;如果接下来在记者之中也留下恶劣传闻,我着实没有办法承受后果,毕竟,我还希望争取一下年度最佳采访对象的称号呢。”

……扑哧。  忍耐了又忍耐,终究还是没有能够忍住,可以明显看到好几位记者都憋不住笑容,一个个纷纷低头掩饰。  坐在旁边的曾远文和黎文贞更是偷偷摸摸交换视线,一方面不敢相信陆潜居然如此明目张胆的调/戏记者,另一方面又因为眼前记者们或错愕或恼怒或惊吓或无奈的表情而控制不住笑容,场面真的太喜感了。  沈言书看着眼前这一幕,更是目瞪口呆——  圆桌采访,还能够这样展开的吗?  即使全程旁观,沈言书的思路也完全跟不上,这到底算是什么展开方式?全程为什么看不到任何一个采访脉络?天马行空地展开和推进着实让人跟不上节奏,所以,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脑海里熙熙攘攘地涌动着大量想法,但沈言书还是牢牢铭记着自己的工作——  一个上前,突兀地从视觉层面打断采访,感受到目光全部朝着自己聚集,然后沈言书就开口提醒到。  “三十分钟到了。”

记者们全部愕然:这就已经三十分钟了?这么快!为什么体感才刚刚三分钟?  等待的时间无比漫长,但其实真正感受并没有那么长,然后第二组媒体就已经在沈言书的指导下进入房间,接下来等待入场的第三组媒体就纷纷靠近刚刚离场的第一组媒体,迫不及待地打探情况。  但是,刚刚结束短暂圆桌采访的记者们却表情错杂,欢快轻松之中又掺杂一些困惑,三言两语难以形容。  “……我说不清楚,你们自己亲自感受一番就好。”

不同人之间的话语可能稍稍有所不同,但传递出来的意思却非常相近,那就是:一言难尽,带着褒义的那种。  正如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位记者眼中都能够看到不同的陆潜。  圆桌采访,如同一扇小小窗口,让记者们能够近距离接触陆潜,打开这本长篇巨著,在浩瀚无垠之中徜徉挖掘。  客观来说,“陆潜”,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依旧是“陌生”的——不是说没有听说过名字或者作品的那种陌生,而是没有能够真正深入了解的那种陌生。  偶像转行导演,“时间管理大师”,“解除好友”和“突袭”,蔚海电影节主竞赛……笼罩在这位年轻导演身上的神秘光环着实太多太多,让人忍不住好奇他的经历和冒险,但陆潜始终和媒体保持着距离。  甚至没有个人社交网络账号——又或者是存在但暂时还没有被发现。  陆潜身上有待解读的神秘问号着实太多太多,不要说观众或者粉丝了,就连记者和业内人士都产生了好奇。  一直到蔚海,通过“游客”、通过圆桌采访,人们终于能够窥见神秘世界的冰山一角。  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每位记者们所感受到的魅力都不相同,就连采访内容都不同。  以往,三大电影节的参展作品,经过圆桌采访之后发布的新闻稿件,往往千篇一律,就如同官方通稿一般,相似的内容相似的话题反反复复说上十遍百遍,观众们打开不同媒体看到的都是相同内容。  也正是因为如此,宣传往往就是制造流量,实质性的传播效果,还是需要依靠官方场刊的口碑以及电影节的奖项来完成最后加成,否则所有参展电影全部千篇一律围绕在镁光灯下,着实难以脱颖而出。  但这次,“游客”却并非如此:  有些媒体从演员切入,有些媒体深入探讨电影主题,有些媒体关注表演,有些媒体侧重于镜头语言的构成,有些媒体以电影为基础延伸讨论开去,有些媒体则关心片场拍摄花絮……  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同样是圆桌采访,但不同组媒体的采访内容却有着天壤之别,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情况,一直到所有采访结束,记者们才终于明白第一组媒体的意思:  自己感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