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大萨拉基里奥宫,花厅。
这里原本是奥斯曼宫廷甜点师准备玫瑰蜜饯的地方,所以种满了娇艳的玫瑰,甜腻的香气充满了整个花厅。 这一次来聆听御诏的不只有奥斯曼的官员,还有外国使节和记者(通常他们不会受邀参加这类仪式)。 很快那些西方的使节和记者便第一次见到了,那位传闻中“弱不禁风”的苏丹。 十六岁的麦吉德显得纤瘦,且没有攻击性,这为他赢得了一部分人的好感。毕竟奥斯曼曾经是横亘在欧亚大陆中间的怪物,甚至间接导致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 如此一个人畜无害的男孩,统领这个曾经让世界忌惮的帝国,对大家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 男孩开口了,他的声音很轻柔,每一句话都是先用奥斯曼语讲一遍,再用英语重复一遍。 这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个博学的苏丹,英国大使坎宁更是称其为东方世界的“文明人”。 麦吉德觉得此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一身西装常服打扮,没有选择穿军服就是为了向西方释放善意以显示自己和过去的统治者不同。 可是他说英语,而没有选择说其他国家的语言,让一些官员觉得自己被轻慢了。 花厅御诏本质上讲,是对马哈茂德二世改革的一种继续和延伸。它承载了马哈茂德二世的各种计划和理念,并且添加了更多西方元素,和麦吉德自己的理解。 与其说这是一份公开的诏书,不如说他是一部宪法,事实上,这份花厅御诏被人认为是东方最早的一部宪法。 最后麦吉德本人向花厅御诏的根本理念和议事机构做出的决议宣誓,更是验证了这一观点,只不过最终见证人从上帝换成了安拉。 花厅御诏确立了奥斯曼国民的生命、荣誉和财产,以及自由和安全都受到法律保护。 经济上用固定计税征税体系取代了落后的包税制,欧洲诸国大多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废除了这一制度,奥地利则是在特蕾莎女皇时期改革了这一制度,在约瑟夫二世晚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 军事上,再次提出了编练新军,并且确立了常态的征兵流程,明确了军人服役年限,效仿普鲁士实行普遍征兵制。 司法上,要求审判公正公开,还制定了相关法律,来惩罚未经合法审判就施以惩罚的人。 其中最为激进,也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项改革就是: 奥斯曼帝国的所有臣民,不论种族和信仰,都享有相同的权利。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民族同化政策,也可以理解为是消除了天方教、东正教、天主教徒之间的差别。 理论上,奥斯曼的全体国民在法律、税收、财产、教育,以及在军队和政府部门的选拔中拥有相同的权利。 实际上,第一次亚美尼亚大屠杀很快就会到来。这场屠杀,针对的对象正是亚美尼亚地区的天主教徒。 理由是亚美尼亚人的羊,吃了突厥人的庄稼,并且用粪便污染河流。 直到一战奥斯曼彻底解体,亚美尼亚人都没获得所谓的平权。 所以弗兰茨一点都不担心,奥斯曼帝国的改革会真的让其重回巅峰。 在场的大使和记者纷纷称赞麦吉德,是一位仁慈开明的君主,一时间欧洲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刊登了此次花厅御诏。 人们纷纷猜测,奥斯曼帝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英国,或者是法国,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度。 麦吉德这个名字,一夜之间传遍欧洲。在这个改革的时代,一位锐意改革的君主,确实更容易被欧洲人所接纳。 花厅御诏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正在进行中的西班牙内战和土埃战争,让人忘记了这位君主的统治正岌岌可危。 可在沙皇眼中,花厅御诏不过是一次成功的表演而已。奥斯曼人不会选择和平,更不会兑现他们的承诺。 身在奥斯曼的无数东正教徒,还亟待沙皇的拯救。 对于奥地利提出的交易,沙皇觉得为了拯救更多的斯拉夫人,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是在所难免的。 而且只要俄国足够强大,以后完全可以再去拯救那些困在奥地利帝国中的斯拉夫人。 沙皇根据奥地利的交易条件判断,他们似乎并不想染指巴尔干,而是想将塞尔维亚作为奥地利和奥斯曼之间的屏障。 再加上不久之前,奥地利人刚刚成立的亚平宁关税同盟,不难判断出奥地利此时的重心在意大利。 毕竟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意大利已经数百年了,那里的意大利人也更容易统治。 尼古拉一世年轻时,曾经到访过奥地利。奥地利人的军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没见过如此难以驾驭的部队。 俄国的军队,一向以组成繁杂著称,可比起奥地利人的军队,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奥地利的士兵们操着五花八门的语言,即使说德语也是带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口音,他亲眼见过,一位波西米亚的厨师长要一名萨克森志愿兵去拿土豆。 然后那名士兵有些疑惑地看着厨师长,最后在对方的一再催促下爬上了旁边的果树摘下来了一个苹果。 注:奥地利最早没有土豆这个词,他们更习惯将土豆叫做地上的苹果。 战斗中,奥地利的士兵习惯看旁边人做什么,而不是听口令。 这也就造成一旦有一名士兵犯了错,整个部队都会犯错。很多时候奥地利的军官不得不用木棍、石块、甚至皮鞭,来让士兵们听从指令。 可即便如此,指挥混乱依然困扰着奥地利人,因为他们的军官往往也来自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是方言。 尼古拉一世并不惧怕这样的军队,因为他们会在纯粹的斯拉夫人面前崩溃的。 帕麦斯顿和坎宁则是,盛赞麦吉德的改革。 他们没有取得列强的支持,就只能寄希望于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毕竟那位女王陛下是那么的难以捉摸,万一女王反对开战,那英国的近东策略将会变得一团糟。 在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之前,他们必须想出对策,否则就会像西班牙内战一样没完没了。 英国必须取得近东的霸权,法俄都是障碍。 历史上英国人先是联合法国人排挤俄国人,之后又拉拢奥地利人排挤法国人,最后以无敌之姿在西奈半岛取得了胜利。 此战英国不但干掉了俄国,更是干掉法国,对近东的埃及和奥斯曼帝国完成了双杀,还成功将奥地利边缘化。 帕麦斯顿的五杀来得太轻松了一些,以至于他变得更加目中无人,直到被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贝特亲王罢了官才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