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师全师突围,县城守军由马万珍旅长率领转往镇江,炮兵则继续掩护撤退,鹅山炮台与黄山炮台被毁。南京保卫战一触即发,孙元良绕着指挥部直转圈,他现在并不是担心南京终究会不会沦陷,而是现在孙卫轩部倒地有没有顺利突围,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个消息,孙元良实在等不及,走到电台面前,对着通讯兵说道:“给独立营发报,让独立营部报告现在位置!”
电报发出去后,很快独立营接到了来自师部的电报,独立营的通讯兵跑向孙卫轩,说道:“报告营长,师部来电!”
孙卫轩接过电报,看到电报上写着:命独立营营长报告现在你部所在位置——师长孙元良。“回电,现我部已顺利突出重围,从花山阵地向南京转移,请师座放心!”
当孙元良得知孙卫轩已经顺利突出重围,他的一块心病也随之消失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在保卫南京这里了。12月1日,日军重新编组第11战队,以近藤英次郎少将为司令。战队主队辖安宅号、坚田号及鸟羽号,掩护队则辖八重山号、栗号、毌号及莲号。扫雷队辖扫雷拖船4艘,警戒队辖津号、比良号、势多号、嵯峨号,协力部队为水上机母舰神川丸。原司令谷本少将因战败撤职。炮台虽然发挥的威力,但是陆军的战线已被多处突破,日军第10军在11月28日以第114师团攻占宜兴,30日以第18师团攻占广德,12月1日第114师团又攻占溧阳。江阴在整个南京外围防线上呈现突出的不利态势。同日凌晨4时,第112师全师突围,县城守军由马万珍旅长率领转往镇江。但此时日军已推进到花山北麓陈皮弄一带。第667团残部300余员向陈皮弄突围,与日军遭遇,激战澈夜后全团伤亡殆尽。日军攻占花山后,在山麓的计家湾展开屠杀,无辜人民47人惨遭杀害。在江阴战役中第112师杀伤日军两千余人,全师伤亡师长以下1000余员(部分大陆史料指出该部主官为“杨开多”、“杨开守”。不确。此二词分别为该两师代号。“杨”为军委会颁下于长江两岸作战部队代号,“开”指军长缪征流的字开源,“多”、“守”分指两师师长常恩多、霍守义。)。但是第103师的撤退较不顺利。30日午夜,因为在夜间撤退时联络不良,第103师并没有与第112师建立可靠的通讯,该师主力第613团与第618团到达县城以西的钱家村时遭在夏港小股日军伏袭,日军以炽盛火力扫射使第103师部队大乱,师部也与部队失去联络。第613团团长罗熠斌上校、团附魏自选中校在白刃战中殉职,第618团团附兼第2营营长梁之模中校被机枪击中两弹。第618团万式炯团长组织两个班迂回到夏港后方占领屋顶,向夏港的日军机枪巢投掷手榴弹,才将日军火力打消。在夜袭间第103师伤亡官兵360余员。但是遭到日军偷袭之后第103师何知重师长率参谋长王光汉,负伤后送师部的第615团团长周相魁等高级将校与师部人员在黄田港渡江,渡江之后并直接退往汉口,几乎使第103师失去掌握。在师部离去之后,第103师由英勇善战的戴之奇副师长掌握,凌晨第103师突围成功,部戴之奇副师长率领绕道江边退往镇江。第102师在步行前往镇江时不得不以担架长途运输伤员,原先负伤的梁之模团附在运送过程中伤口恶化。在抵达镇江郊区因伤重不治殉职。在突围命令下达后,许康司令仍指挥炮兵继续作战,据江防军战报指出在1日当天要塞炮兵进入激战的顶点,要塞向夏港、云亭镇两个方向猛烈炮击,以掩护陆军部队突围。日军集中轰炸要塞,在1日的空袭中,无能的日军海航终于炸中了鹅山台与黄山台,因为拙劣的防空布局,两台共有四门火炮被炸毁。日军又向八圩港与十圩港投弹百余枚,试图破江上交通工具。下午5时,日军突入江阴县城,并向江阴要塞攻击前进。江阴要塞因遮蔽角问题无法炮击突入县城的日军。许司令在压迫下依然努力向夏港与云亭镇炮击,许司令知道要塞多支持一分钟,就有更多的友军能被解救。江阴要塞的隆隆炮声,澈夜不息!日军突入江阴县城后,至此江阴沦陷,但仍有部分炮兵留守江阴炮台;同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大陆命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南京保卫战开始。战后许康司令前后往汉口办理江阴要塞的结束事宜。要塞官兵中有军官37员,士兵115员辗转抵达汉口集中,这批官兵还带着炮对镜数支。另有军官37员,士兵541员被第1军收容,这批官兵带出步枪620支、机枪37挺与迫炮4门。1日下午6时,刘兴总司令在江阴召集会议,副总司令曾以鼎少将、第112师代参谋长李寓春上校、江阴要塞司令许康中将、第103师师长何知重中将与电雷学校校长欧阳格中将均与会。刘总司令在会议中先亲自面告李寓春代参谋长已经安排将霍师长紧急运往后方养伤。在会上了解陆战状况的两师主官李寓春,何知重均建议撤退,欧阳格不置可否,唯独许康司令力争死守。在会议中,刘兴总司令接获南京卫戍长官部电话通知撤退,于是即席下达撤退命令。经过商讨,撤退的办法如下:(一)从现在起(晚八时),要塞炮兵火力,向江阴西门外射击,掩护步兵突围,到十二时为止;(二)十二时后,要塞进行破坏,破坏完毕,从靖江方面向镇江撤退;(三)江防司令部准备快艇和船只,载总司令部向南京撤退,各部队受命后按撤退命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