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 > 第四十七章 燕王扫北

第四十七章 燕王扫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二天杨丰再次启程时候,就已经是一支很有规模的队伍了,六辆马车载着十八个小孩,其中七男六女来自兖州养济院。  全部的。  养济院管着的孤儿并不是全在养济院养着。  那些有亲戚的,都是给亲戚家代养,只不过养济院负责给粮食,这样的肯定不可能让杨丰带走。  那些亲戚还舍不得呢!  一年六石米啊!  再说朱元璋的制度,这些代养的小孩是成年以后才分出去,但实际上这年头小孩都是要干活,所以对于他们的亲戚来说,那就是白捡一个劳动力,而且还白捡每年六石米的补贴,至于能不能一年吃完这六石米,这个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应该是一笔很难算清的账了。  所以这样的是肯定不可能给他的。  真正给他带走的,就是那种真就连代养的亲戚都找不到,只能收养在养济院里面的。  至于另外三男二女,则是家里人口太多,实在是养不了的。  然后只能请杨丰来收养,既然是被杨丰收养,那杨丰和他们的父母也就算是有缘了。  那么穷,当然要接济一下啦!  我大明士大夫的常规操作,明朝后期童仆数千的豪绅,家里那些娇滴滴的小美人多数都是养女,同样家里土地上的农奴,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义男,这时候就已经有这样的操作,所以朱元璋赶紧出台养女不能玩,玩了算奸,按照大明律要挂起来的,义男也要分家产,但禁止这种收养是肯定不行,说到底这个时代各种天灾有的是,沦落到卖儿卖女的也不稀罕,收养的合法至少保证了这些小孩不会被饿死。  其他的……  皇帝陛下还不至于在这个问题上搞得那么深入。  而保护着这些马车的,则是七十名骑马的壮丁,而且都是军户。  当然,不是正兵,都是军户里面的余丁,也就是正兵的兄弟,但也是卫籍所属的。  相当于预备役。  一旦他们的兄弟伤亡,他们是要顶替的。  同样他们也有官府分配的军田,只不过相当于正军的一半,但如果是自己有能力还开荒的话,那这些荒地免税。  新开荒地,永不起科。  朱元璋可比一边喊着永不加赋一边让把火耗暴涨两倍的麻哥力度大,但麻哥是圣主明君,他只能是暴君,谁让麻哥准官员收百分之八十火耗,而他把贪官剥皮实草呢?说到底历史书终究不是泥腿子们写的,泥腿子们的评价不会流传下去,他们死了就没了,官老爷和文人们才是写历史的,他们的评价才是评价。  理论上杨丰雇佣他们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至少不能算是很合法,介于合法和不合法之间。  关键得看他们所属的卫指挥们。  但被杨丰抓着把柄的兖州护卫,任城卫的指挥们,对这个问题也就只能视而不见了。  至于杨大使的那些大箱子,这个由兖州护卫派人专门护送前往锦州。  毕竟他现在只是个去辽东准备搞商屯的盐商,因为和任城卫指挥使交情好,怕他在辽东被土匪砍死,所以让他在任城卫雇佣一帮余丁一起,这个身份懂的都懂,肯定是任城卫指挥使有份的,沿途关卡不会有问题的。但如果他带着一大堆金银珠宝,那就很难说怎样了,因为朱元璋有严令,金银是不能出境的,一个商人带着大堆金银去边塞?  你想干什么?  所以这些金银就是以鲁王府的名义,相当于鲁王府担保作为他的私产,然后送往锦州。  接下来杨大使的行程就相对正常了。  他们一路向北,沿着运河向前,不过这时候运河这一段依然无法通航,黄河决口后的一路灌入安山湖,这个湖泊是元朝引汶绝济,维持航运的,但现在被灌入的黄河水沉积迅速淤塞。  运河在这里堵死。  鲁西南这一块就是河流北向和南向的分水岭,为了维持一条运河贯通,又必须保持一条足够水深的河道,强行改变自然的流向,从当年桓温北伐,就在这一带搞工程,直到永乐年间搞出南旺分水工程,才解决这个问题,但代价是整个鲁西南全部要为这段河道服务。  整个鲁西南的百姓全都要为京城的权贵们吃上江南的大米买单。  洪涝灾害发生后,运河要往外放水加剧他们的灾难,因为水大了容易形成急流影响行船安全,干旱出现后,所有河水都要向运河注水保证运河的水深,然后所有能放水灌溉的河道闸门统统关闭。  老百姓要的是反过来啊!  但反过来就影响京城的权贵们吃饭了。  所以最终鲁西南这一块,变成了刁民遍地盗匪四起,一直到明末都属于大明朝难以愈合的伤疤,然后到了清朝继续加剧。  不过这时候因为朱元璋更重视海运,所以运河对他来说价值有限,到北平的内河运量本来就不高,漕运是指从各地向京城汇聚的运输,而南京恰好又在水运网络的中心,而且还是下游,无论从哪里的水运,都可以很便捷的到达。南京作为都城可以说是一个维护成本最低的选择,北平只是一个边防要塞而已,没有必要为此专门维护这样一条成本很高的河道,再为此疏浚安山湖就更没有必要了。  毕竟北方首先得有足够的人口。  过安山湖之后,杨丰一行就可以登船了,虽然他们的陆路行进速度也不慢,但坐船终究比走路舒服。  而且向北是顺流。  不过越向北人口越少,过临清之后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片蛮荒了,也就是那些城镇周围能有人烟,绝大多数地方都是荒芜,而且就算是人口,多半也是从南方移民过来的,其中的大部分又是军户。  倒是和这时候北平行省那点可怜的人口很相符。  毕竟就那一百五十万人口,而且还是男女老幼加起来,能把西边保定到河南路线勉强填充一下就不错了。  就这样直到天津,或者说这时候的名称直沽。  直沽。  “杨老爷,咱们是到北平还是去永平?”

杨丰雇佣的向导堆着满脸笑容问正在欣赏海潮冲撞的他。  这个叫李福的向导也是个老兵,只不过现在是儿子在接班,他伤了胳膊已经不能打仗,杨丰的雇佣都是高薪,而且死了还给十两黄金,那当然很愿意跟着他出来,就算真死了,也是给儿孙留下十两黄金,其他那些受雇的军户基本上也是这个心理,杨丰明说了这趟很危险,说不定要死人。  但是……  他给的真多啊!  不就是有可能死人,这些军户本来就是要准备上战场的,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需要在乎。  “去永平路好走吗?”

杨丰问道。  东边的海河上,一艘不小的海船正在乘潮而来。  这时候天津三岔河的潮水凶猛,一直能顶到杨村,潮不过三杨,杨村,杨柳青,杨芬港,天津海潮的三个顶点,海船乘着潮水可以很轻松抵达这里,然后在北岸一系列官仓卸货。这就是向北平海运的终点,接下来到北平的运输就要改成小船了,从元朝时候这种运输就一直很繁荣,元末大都饥荒饿死数十万,元顺帝都准备放弃大都跑路了,幸亏张士诚连续多年,每年海运十几万石米给他,才使得元顺帝没提前跑路。  元顺帝还专门派出大臣到张士诚那里征粮海运大都,可以说张士诚的海运补给是元朝能撑到徐达北上的主要原因。  否则不用等徐达,他们自己早就抛弃大都了。  所以,说好的张士诚抗元出力最大呢?  “不好走,向北别的都好说,就是人烟稀少,且到处都是水,芦苇荡,一些地方连渡船都不好找,也就是沿海有些灶户晒盐,得一直到滦州才有人烟。”

李福说道。  “要是坐船走海路呢?”

杨丰说道。  “坐船倒是也行,出海之后向北,贴着海岸到锦州,就是耗时多,若风向对还好,风向不好那就没准了,如今已经是深秋,北风已起,还不知道能不能再有南风,想去就更慢了,倒是走北平一路全是大路,虽说绕远反而更快些。”

李福说道。  “那就……”  杨丰话还没说完,就愕然看着河面上。  那艘海船正在不远处经过,甲板上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带着一脸笑容看着他……  “杨大使,您怎么这幅打扮,您那身花衣呢?”

张辅笑着说道。  杨丰没好气的看着他。  “你不是在京城伺候你家大王吗?怎么跑这里来了?”

他说道。  “陛下有旨,赐我家大王新式火炮一百尊,由张某押运,走海路而来,着我家大王带兵携新式火炮赴辽东,会同辽王巡边试炮,并招抚女直等部,直抵奴儿干城,以断残元东逃之路,另外陛下圣旨上还说了,让您给我家大王带路,不到奴儿干城不得返回。”

张辅说道。  所以,朱元璋就是让朱棣去扫荡女真?  所以,这也是他提前犒赏辽东各军的原因,他果然是有仇不过夜,才知道他的大明是怎么亡的,就赶紧提前来扫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