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洪武生存指南 > 第074章:大海是块田

第074章:大海是块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胶州距离金陵比明州要远很多,但在驿传完全不惜马力的传送下,三月廿九这天上午,第一批运粮团队抵达山东的消息,甚至比再次从明州返回的闻造还要早到一些。  朝野为之震动。  百姓不了解详情,总会觉得,不就是运粮嘛,既然某个少年都能做成,换成其他人,或许会更加轻而易举。但,如果真是如此,元廷当年也不会为了一点粮食就对一众东南割据势力各种迁就。  迁就的结果,也只是每年区区十几万石粮食而已。  可以说,元廷之所以如此快速倾颓,与最近几十年北方长期缺粮既无力养军也无力恤民关系重大。  因为朱元璋,历史更多关注元末明初这段时间江淮地区因饥荒而爆发的农民起义,但实际上,同一时间,大都周边的饥荒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在于南方的粮食无法顺利运往北方。  因此,越是见多识广的朝廷上层,越是明白,某个少年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几乎是从零开始地一步步将20万石粮食送到山东,是多么难得的一份创举。  元廷要是有这般人才,怎么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老朱本人更是欣慰、喜悦、振奋皆有,不愧是自家的宝贝二十三世孙啊!随后的第一个念头,依旧是快快把人从明州接回来。  老朱从来不是一个会惯着后辈的人,至少自认为如此,无论是亲近的甥侄还是养子,抑或曾经历史上后来分封各地的诸王,该用的时候都会各种调遣。但,他总觉得,朱塬是不同的,那孩子身子那么弱,又是如此重要,万一有甚么闪失,怎么都无法弥补。  与此同时,老朱也开始按照最近的设想进行兵力调遣。  消息抵达金陵的这天上午,一封封诏令就快马发往南方各军,要求廖永忠、胡廷瑞等各部再次抽调总计五万人,由李文忠、何文辉等率领北上,参与北伐。  李文忠是老朱的亲侄儿,何文辉是老朱的诸多养子之一,与朱文正、李文忠一样,名字都是老朱所起,不仅名字中间都带一个‘文’字,之前还赐姓‘朱’,去年老朱登基之前才改回原本姓氏,可见亲近。  两人本来都是负责牵制一路主帅的帝王亲信,类似监军,随着南方诸军被不断抽调,老朱也不再担心各路将领还能有甚么异动,因此放心地将两人调往北方。  不过,计划中的增兵十万,从南方抽调之后,还差一半。  这就让老朱有些犯难。  护卫金陵的亲军倒是还有五万,但,虽然还没有彻底明确定都,但金陵当下也算大明实际上的京畿重地,五万禁卫,已经是老朱不断压缩后的结果。  再调,也不是不可以。  该下大注的时候,就像当年对阵陈友谅,老朱不会迟疑,但,必须好好考量一番。  无论如何,五万人也不可能全部调去北方,因此,还是凑不齐十万。  那就是周边。  老朱首先注意到了刚刚成立没多久的海军都督府,那边只是八千的天兴卫精锐,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然而,天兴卫责任也是重大,必须确保海上粮道万无一失,这是此次增兵的基础。一旦粮草无法稳定供应,对于前方大军更是一场灾难。  与中枢重臣一番商讨,老朱也打定了主意。  关键还是要拿捏好时间。  按照《天书》记载,明军下半年的八月份攻破大都,因此,海军方面不需要太过提前,只需要六七月份赶往北方参与对大都的合围即可。  既然海路已经打通,到时候,若是条件可行,甚至还可以来一次出其不意。  最后就是各地卫所。  凑齐最后一批人,不成问题。  老朱也明白,这种从中枢到地方的全面抽调,其实有些行险,但,只要能够一举灭掉元室,这次行险也是值得的。  因为某个少年的出现,老朱感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实在没有几十年时间与元廷进行纠缠。  皇宫东阁。  商讨完方案,又迅速拟定传布了一连串诏令,老朱终于打发走各位重臣,自己站在舆图前斟酌良久,便示意侍臣将舆图卷起,露出东阁的北墙。  墙上有字。  老朱一向喜欢在日常居所墙壁屏风等处写下各种文字时时警醒自己。  这次的一段,是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最短的一篇日志。  汉唐之所以强盛,灭匈奴,逐突厥,使华夏数百年无北方边患者,三字而已,曰‘良家子’;赵宋之所以积弱,金辽西夏无不可欺辱之,卒灭于蒙古者,亦三字而已,曰‘贼配军’。  说起这次调兵,若只是壮丁,老朱一封诏令下去,短时间内聚拢百万,问题都不会太大。  然而,正是这段话,让老朱意识到绝对不能因为心急就这么做。  壮丁和兵卒,毕竟是有区别的。  老朱可不想要百万级别一冲就散的土鸡瓦狗。  不仅如此,近日反复斟酌这段话,老朱还举一反三地想到了更多,虽然其中大部分措施还是需要将来徐徐图之,最好先让那孩子参谋一下,但,未来该怎么做,他也有了一份逐渐明了的思路。  正思索着,侍臣来报,闻造求见。  不是让去接人了吗,怎么这么快又回了?  疑惑中,老朱让人把闻造带过来,听闻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不愿意回金陵,顿时生气,当然不是生那孩子的气,而是生华高等人的气。  他年纪小,你们就不知道劝劝?!  好吧。  就是这么偏心。  接过闻造这次带来的唯一一份文稿,老朱一边还想着,稍后要亲自写封信,再派个得力之人跟过去,一定要把那孩子带回来。  拆开文稿,老朱看了眼标题,表情里闪过一些古怪。  大海是块田。  饶有兴致地开始读,读着读着,老朱的表情就逐渐收敛,最后转为郑重。  这篇文案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小标题是‘海洋生态’。  基本是一次科学普及,其中还引入了一些全新的计量单位。  文中阐述,地球表面大约5亿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中1.5亿陆地,3.5亿海洋。只占三成的陆地,因为环境多变,适合耕种的面积又不足其中一成,但,大海却不一样。  占有地球表面七成面积的海洋,浅则有数尺,深则三千丈,并且,构成了一块超级广袤的立体田地。  朱塬同时又以非常浅显的文字引入了生物链的概念,介绍这块超级立体田地中种种生物的生存之道。  最后结论则是,不说当下农业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哪怕到了工业时代前期,百年之内,海洋内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都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  这里朱塬还再次给出了一个全新的重量单位,吨。  并暗示一个只有老朱能明白的知识点,不说其他,只是各类海鲜,每年的可捕捞极限,就在1亿吨以上,换算成当下斤两单位,大致相当于2000亿斤。  若是亩产300斤的良田,想要产出同等数量的粮食,需要6.6亿亩。而当下,整个中原地区,包括北方元廷控制区域,耕地总面积也才4亿亩左右,且南北平均之后,粮食亩产也远不到300斤。  因此可见大海出产之丰富。  随后是第二部分,小标题是‘历史趋势’。  朱塬很直白地给出了一个结论。  以百年计,哪怕老朱按照‘经济之学’将大明的生产与分配两大体系做得再完善,都不可避免某些历史趋势。  第一个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随着天下重新安定,人口增长的速度将会不断加快,不需百年,大明人口就能翻一翻,两三百年之后,人口至少也是当下的四五倍。如果大明能够顺利进入工业时代,人口的增长只会更加快速,若不做出限制,将来某一天,达到十亿都不是没有可能。  这里又是老朱能看懂的一个点。  老朱当然知道,几百年后,这个国家的人口竟然可以膨胀到14亿。  想要填饱如此巨量人口的肚子,需要多么庞大的资源,可以想见。  这里又牵扯到第二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分配之道也无法扭转的某些社会趋势。  因此,只能专注生产。  于是来到第三个标题,名叫‘量变质变’。  这一段围绕两条曲线图进行讲解。  农业时代发展到铁器广泛应用阶段,短期内,农业生产想要提升,只能通过笨拙的不断进行更多开垦、不断兴修水利、不断筛选推广良种等措施进行,因此,粮食产量只能维持一种缓慢的量变级别增长。  如同文中相应一条角度平缓逐渐向上的增长曲线。  相比起来,同样是农业时代,人类向大海进行索取的渔业生产,却还处于几乎类似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这从东南沿海最丰饶的舟山渔场每年鱼获才区区1500吨就可见一斑。  不说全球1亿吨,哪怕大明周边,至少也有每年1000万吨的渔业捕捞潜力,1000万吨对1500吨,后者几乎等于没有。  因此,只要开始发力且措施得当,不同于农业生产只能走量变趋势,未来十年之内,大明渔业生产就能出现一次质变。  朱塬设定的10年期目标,恰好是之前与薛戍说起的100万吨。  这依旧只相当于大明周边海洋捕捞潜力的十分之一。而且,这份目标也并不是随便拍脑袋得来。  参照未来500料级别的标准海船规格,这是朱塬为接下来海运和海捕渔船设定的一个标准。  还是出于风险和成本等综合考虑。  木质帆船阶段,500料船只建造起来最为便捷,维修也更方便,相比起来,再大的船只,建造和维修的难度都更高,一旦倾覆,一次性损失也更大。  因此,私人不会限制,但公共层面,除了海军舰船,另外的海运和海捕,都尽可能向便宜稳妥的500料靠拢。  五百料海船,将来组织海捕,朱塬希望达到的目标是每年四季渔汛收获总量同样为500担。  这是朱塬在文案中引入的又一个新单位。  沿海论鱼获,比较普遍的就是‘担’,不过,这年代的单位还不统一,有120斤一担,有90斤一担,作为十进制的拥趸,朱塬希望统一为100斤一担。  每艘船每年鱼获500担,就是50000斤,想要达到10年之后100万吨的目标,也即20亿斤,只需要建造4万艘标准的500料海船。  确实是‘只’。  众所周知,中国人从来都是最擅长爆产能的一群人。  只是大明东南沿海当下的底蕴,每年建造大小船只几千艘都不成问题,将来有计划地持续推动,只要材料足够,每年造船上万,也是小意思。  因此,十年时间,积累4万标准500料的海捕专用船只,甚至都是相当保守的估计。  十年,100万吨,2000万担,那怕其中生产者消耗一半,剩余1000万担,对于开国初期急需资源进行各方面建设的大明来说,都是一份绝对无法无视的庞大资源。  这同时也是一次短期的生产力爆发性质变,是大明短期内唯一能找到的一次质变途径。  完成了这次质变,获得一份额外的庞大资源,大明也能更加充裕地进行国家建设,乃至不需要通过压榨百姓潜力,就能更加稳妥地走向工业时代。  朱塬的第四个标题,是‘舟山渔场’。  相比重点讲述的第三个标题,第四个标题,主要是介绍现实所见以及后来记忆中一些舟山渔场相关。  这是中国沿海最大的天然渔场。  恰好,朱塬在明州,近水楼台,且今年的大黄鱼汛已经到来,他希望以舟山渔场作为一块‘试验田’,初步将大规模海捕框架搭建起来。  最后一个标题,是‘具体措施’。  朱塬提议,成立‘明州海洋发展集团’,下辖‘明州渔业生产公司’、‘明州船舶制造公司’、‘明州海捕器械公司’、‘明州海产加工公司’、‘明州海产销售公司’等一系列子公司。  只看名字,各个子公司的职责就一目了然。  海捕前期,鱼获暂时只供应军方,但将来,随着海捕规模越来越大,天下也转向太平,就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加工与销售,实现集团内部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明州海洋发展集团,朱塬希望将沿海渔民,以及缺少土地的底层流户,全部都置入下属的一系列子公司当中。  这也是一份长远考量。  朱塬这里又引入了一个‘就业’的概念。  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只是土地肯定无法满足所有人需求,这就需要国家创造更多就业。  渔业,绝对是容纳就业人口的一个非常庞大的潜在蓄水池,将来全球范围内进行海洋开发,只此一项,全产业链确保1000万就业机会,并养活5000万人,轻而易举。  只是这一项产业,哪怕大明就此停步不前,依旧长期滞留在农业社会,也足够确保这个国家百年之内百姓各有所养。  百姓各有所养,天下自然安平。  东阁内。  不知不觉,老朱已经将这份方案反反复复地看了很多遍,直到耳边响起急切的呼唤声,他回过神,一脸不悦地瞪过去,才发现是马氏。  时间竟已是午时末。  面对妻子关切的目光,老朱怔怔与她对视片刻,终于没头没尾地喃喃开口道:“咱……真是,上天眷睐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