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皎皎得知自己居然定了晋王府赵六郎之后,整个人是茫然的。 半天没回神。 庄守业小心翼翼的看着她,心里也是难受忐忑,生怕闺女受不住。 心想只要闺女一定不愿意,他就算丢了官职,也要退婚。 “爹爹,这是不是有点草率?”
庄皎皎眨眼:“晋王殿下喝多了说的也算吗?”
“哎!这不就是算嘛,你要是不愿意,爹爹想办法。好歹爹爹也能搭上柳大相公的门路,求人说说情去。”
庄守业道。 “那倒是不用,总是要嫁人的,这赵六郎也是美名在外。我只是惊讶的很。”
庄皎皎笑了笑:“既然定了,就没有退婚的道理,又不是赵五郎本身不好。”
“只是这门户高,怕你进去受委屈。原本是人家不知你五妹妹定亲了……”庄守业道。 “爹爹放心,不管什么门户,做人媳妇总是艰难的。无论如何是嫡妻,我只管做好就是了。”
庄皎皎笑道。 也就是她家里这些人疼爱她,换了急功近利的,别说做嫡妻,妾室也巴不得呢。 庄皎皎这头安心准备大婚。 另一头,赵六郎得知给了这么一个媳妇,心里别提不乐意了。 可要说就反对,倒也没必要。 主要是,家里两个嫂子门第也不怎么样。 他最为不满意的就是庄氏庶出,以及庄守业性子软弱。 不过定这么一门亲,府里高兴的人多。 王妃本身出身一般,二房五房,也就二房稍微高一点,也没高多少。 谁也不希望六郎娶一个高门大户的女儿进来。 那不是麻烦么? 如今好,大家都满意极了。 尤其是赵拓的通房们更是满意。 温氏蹦跶的最厉害了。 庄家,从上到下又是高兴,又是忧愁。 自然希望自家孩子嫁个好郎君,但是这门第太高,怕嫁过去不好做人。 不过赵拓虽然不满意,可婚前一切都是按着规矩来。 丝毫没有懈怠。 采纳,问名,行礼,桩桩件件都是按着规矩走。 对于庄皎皎这个庶女来说,算是给足了脸面的。 庄守业也问过庄皎皎要不要改一下,把她记在孙氏名下? 主要是为她进了晋王府好做人。 庄皎皎没答应。 她生母在世,一旦改了,日后杨小娘就是无所出的小娘。 虽然是正经小娘,会上族谱,可生育过和没有生育过究竟不同。 她不能这么自私。 其次就是,便是改了,也不是真的嫡女。外头仍旧看你是庶出。所以何必做这个无用功? 她自己倒也不自卑。 主要是,庄家上下的对待,叫她没觉得庶出有多难受。 自己能接受,那就一切都好。 她按部就班的准备着大婚,婚期定在了次年的三月里。 索性与庄照晚同时。 定了婚期之后,她也出去过几次。采买什么的,孙大娘子都带着她们姐妹一起。 倒也没有那么戏剧性的就能遇见未婚夫。 所以婚前,守着规矩,他们是没见过的。 庄皎皎倒也不是很怕嫁入王府。 嫁给谁都是一样的,左不过她也不期盼什么爱情。 只要夫君是个正常的男人。 好好过日子就行。占着嫡妻名分,安分守己。 但是赵六郎叫她满意的地方在于,他自己也是庶出,且晋王宠长子世人皆知。 也就是说,赵六郎不袭爵。 不袭爵就少争斗。 又是官家亲侄子,出身足够尊贵,足以做一辈子的富贵闲人了。 也没听说他有什么妾室,通房就不说了。 这年头没有的稀少。 又是个长得好看的名声传遍汴京的人物。 纵然庄皎皎的审美与这个年代的人稍微有点隔阂吧,也不会差太多吧? 所以就目前来说,她对这一门婚事是很满意的。大家一起做个咸鱼,优哉游哉几十年然后驾鹤西去就算了。 她这都第二辈子了,也不想奋斗了,多累呀。 赵六郎呢,虽然不太满意,但是也没消极对待。 该做什么做什么,给足了未来岳家面子。 两家总算是将这件事圆满下来,直到大婚没出什么问题。 因是高嫁,庄皎皎自然盛装。 杨小娘哭的了不得,庄守业也哭了。 倒是大娘子无奈的很,拉着她:“出嫁不比家里,凡事三思而后行。切记冲动。遇事沉着些,你是做大娘子的人,无论出身高低,嫁过去,你就是该当家的人。王府自然不由你当家,但是你自己的小家迟早是要当的。所以千万不要为一时的东西耽误了正经事。”
“是,多谢母亲教导。”
庄皎皎很清楚,孙氏说的是,不要为一时情爱误了正事。 “你是个聪慧的好孩子,就去吧。日后与夫君相亲相爱。”
说到这里,赵拓也进来了。 庄皎皎遮着脸,与他一并给庄家亲人拜别之后,被扶着出了门。 走过不算大的院子,一路从前厅出去。 上了八抬大轿。 她嫁妆不算多,但是庄家将晋王府聘礼多数给她带走了。 也算她嫁妆的一部分。 不过晋王府的迎亲队伍倒是全然没有因为她门户不高就糊弄。 规格是绝对不低。 一路吹打着来,给门口看热闹的,以及庄家亲眷发的红包都是不小。 如今临走,也是热热闹闹将她扶着上了轿子。 赵拓心里怎么想,这时候都没表露出来一丝一毫,他一直都是笑着的。 庄家这位四姑娘,比起五姑娘来,嫁的更高。 但是两位姑娘同日大婚,但是都有各自的风光。 比起五姑娘,更多人关注的是四姑娘,概因她与晋王府差距更大。 但是,无论是新娘子落落大方,还是庄家的态度,以及晋王府的排场,都没有叫人觉得突兀。 轿子摇摇晃晃,队伍吹吹打打。 沿路遇见了小孩子,喜娘将糖果塞给小孩子。 还偶尔撒上一两个喜钱。 反正是热热闹闹将人接回去了。 不管门第高低,出身如何。反正庄家的四姑娘,究竟是被晋王府的六郎八抬大轿,吹吹打打,从正门迎进了晋王府。 当时自然各有各的心思,不过岁月绵长,谁的想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喜结连理,终究喜字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