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绝境求生崇祯帝 > 第734章 人家官府是真心实意为山里人找出产啊!

第734章 人家官府是真心实意为山里人找出产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中原的地主们打算去新辽地区卖地,最近已然成了风气,徐家的儿子们也是乘着风潮才动的念头。  朝廷新政让中原一带的地主们思维有了变化。他们正在向土地资本家的方向改变着。地主和土地资本家最大的的区分就在于对财富的态度,资本家对财富的增长,有着几乎病态的追求。地主们会将挣的钱埋在地窖里,而资本家绝对不会将钱闲置,让钱流动起来,让财富持续创造价值,才是极致追逐利益的资本家的本质。  如何创造财富,传统的地主和资本家的逻辑是不同的。在传统地主眼里,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最好是永世不少,且越聚越多,至于如何生产,那不是自己考虑的事,自己就是生产资料的出租者,凭着出租生产资料,他们能将生产风险最大限度的转移出去。而资本家即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也是整个生产缓解的最大参与者和组织者,他们没有条件完全置身事外。  出现这样的变革,最核心的动因是社会中要充满机遇,社会要有充分的流动性,新的变化要实时的出现。在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和时代价值物会越来越固化和集中,所谓的资本活跃,无从谈起。人们只能在现有的生产资料中艰难的维生,可不就成了生产资料出租者予取予夺的天堂?  一定要让社会价值多元,让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多元,让整个人社会的财富多元,一切都集中到土地上的时候,想要让社会有活力,将难如登天。  中原南阳府,现在这里的百姓的价值理念,就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虽然他们依然将土地视为最重要的财富。但以前在百姓心中,平川和水地,才是最好的传家之地。一个家庭,若是没有水地,哪怕他家有再多山地都是无基之家。对于山多川少的南阳地区来说,平川水地很是宝贵。  然而现在不同了,谁家若是有几十亩山地,种上了杜仲树,或者是地里有桐树、漆树,哪绝对是比水川地更令人羡慕的存在。种水川地,每年都得播种和耕作,而长树的山地,只要熬到收获的年成,操的心会少很多,不用像种粮那样辛苦。简直就像是家里有了聚宝盆一样,在庄户人家看来,与躺在家中数钱没啥区别。  七八口人的家庭要是经管二三十亩水田,一年下来绝对累的不轻。但要是经管二三十亩山林,就如没出力一样。山区还有一个好处,人稀地多,且以前山林地的拥有者比较少,官府有条件进行重新分配。如此一来,在山里的百姓就粘了大光。家中但凡能被分上几十亩山林,每年收入过十两银元是不成问题的。要是再种上几亩粮,养上点猪羊鸡,哪小日子过的别说有多少美了。  康应元家就世代生活在南阳的山里,前些年,因为战乱山里虽然受了影响,不过好歹全家老少大部分还是活了下来。朝廷光复后,山区也随之恢复了正常秩序。康应元本以为,接下来的生活会和以前没啥大的区别。最多也就是山里的匪乱会少一些而已,除此之外还能有啥变化?山里人,没啥大指望,人老五辈不都是艰难的求活?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完全出乎了康应元的想象。匪乱在光复后的一两年时间里,就被彻底清剿干净。官府在剿匪上下的功夫,真是前所未有。进山的剿匪部队,一个山坳一个山坳转,无论是多偏僻多险峻的山寨和匪巢都不放过。这还不算,最重要的是在一段时间里,官府将进山剿匪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来对待。  从前在山里,一年半载见不到官府的人都是常态,除非是要征税。匪乱自然是除不尽的。而自从光复后,山里除了能经常见到官兵外,衙门里的吏人也时常能碰见。关键是这些吏人,并不是为了征税,而是来做什么统计的活计。他们最多也就是在山户人家吃只鸡而已。有的吏人还讲究着不行,走的时候会放几张票子。  好几批吏人做完统计后,就有人挨家挨户的通知,说是要给大家分地。  分地?咱山里哪来的地可分?闹到最后,康应元才知道,就是将一些林地分给大家而已。对于这种行为,山里的百姓大多数人以为这就是官府变相的勒苛百姓的勾当。山林地种庄稼能有什么产出?你分给大家,不迟早要收税吗?  官府确实说是要收税,分到地的山户,四年以后会按实际出产,收一成的税。要是当年就收税,康应元等山户人家,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但一听说四年以后,哪就可以先忍忍,到时候再看情况。  分了地以后,官府的人又说大家最好都种成杜仲树,将来靠采胶生活。采的胶能卖出去吗?要是量少的话,还能有点销路,整个山里的人都种树采胶,卖给谁去?山户们本能的对官府产生了怀疑。  像康应元,第一年的时候,就没怎么种树,只是将分给自家的一些老树拾掇了一下。到了采胶的时节,他抱着试试看看的态度,收了一些胶。不成想,这些胶全被人收走了,靠着地里的老树,当年他家就收了四两多银元。  行情可以啊!不说别的,就说这些老树,一年的出产缴完全部的税,还能有点结余哪。于是第二年,康应元在自家的山林地里,又种了一百来颗树苗。在他看来,只要有第一年的行情,这事就不会亏。  到了第二年,胶的价格还往上涨了涨,收入比第一年多了一些。这般时候,康应元就有些后悔了,为什么第一年的时候,不多种点树哪?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一年,他将家里所有的山林地都种上了杜仲。  今年是他分到地的第四个年头,看着满山都是还不能采胶的小树,他真想给自己一个巴掌。人家行动的快的家庭,种下的小树已经能产胶了。而自家地里的胶树,最早也得明年才有收成。真是一步慢,步步慢!人家官府根本就不是惦记着那点税,人家是真心实意的为山里人好,在为山里人找出产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