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总会有仰慕和崇拜的对象,少年时涉世未深,容易片面而盲目崇拜,称之为偶像,于是疯狂但又肤浅地学习和模仿他的言行举止,标榜他的个性特质,仿佛自己已然成了自己偶像那一类的人。整一套雷同的发型和着装,关注所有与他相关的事宜,爱屋及乌地喜欢他所喜欢的一切,甚至无脑地为他的失德言行辩解,这些过激且偏执的行为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所推崇的是好的,是正确的,要为自己的崇拜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需要偶像,但不仅仅是是徒有其表包装出来的人设。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在失落和绝望中让我们振作起来的微弱的萤火。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会有一种独特的磁场,我们一直走在认知自己的路上,没有人能清醒的全面的看透自己,我们总是需要在一段段人际关系中照镜子,慢慢理清自己的轮廓。在选择偶像的路上也是如此,你所崇拜的人一定是你内心超我或本我的体现,即他们一定比你的现在更接近真实的你或者你想拼命去达到的高度。越是不自信的人越是不满足于现在的自己,越是会去寻找偶像寻找契合点寻找认同。少年时代和学生时代的偶像总是一些光鲜亮丽的人,那是我们什么都不是,渴望成功渴望成长,充满未知,我们可能会经常换偶像,但总是如此浅薄片面。谈起音乐,虽然个性主观,但我们大多都是浸泡在杰伦的金曲中长大的,主动被动都听过。当然同时期也有其他的歌曲,但都无出其右,在那一代的年轻人心里,那是不可取代的回忆,又名周青春,他用独特的风格打造了传奇。但人总是会成长,随着经历和阅历的沉淀,再去听青春里的浅吟低唱,伤春悲秋,感时伤怀,也会觉得少许幼稚。成年人的世界更多的是坦然接受世界的残酷,并且诙谐幽默地解决问题。于是我们开始感受到诚实得活着也许不需要那么多撕心裂肺的伤感,可以多来一点哀而不伤的格局,来一些渣得明白率真、承认人无完人、大胆示爱勇敢表达的灵魂,于是乎又爱上了dt,几十年的故事讲出来时而搞笑时而轻浮时而随心所欲的浪漫,一种松弛感和舒适感的旋律,一些直白露骨但又真诚讽刺的文字更能直击人心。再谈到文学,从小读经典的我们可能最开始会被唐诗宋词的华丽精美所震撼,也会被曹公的强大文笔输出所惊艳,看着别人的故事,学着别人的心境无事生非,伤春悲秋起来,喜欢写一些矫揉造作的情绪来放大生活中的一点点忧伤,假装自己很成熟能够读懂社会理解世界。当我们真正经历了社会,明白了爱情,理解了生死,再回头来看,去掉那些情绪就只剩下了虚无。现在的我们可能更偏爱一些幽默而犀利的言论,能够抛开叙事的控制直击灵魂的声音。是的,我们从以前简单地欣赏词藻到寻找契合的灵魂。我们会开始钟爱几十年前完全看不懂的鲁迅,看他简洁直白的文字背后告诉我们的真相,欣赏他在任何处境里都能像一个战士一样金戈铁马的勇敢;欣赏他看透人性后的犀利批判,尽管为千夫所指引来骂战,依旧实事求是据理力争的霸气,越了解越是会被其人格魅力所吸引。真正的偶像是放在心里的,我们会把他们内化,融入自己的生命,所谓粉随正主。每一个偶像都只是一个人,但是他们往往有鲜明的个性,有独特的行为方式,有超出常人的经历和阅历,有值得我们去喜欢和崇拜的人格魅力。追崇偶像其实是我们在比照着自己认定的一个模样做复刻的过程,我们会不断地向偶像靠近。所以也许偶像就是我们内心的那个超我或本我的样子,只有实现了才能真正自足快乐。在追寻偶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己,成为了自己,这就是偶像的意义。每个人的气质是不同的,所以推崇的偶像也不可能相同,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的人始终可以成为朋友。人到中年在这个虚浮的世界最想要的就是看清自己,真诚勇敢地活下去,少一些扭捏作态,多一些松弛幽默,人会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