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章:虽然老套,但很有用(下)

第二章:虽然老套,但很有用(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朱元璋上来就抛出一个终极问题。  朱高煦故意面露惶恐,很夸张的噗通一声跪下,咬着牙,狠下心,使劲磕了十多个响头,一直到头皮磕破出血才停下。  朱元璋蹲下身,用力扶起朱高煦,见对方额头磕破了皮,已渗出血,不忍道:“别怕,咱恕你无罪,尽管说。”

朱高煦颤抖着嗓音道:“回皇爷爷的话,大明国祚绵长,可传至万孙。”

接着又立刻压低声音道:“但却,遇顺而止。”

朱元璋听到“遇顺而止”四个字时,心中陡然一惊,左右两只手一下腾出,直接按在朱高煦的双肩上,生怕对方跑了。  “高煦,你务必细想,当真是此言?”

朱元璋居高临下,如刀锋一样的目光注视着朱高煦,低声问道。  据说“遇顺而止”的谶语出自刘基,尽管后世考证此谶语最早出现于明朝正德年间,但作者是谁对朱高煦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听了谶语后的反应很强烈。  外面,风雨交加,春雷响动。  殿内,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朱元璋很清楚,在此之前,除了他与那位高人之外,天底下并没有第三者知道此预言,而那位高人早在很多年前就死了,彼时朱高煦还没有出生。  历史上,朱元璋在晚年还亲自为此人著书立传——《周颠仙人传》。  见朱高煦毫不犹豫的点头,朱元璋由此推测,很可能朱高煦背后站着一个堪比周颠的高人?又或许朱高煦从《皇极经世书》之中领悟了未来之事乃实实在在的真事!?  “哈哈!”

朱元璋松开朱高煦,右手轻轻抚须,竟然开怀一笑,心情瞬间变得愉悦起来。  朱高煦不敢妄自揣测朱元璋发笑的缘由,只是不发一言,沉默以对。  这时,外面的雨渐渐停了下来,之前笼罩在大明皇城上空的乌云,已消散的无影无踪,几颗星星慢慢露出了点点银光。  “来人,去传太医,让其在文华殿等着。”

望着朱高煦流血的额头,朱元璋冲殿外喊了一声。  随后,他回过头,对朱高煦道:“跟咱去文华殿。”

不多时,祖孙二人来到了文华殿,披甲重兵紧跟着便将此殿围住。  已在殿内等候的太医眼疾手快,行礼之后,连忙打开药箱,小心翼翼帮朱高煦做了伤口处理。  朱元璋打发了太医,随即命人抬了一套案几,并让人给朱高煦上了两碟糕点。  朱高煦虽有成年人的思维,但身体毕竟是少年,新陈代谢旺盛,饿得快,既然吃的送到了眼前,朱元璋又说是赏赐,那他怎敢拒绝,自然是谢恩后坐下开吃。  朱元璋拉过一把椅子,在朱高煦对面坐了下来,颇有兴趣的望着后者吃东西。  “慢些,别噎着。”

朱高煦恭声道:“谢皇爷爷。”

朱元璋露出慈祥的笑,又问道:“高煦,你还悟出了哪些预示?”

“孙儿愚笨,悟出来的并不多。”

朱高煦依旧不敢放松警惕,谨慎的答道。  “好,把你悟出来的,都给咱讲讲。”

朱元璋兴致勃勃道。  朱高煦答道:“回皇爷爷,大明未来会有万国来朝的盛世。”

“咱老朱家的大明,远迈汉唐了?”

朱元璋看起来很高兴,又问道:“迁都之事可有?”

朱高煦当即心生警觉,迁都是个大问题,未免节外生枝,他决定避而不谈,遂假装咀嚼甜点,做思考状,然后答道:“回皇爷爷,这个真没有。”

“可还有别的?”

朱元璋故意露出一副脾气上来了的样子,急忙问道。  朱高煦不紧不慢道:“怪只怪孙儿愚笨,仅仅悟出了一些简单明了之事,如永乐盛世、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万历中兴等等。”

闻言,朱元璋眉头一皱,陷入了沉默。  过了片刻后,他突然直勾勾盯着朱高煦问道:“你可明白这些预言未来之事的含义?”

“回皇爷爷,孙儿觉得,或许便是字面意思,直白如‘永乐盛世’。”

朱高煦被朱元璋看的心中发毛,强压紧张,保持着镇定,不紧不慢的答道:“‘永乐盛世’应该似‘贞观之治’,以永乐为年号的皇帝在位时开创了盛世。”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站了起来,背着手在朱高煦面前来回走了几步,并时不时偷瞄朱高煦。  忽然,朱元璋扭头看向朱高煦,猛的问道:“高煦,你之前说从《皇极经世书》中领悟的,除了对大明未来的预言之事外,还有一套治国理政的方略?”

朱高煦脱口道:“是的。”

“快快说来!”

见朱高煦应答时没有丝毫犹豫,朱元璋故意露出一副期待神色,连忙说道。  “孙儿称这套方略为‘经国济世六大策’。”

不待朱元璋询问,朱高煦继续说道:“六大策分别是革新田赋四民纳税之策、公车上书民不畏官之策、皇庄盐铁充盈国库之策、义务兵教文武并立之策、火器革新排队铳毙之策、分封海外日月永在之策。”

见朱元璋表露着认真倾听的姿态,朱高煦说完之后选择了停顿。  朱元章似乎心有所感,点了点头,然后问道:“高煦,这六大策是你悟出来的,应该知道其含义?”

此时,他已打定主意必须派人暗中调查此事。  朱高煦欲言又止,故作犹豫道:“孙儿愚笨,悟出来的六大策,可能上不了台面,说出来也不过是泛泛之谈。”

朱元璋并非一般人,朱高煦说的六大策,让他不得不联想到更多的事情。  大明早在立国之初就推广了义务教育,而“民不畏官”之策与《大诰》规定由百姓监督官员的思想一致,至于用皇庄、盐铁等充盈国库,以及分封海外的政策,仔细思量之下,未尝没有可取之处。  朱元璋心如明镜,这六大策,每一条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作为立国之本也并非不可。  不管朱高煦背后有没有高人,是否受人指使,单凭献出此六大策,也是一件巨大的功劳。  此时,朱元璋脸色一沉,开口道:“高煦,今夜你就待在这里,把悟出来的预言之事与六大策都详细给咱讲讲。此事乃皇家机密,以后万不可再对旁人讲述,哪怕是你亲爹亲娘也不行!明白么?”

朱高煦看着突然变脸的朱元璋,连忙站了起来,赶紧绕过案几走到前面,跪在了朱元璋的膝下,郑重道:“孙儿知晓轻重,绝不会泄露半个字。”

“很好,不愧是咱的好乖孙!”

朱元璋摸了摸朱高煦的脑袋,面露欣慰的笑容说道:“快起来。”

文华殿内的布置简洁明了,除了书架、御桌、御椅外,并无其他的杂物,很符合朱元璋干脆利落的风格。  “高煦,来,把你刚才提到的预言与六大策都写下来。”

朱元璋示意朱高煦就坐,然后亲自将笔墨纸砚送到了朱高煦面前的案几上。  片刻后,朱元璋拿着写在纸上的六大策,边看边琢磨字面上的意思,脸上时不时露出了些许得意的笑。  “四民者,士农工商也。革新田赋四民纳税,其意应是官绅一体纳粮缴税。”

看着第一策,朱元璋随口道:“高煦,你理解的此策含义是什么?”

朱高煦两世为人,当然晓得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朱元璋,自有一套极具其个人性格特点的治国思路。  当下,他不敢卖弄,反而正色道:“回皇爷爷,孙儿认为,此策是说民无贵贱而四民平等,四民仅是分工不同,当然,重点在于都要纳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