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另一边。
乾清宫。 朱元璋与朱棣正在商讨科举改革的事情。 “改革科举,牵扯众多,甚至关乎本朝国运,不能不慎重。棣儿,你得与咱一起,再仔细琢磨琢磨。”朱元璋斜靠着床头垫说道。 朱棣坐在床沿边,恭声称是。 “今早匆忙,咱大致把高煦修改后的稿子看了一遍,有些细节记不清了。”
朱元璋又道。
朱棣轻声道:“高煦抄了一份修改后的备稿,就放在东暖阁,爹稍等,俺去取来。”说罢,他起身离开,向东暖阁走去。 不多时,朱棣捧着一叠手稿,回到了朱元璋的床边重新坐下。 “按照高煦的构思,此次科举革新,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朱棣快速翻了一遍手稿的手抄版,对其内容作了一番概括。 朱元璋问道:“哪五个方面?”
“一是增加科举的科目,二是设立专门负责科举考试流程及制定培养考生章程的衙门,三是成立四级官学划定科举考生的来源,四是建立一套管理科举考生的规制,五是对科举考试的录取结果进行分榜。”
朱棣答道。
“咱想起来了,是有这么些个规划。具体内容,你仔细说一说。”朱元璋接话道。
朱棣对着手稿,按他个人的理解,给朱元璋做了一番详细的介绍。 “第一,增加科举的科目。”“参考唐朝科举之分科,将朝廷科举的科目划分为武事、文史、律法、财经、教化、术数、建工、农业、医药等九个常设科目。”
朱元璋点头道:“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咱没记错的话,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为唐时常科的主要科目。”
“没想到爹对唐时科举如此了解。”
朱棣有些惭愧道。
朱元璋借此机会教育朱棣道:“若不了解科举的过去,如何谈及未来的改革?棣儿,你要切记!”“孩儿记住了。”
朱棣郑重道。
“咳咳。”朱元璋轻轻咳嗽了一声,然后颔首道:“增加科举的科目,便于朝廷网罗各类人才,此乃于国有利的谋划,这一点可以为之。你接着往下说。”
朱棣道:“倘若增加了科举的科目,那么自然要有讲授新科目的先生,而精通九个常科的先生显然不可能有太多,故而便需要专授一科的先生。”
“而要确保此类专科先生的才学,那么便需朝廷对其资格进行审核。因此,朝廷应当在礼部下设立一个新衙门——教谕局,专司科举考试、科举考生的培养、教书先生的资格审查等事务。”
“此外,在天下各省、府、县设立教谕分局,统一管理天下的书院、学塾,禁止某些人以教授、师傅之名传授歪理邪说,蛊惑人心。”
“统一对天下间的各类教授、师傅进行管理,按照其技艺熟练程度,划分为讲席、高级讲席、教师、高级教师、博士等五个等级,不同等级,俸禄与津贴不同。”
“这便是科举改革的第二个方面。”
朱元璋缓缓点头道:“不错,教授旁人武艺、文艺、茶艺、琴艺等技艺,并以此谋生者,皆可称一句‘老师、教授’。但其中招摇撞骗者亦不在少数,朝廷是需要对这些人进行管理。咱认为,当设立教谕局。”
“第三,成立四级官学划定科举考生的来源。”
朱棣接着说道:“所谓四级官学,即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太学堂。”
“小学堂者,又名义务学塾,乃是朝廷乡学即原社学,天下任一乡、镇,皆设至少一座义务学塾,乃开蒙之学。”
“六周岁以上不分男女,除痴傻儿童,皆强制义务免试入学,学制四年,进学期间由老师传授三字经、九九乘法口诀、国史简略、算学初涉、俗言杂字等启蒙常识。”
“学子在义务学塾学满四年后,方可获得参加童试考取秀才的资格。”
目前,大明的府、州、县之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 童试是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也叫小考、小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朱棣停顿片刻,亲自服侍朱元璋喝了一口水,然后继续介绍科举革新的章程细节。 “改制之后,童试每年七月初举办一次,统一由各省教谕局主办,各府、县教谕局具体负责。”
“通过童试者,即为生员、秀才,一律升入当地的朝廷县学,即中学堂继续进学。”
“天下任一州、县、府之城,皆设至少一座中学堂。中学堂传授诸子经典、君子六艺以及对应常设科举科目的九科必学功课。”
“在中学堂进学期间,免收学费、书本费,但食宿费等个人生活费用自理。”
“学满三年,且进学期间不曾犯下重大过错的学子,才有机会获得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资格,同时也会得到由府教谕局统一印制颁发的秀才名籍,正式获得秀才功名。”
“改制后生员等级不变,仍分三等,即廪生、增生、附生。”
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 “改制后,考取生员,即秀才,依然是功名的起点。”
“各府治、县治所在地中学堂学满三年的生员一旦被朝廷选拔出来成为贡生,便可跳过乡试,进入国子监学习。”
“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课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课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当年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成绩不达标者,继续进学。”
“中学堂允许学子复读,但年龄上限不得超过三十五岁。”
说到这里,朱棣选择了停顿,他需要给朱元璋留些时间思考。 朱元璋明白朱棣的意思,沉思道:“全国各省、府、县城之地,本就设有官学,统一划归为中学堂只不过是换个名称。”
“但各乡、镇义务学塾的建立,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原先虽有乡里社学,但数量不多。若不能落到实处,必然会有地方官员打着修建学塾的名义,贪污受贿,巧取豪夺。”
“再则,义务学塾老师的招募与管理,又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朱棣道:“爹,俺认为可让过去屡试不第,回归乡间的读书人担任此职,算是一份差事。甚至致仕的官员,回归乡里之后,若愿意兼任此教师之职,也算是一个乐趣。”
“嗯,棣儿言之有理,可见义务学塾的建立倒也不算太难。参照过去的社学,扩大设立学校的地域范围即可。”
朱元璋颔首道:“你继续说下去。”
朱棣恭声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