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百一十九章:朱棣欲内禅(一)

第二百一十九章:朱棣欲内禅(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永乐二十五年,十月底。

  散朝后。

  武英殿内。

  朱棣端坐在龙椅上,环视内殿七位内阁顾问,开口问道:“朕今日特地召见诸卿,是有一件事拿不定主意,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朕即位之初,开海禁,派人巡使四洋,使大明扬威于海外而万国来朝。”

  “朕收安南,置以交趾郡县,三百余万百姓归心。朕平西域,一扫胡腥,置以三省郡县,天山南北遂宁,两百余万百姓沐浴王化。”

  “朕平定思州、思南土司之乱,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朕屡次遣官前往南海、乌斯藏、朵甘等地区,帮助当地百姓建设道路、桥梁、水渠,促进生产,使三地百姓尽数归心。”

  朱棣语调一扬,朗声道:“朕三次亲征漠北,荡平大漠,令鞑靼、瓦剌称臣纳贡,并在大漠之上划定牧区,广置卫所,设六大都司分管。”

  “朕赖众臣工效力、众将士效命,为大明扫除了四周的外敌。”

  “朕奉太祖高皇帝遗命,改封诸藩于海外建立藩国,拱卫大明本土。朕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营建紫禁城,迁都北京。”

  朱棣脸上浮现欣慰之色道:“朕明诏天下,以永乐三年田赋为准,往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接着又摊丁入亩,使得天下百姓称呼朕为千古圣君。”

  “朕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登极,满打满算,至今已二十六载。朕秉承太祖遗志,推行科举革新之政,二十六年来,为大明培养了数十万各有所长的士子。”

  朱棣有些得意的说道:“自永乐三年至今,二十余年来,大明的人口翻了一番,大明国力之强盛,远超以往的历朝历代。以至于士林之间,赞誉如今的大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而今朕已过花甲之年,须发皆白,近期处理国事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朱棣收敛各种情绪,目光落在年近古稀的方孝孺身上,沉声道:“太子年富力强,英武仁孝之名,天下广传,深得四海臣民之心,故而朕欲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诸卿以为如何?”

  门外的院子里种有桂花树,此时正值十月,桂花的香味慢悠悠飘进了殿内。

  众顾问不知是闻到了桂花的香味,还是听了朱棣所言,皆精神一震,头脑前所未有的清醒。

  “陛下春秋鼎盛,修养一段时间,身体必然会恢复往日的雄风。”

  方孝孺起身作揖行礼,恭声说道。

  朱棣笑道:“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方先生竟然学会了敷衍朕。”

  “臣不敢敷衍陛下,臣所言,句句肺腑。”

  方孝孺再次鞠躬道:“请陛下明察。”

  朱棣眼中含笑,抬手道:“坐下说话。”

  他接着看向黄淮、杨士奇、杨荣等人,道:“朕说过多次,在这武英殿之中,朕单独召见你们的话,你们都可以坐着奏言,不必弄那些虚礼。”

  “谢陛下恩典。”

方孝孺、黄淮、杨士奇等人俯首恭声道。

  朱棣道:“好了,朕要听真话,你们都说说看,朕将皇位禅让给太子,如何?”

  “陛下传位太子之后,自然就成了太上皇帝,臣担心会引起朝野非议。”

  方孝孺身为内阁众顾问之首,自然要率先表态。

  他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让饱读诗书的众顾问与朱棣听后愣了片刻。

  唐代以前,除了被秦始皇追封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外,比较著名的太上皇有三位。

  一位是草根出身的太上皇,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之父刘太公。

  一位是被新皇尊奉的太上皇晋惠帝司马衷,新皇即原赵王司马伦,乃是晋惠帝司马衷的长辈。

  还有一位是喜玄好佛、淡泊权位的太上皇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至于唐朝历史上,则存在着两位太上皇。

  分别是被迫成为太上皇的大唐王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以及大唐王朝第九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唐代以后,至大明之前,也存在两位著名的太上皇。

  一个是国难当头,却只懂舞文弄墨最终客死异国的太上皇宋徽宗赵佶。

  另一个杀害岳飞父子,向金俯首称臣,偏安东南半壁,不思进取中原的宋高宗赵构。

  简而言之,宋朝的两位太上皇是为了逃避责任选择内禅,显得昏聩无能,唐朝的两位太上皇是被形势所迫,皇权被儿子所夺,可谓是父子争权。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十二岁继位,十八岁时将皇位禅让给其三岁的太子,二十三岁时突然暴毙。

  他的突然暴毙,显然是政治斗争失败所致。

  而晋惠帝司马衷,提起他,读书人往往会将他和白痴挂钩,官私蛤蟆、何不食肉糜皆是由他的愚蠢而产生的典故。

  无论真实的他究竟是真傻还是假傻,史书上的他终究是一个傀儡皇帝。

  “陛下自永乐十四年筹备第三次亲征漠北时,便下令将诸政事并启皇太子殿下处分,然后奏闻。然而,次年陛下北征,命皇太子监国,待永乐十六年九月陛下大胜而归班师回朝后,却没有收回这一道命令。”

  杨士奇恭声道:“永乐十七年十一月,随着大漠各部落牧区划定,六都司的先后设立,十三处要塞修建完毕,臣以大漠已定为由,向陛下进言,请陛下收回让太子殿下处理政事之令。当时陛下答应了臣,可却一直拖到今天也没有收回这道命令。”

  他说到这里,豁然起身,深深向朱棣鞠躬行礼道:“陛下,臣纵观史书,从未见过如陛下这般信任当朝太子者。而当今皇太子权力之大,前所未有,就连当年的——”

  杨士奇说到此处,急忙打住,当即改口道:“若陛下此时退位,不知个中缘由者,很可能会误认为是太子弄权所迫。”

  朱棣轻抚银须,似乎陷入了某种回忆。

  他顿了顿,看着杨士奇,问道:“你刚才想说,太子权力之大,就连当年的懿文太子也不及,是也不是?”

  杨士奇无言以对,算是默认。

  朱棣扭过头,看向大厅右侧的屏风,大声道:“值录郎,你出来。”

  “遵旨。”

  屏风后传出一道洪亮的声音。

  随即,一名身高近七尺,样貌出众的青年,躬身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

  “臣值录郎于谦,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于谦躬身作揖行礼道。

  朱棣道:“朕问你,刚才朕与内阁众顾问的对话,你是否一字不漏的记了下来?”

  “回陛下,臣一字不漏的记在了陛下今日的起居注上。”

  于谦躬身作答道。

  “如果朕接下来说了什么惊世骇人的言论,你也照记不误,听清楚了没有?”

  朱棣俯视着于谦,用充满威严的语调说道。

  于谦道:“臣遵旨。”

  朱棣挥了挥手,于谦躬身退回到了屏风后面。

  “诸位爱卿,朕不是弑兄逼父的唐太宗,所以朕不会删改朕起居注上的一个字。”

  朱棣目光从方孝孺七人身上扫过,郑重无比道:“朕的起居注,会告诉后世嗣君,朕决定将皇位禅让给太子,的的确确是因为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并非太子弄权所迫。”

  他缓声道:“你们不相信朕这样一个嗜权如命的帝王,竟然会选择内禅。可真相就是朕刚才所说的那样,朕在太子及文武群臣的辅佐之下,将后世几代帝王要做的事都给做了。”

  “朕自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之后,面对北疆防务,不敢有一日懈怠。朕继帝位之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日夜操劳。从洪武十三年开始算起,朕为大明江山操劳了整整四十三年。”

  朱棣重重的呼出一口浊气道:“朕累了。”

  他站起身,在李兴的搀扶下,来到方孝孺等人所在的椅子边,找了个空位坐下。

  “你们退班回家之后,可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朱棣看着方孝孺等人,面露羡慕之色道:“而朕上了年纪后,处理完政事,已不能轻易去校场策马奔腾,除了偶尔去京城外的北大营,其余大多数时间都在后宫之中。朕想见一见自个的孙子们,得去春和宫或大本堂。”

  “朕给你们说一桩趣事。”

  朱棣颇有兴致道:“朕前些天去大本堂中学部的实验室,看见太子家的老九瞻堂那孩子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摆弄蒸汽壶动力铁轨车。朕怕水壶里的蒸汽烫伤瞻堂这孩子,就想喊他,可话到嘴边,朕才意识到,朕竟然把瞻堂的名字给忘了!”

  他看着方孝孺等人,笑道:“朕竟然叫不出自家孙子的名字,你们说说,这事荒不荒唐?”

  “陛下不必因此感怀。”

  杨士奇恭声道:“据臣所知,去年一年,春和宫就又给陛下添了三名皇孙。如今仅太子一脉,陛下就有十九名皇孙。孙子多了,记不住名字,也是人之常情啊!”

  “好了,暂且先不谈这事。”

  朱棣重新将话题引到“内禅”上面来,接着道:“朕只有三个儿子,老大汉王与老三赵王早在永乐十五年,便先后去孔雀半岛就藩建国去了。这十年以来,他们各自忙着治理本国事务,就算将来有心与太子争位,却也没有那个实力。”

  “太祖皇帝当年以汉王有脚疾为由,未立他为燕世子。可太子毕竟不是嫡长子,朕提前把皇位传给太子,也是为了防止日后有变。”

  黄淮却道:“陛下多虑了,陛下帝位的法统来自太祖遗诏,亦遵奉《皇明祖训》。即便陛下现在不禅位给太子,待将来太子殿下继位,一样是符合《皇明祖训》的规定。”

  朱棣先是略做惊讶“哦”了一声,随后看着黄淮,缓声道:“黄卿所言,却是稀奇,朕想听听你的高见。”

  PS1:今天只有一更。

  PS2:感谢书友20211204145111961,谁来著一本七界传说同人,中友1104181817,执志飞扬,德意志的粉,梓川哥哥等老铁的推荐票与月票!感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