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主还轮不到你,在你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孝敬老人那是应该的。”
吴辰东说完吴放放又来劝房建设,杨灵也在一旁帮腔。 稀里糊涂地,就把买房这事给定了。 俩人的婚事是这次聚餐的主题,经吴辰东提议,最后把日子定在了9月28日,农历八月廿八,双二十八。 吴辰东这么定也是有考量的,安平本地的习俗是农历双日子娶妻,单日子回门,也就是男方在双日子办喜事,女方在单日子办。 本来10月2日也是个好日子,但考虑到国庆长假可能很多朋友会出行,不能来参加婚礼,所以就选到了国庆节前。 “你爸这么安排纯粹就是怕朋友不在,随礼的人少。”
房冬悄悄对吴放放说。 “废话,那他随出去的礼不得往回收一收啊?”
没想到俩人的悄悄话让吴辰东听到了,哈哈大笑着告诉房冬,就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杨灵跟着补充说这些年吴辰东光随礼也不知随出多少万了,关系一般的一千元,这是最少的,关系好一点的、重要一点的朋友就是三五千,更多的就不能说了。 安平这个地方有个很不好的风气,婚丧嫁娶随礼都出手都比较重,不要说吴辰东这样的大腕,就是普通老百姓之间也是少则五百多则一千。 过去一直是婚礼和葬礼收钱,合称红白事业。 参加婚礼和葬礼的庆祝和答谢宴在安平被称为上事业。 如果某人最近一段时间参加的红白喜事比较多的话,通常会被人调侃为事业心较强。 不知从哪年开始,又多了一项必须参加的事业,那就是孩子12岁生日庆典,在安平被称为圆锁。 圆锁的由来倒确实是一个老风俗,孩子从生后到一百天的时候,由家里的长辈,通常是爷爷奶奶,给孩子用面粉蒸一个面锁(就是一个大大的环形面食,吃起来和馒头完全一样)在孩子的脖子上套一下,有保孩子健康成长的寓意。 到十二岁时,孩子从童年步入少年,再举行个仪式把锁打开。 之前这都是在自己家里办的事,有很多人根本就不走这个程序,可最近这些年,圆锁的庆典搞得丝毫不比婚礼规模小,别管小时候带没带过锁,到了十二岁都要开锁,目的嘛,以房冬的观点看,除了收礼以外,顺便从小培养孩子爱钱的习惯。 更有甚者,从孩子满月、百天、一周岁、上大学都要大办宴席,去年房冬还听说过有人又给增加了两项,十八岁成人礼要大办,孩子六周岁时要圆半锁! 爱钱爱到了无耻的地步。 不过也不全是坏处,至少带动了安平的餐饮业发展,虽然安平市的经济不怎么样,可饭店的生意却一点也不比大城市差。 大宴小宴,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不知道吴辰东这样的名人会办多少桌。 吴辰东还向房建设了解了一下房家的客人情况,到时准备请多少桌。 房家的底亲,就是亲戚满打满算也就是三桌有限,父母下岗都早,来往的同事也越来越少,最多一桌,要好的邻居大概能凑两桌左右的样子,房冬的同学一桌多不到两桌,连十桌都凑不到。 “这样吧,老哥,咱们俩家干脆一起办了吧,这样省事。”
吴辰东建议道。 还没等房建设说话,吕青华就表态了,就这么办! 这种事在这些年倒也不稀奇,请一个礼仪公司一整套下来好几万,很多人家就男女方合在一起办了,省一套礼仪钱,设两个收礼台,各收各的礼,包桌费也按每家的客人桌数分摊。 房冬明白,只要一起办,礼还是各收各的,可这饭费一定是吴辰东给出了。 唉,连房子都被人家强行给买了,还在乎这十桌八桌的饭钱。 再说,这是两家老人的事,房冬就算反对也没资格发言。 “定婚这个环节,我看咱们还是免了吧?”
吴辰东征求房建设的意见。 那肯定得同意,通常定婚是女方要求的,男方得给女方准备不少东西呢,没听说过有男方坚持要定婚的。 “要不,咱们今天就算定婚啦,那些老迷信的东西咱就不讲了,定婚嘛,把婚期定了不就是定婚?”
吴辰东又补充说。 房建设笑了笑,在房冬看来,父亲这笑有点像傻笑。 母亲自然是神采飞扬、兴奋不已。 临时冠名的定婚宴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吃完饭吴放放负责开车把房家二老送回家,还说顺便要商量一下房子的事。 临上楼吴放放还嘱咐了房冬一句:“你要是敢乱说,别怪我和你翻脸!”
吴放放认为房子越大越好,准备给二老买一套一百二十平以上的房,这一点上母亲倒不是啥便宜都占,坚持不要那么大的。 房子大了每天打扫收拾也是个事,对于老俩口来说反倒成了负担,吕青华对将来的房子只有一个要求,有两间卧房就可以,他们老俩口睡一间,将来房冬和吴放放回来有一间住就可以了。 “那孩子呢?我们将来有了孩子不是还得一间吗?”
吴放放又拿出了她的理由。 房冬扒拉她一下:“你脸小点好不好,还没结婚呢就把孩子挂嘴上了,孩子长大到需要一间房的时候那还得好多年呢,小时候和大人睡就行啦!”
吴放放也回敬似地扒拉了房冬一下:“是你脸太小好不好,你那么要脸别娶媳妇啊?”
“就是!”
母亲支持吴放放。 吴放放接着又说:“一个孩子可以跟大人睡,那要是两个、三个呢?一个床能睡得下?”
“你母猪啊,想生多少?”
房冬不由地又说了一句。 “你会不会说人话?”
这次是房建设出手了,狠狠地踹了儿子一脚,真用力了,有点疼。 “最少也得两个吧?”
吴放放还接着脸大:“第一个姓吴了,那总得有个姓房的吧?”
母亲倒是无所谓,说新社会不讲究那些,只要是自己的孩子,姓啥都亲,再说老房家的日子都过成这样了,还有啥可传承的? 眼见着父亲狠狠地瞪了母亲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