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糜汉 > 第三百五十七章 弃市震慑 马谡阻奏

第三百五十七章 弃市震慑 马谡阻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初建的梁州州朝行政效率是十分快的,再加上有着数十逆将的统一指证,邓贤的罪证可谓是证据确凿。  就在邓贤被抓捕的第二日,糜旸敲响议事钟鼓召集一众州臣齐聚州牧府中。  在州牧府中的大殿之中,糜旸让主簿邓艾当众宣示邓贤及那数十逆将的罪行。  在完成这一步之后,糜旸便在众臣面前果断的做出了对这数十逆臣的处置——弃市。  当众臣听到这数十逆臣受到的惩罚是弃市之后,脸上无一不流露震惊之色。  弃市的刑罚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在春秋时期渐渐流传开,并且一直传承到现在。  《礼记》记载:“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  弃市的意思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  虽然《礼记》中有这种刑罚的记载,但是真正将弃市这一刑罚发扬光大的,正是当年璀璨一时的秦朝。  弃市一刑之所以会受到秦始皇的钟爱,乃是因为这个刑罚在公众面前行刑的特殊性,可以极大的震慑大众中心怀鬼胎的人。  同样受到这种刑罚的家族,在名望上也会受到巨大的打击,从而加强这种刑罚所带来的威慑性。  汉承秦制,尽管西汉历代君主废除了许多秦朝时的酷刑。  但是弃市这一种对维护统治有很大效用的刑罚,就算是以仁义著称的汉太宗也没有废除。  两汉四百年以来,受到弃市刑罚的罪犯不在少数,他们中的大部分无一不是罪大恶极之辈。  同样的,每当执法者施展弃市之刑后,都会起到很大的震慑效果。  不然大殿中的一众州臣在听到那数十逆臣被处以弃市之刑时,脸上也不会浮现震惊之色。  在当世三大势力中,尽管刘备以提拔寒门人才著称于世,但是刘备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在没有一种制度的辅助下,他能提拔的寒门人才也是有限的。  至少从目前大汉的整体国情来看,许多担任中层、基层官职的人都是士族、豪族出身。  这一点在益州中尤为严重。  不然的话益州系在没有占据一个核心职位的情况下,又怎么能与元从系与荆州系分庭抗礼呢?  那数十逆臣中就大多都是益州士族、豪族出身。  现在他们被糜旸处以弃市之刑,他们死有余辜倒也罢了,但正如上文所说,这种刑罚会对他们背后的家族造成一定的冲击。  这样的后果,更让大殿中的诸位州臣感到害怕。  他们也大多是本地士族出身。  弃市一刑带来的后果,身为诸葛亮与法正徒弟的糜旸不可能会不知道。  可是他还是要执意用这种刑罚,这除去体现他对作乱、贪腐行为的深恶痛绝之外。  他还为的还用血淋淋的事实,警告梁州境内的所有士族、豪族。  给我安分一点。  否则的话,难保他下次不会直接动用当世最为令人胆寒的族诛。  毕竟糜旸是否能动用族诛之权,差的只是一道给刘备的请示上书而已。  糜旸今日会特地召集一众州臣,打的便是杀鸡儆猴的打算。  在明白糜旸的用意之后,在场的州臣中许多人都不禁面面相觑起来。  他们想到就在不久前糜旸才因为他们的顺从,对他们施加恩宠,不吝财物。  本来那时他们以为糜旸是个宽仁之君。  但从糜旸今日的行为可以看出,在遇到不服从他的人之时,糜旸并不缺乏果决的铁腕冷血手段。  若说前几日糜旸的行为称作是冬日之阳的话,那么他今日的行为便是夏日之阳。  堂堂正正,用炽热的阳光烧尽一切魑魅魍魉。  糜旸这番恩威并施的手段,让在场的一众州臣对糜旸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亦让他们的心中树立起,有着亲身经历为基础的敬畏之情。  这样的敬畏,无疑比之前因为传闻所产生的敬畏之情更为深重。  糜旸看着在场的州臣在得知那数十逆臣受到的刑罚,及明白他的深层用意后脸上流露出的敬畏之情,他满意的点点头。  其实在之前法邈就曾建议过,让糜旸对那数十逆臣实施族诛之刑。  毕竟那数十逆臣犯下的罪行,本质上就是在发动一场叛乱。  惩罚这样的罪行,用族诛之刑最为合适。  相比于用弃市之刑,糜旸差的只是一道正式的请示上书而已。  而在有着明确罪证的情况下,只要糜旸写出正式上书请示刘备,刘备不会拒绝糜旸的请求的。  只是糜旸并非是嗜杀的人。  可能对于当世人来说,族诛一刑用来惩罚叛乱之人就是政治正确。  可是糜旸来自于后世。  反正依目前的情势来看,弃市一刑起到的震慑力足够强大,那么族诛这种刑罚能不用就不用。  在以严厉的刑罚震慑住梁州上下的人心之后,糜旸下令将在大殿中的那数十逆臣押往闹市即刻行刑。  而那数十逆臣在听到自己被糜旸处以死刑之时,本来就有不少人吓得瘫倒在地。  现在在糜旸的命令下,他们的身后又突然出现许多如狼似虎的甲士将他们押往闹市,这更让他们心中的恐惧之情顷刻间升到最大。  有的逆臣被吓得尿了裤子,有的逆臣如蠕虫一般伏低不断叩头请饶,有的逆臣则如受惊的案上黑鱼一般,在不停的挣扎着身子。  生死之前,很少有人能保持常态,特别是对这些利欲熏心的人来说。  而那种种不一样的死亡前的丑态,就如一道道利箭一般射入在场的州臣心中。  那数十逆臣临死前迸发的丑态越不堪,他们心中受到的震慑就越深。  自先汉百年以来,汉中郡中还从未出现过同时执行如此多人的弃市之刑。  可是再大的闹剧也有曲散的时候,在一众如狼似虎的甲士的拖拽下,那数十逆臣不久后就尽皆被押往闹市。  待得那数十逆臣被押走之后,整座大殿中显得极为安静,似乎落针可闻。  这种气氛让本就幽深的大殿,无形间弥漫上一种令人心惧的气氛。  就在诸位州臣在大殿中如坐针毡的时候,从糜旸的位置上淡淡飘来一句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陛下时常教导孤的一句话。  故而孤决意设立司闻曹,直属于孤,为孤执掌督查梁州一应事宜,不知诸卿有何看法?”

有何看法?  糜旸问这句话的语气颇为淡然,但当这四个字落在殿中的诸臣耳中时,却让他们继续面面相觑起来。  诸臣相觑之间,无有一人敢主动出头做直臣。  依汉代礼制,县侯、牧伯者皆可自称孤,以示尊荣。  以糜旸目前的身份,他其实早可以在臣下面前称孤,只是他以往很少这么自称过。  但现在他却罕见的在众人面前自称孤,那是在提醒在座的诸人,自己现在是他们的主君。  主君有意设立一个官职,而且还扯出刘备这条真龙,糜旸为的就不是询问在座人的看法。  他是在通知。  糜旸的一众心腹有政治嗅觉的人不多,但在座的州臣大多出自士族、豪族,这点政治敏感性他们还是有的。  在意识到糜旸的真正用意后,尽管他们都知道司闻曹这个官职颇为敏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他们的利益。  但在方才糜旸的震慑之下,现在还有谁敢反对糜旸的用意?  特别是今日的议事,唯一可能掣肘糜旸的吴懿称病并未到场。  要知道,闹市距离州牧府可并不远。  要知道,士族之间互相联姻十分正常。  一旦糜旸掀桌子,放出族诛这个大杀器,在场的州臣至少有一般都会被牵连进去。  所以在糜旸话音刚落下的时候,州臣中马上就有识时务者拱手对糜旸拜道:“牧伯英明。”

这声声音在宁静的大殿中,显得十分清楚。  而在这声声音响起之后,马上就有许多人附和起这句话。  不久之后,整个大殿中的州臣都表示糜旸的这个决策十分英明。  看到所有人都没有异议,糜旸的脸上再次浮现笑意。  这想来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上下同心”吧。  这是梁州国力即将大盛的征兆呢。  ...  在数十逆臣在闹市中被处决,引得南郑民众争相观看,引以为戒的数日之后。  南郑城中有数骑携带着梁州牧上书的信使从南门驶出,快速地朝着成都而去。  过去几日之中是糜旸以雷霆手段震慑人心的时候,也是梁州别驾法邈苦思冥想如何交作业的时候。  有才的法邈在苦思几日之后,终于写好一封上书交给糜旸观看。  糜旸在看过没问题之后又将这封上书转呈给邓艾审查,邓艾审查过并无疏漏之后,这封上书才正式交到吕乂的手中由他派人发往成都。  尽管糜旸改造的三从事制度只是初行,但在糜旸的主持下,梁州的政事处理流程已经越来越像后世的“三省制度”。  时值春夏时分,正是益州内河流的汛期时节。  在便利的水运条件之下,那数位信使很快就来到成都城中。  汉代时负责往来递送文书虽然都是奏曹史中的小吏,但由于递送文书的重要性,所以这样的小吏一定都是长官的心腹。  并且能负责这种任务的小吏,都是颇为精明强干之人。  就像当年的太史慈。  精明强干保证了信使,不会犯下一些疏忽,让糜旸的利益受到损害。  当梁州的奏曹史小吏进入成都中后,他们虽然如往常一般将手中的文书递送进尚书台的官署之中。  但是他们在将手中的文书交给尚书台中的文吏时,曾特地提醒这封上书要交到丞相的手中。  梁州的奏曹史小吏有这个举动,并不是画蛇添足,乃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本来按东汉官制,尚书台才是为中央朝廷接收来自地方文书的地方。  同样的,各地上书要交到尚书令刘巴手中。  但刘备在称帝后,一方面他为展示正统性并未对尚书台的职权进行削减,可另一方面他又复立了丞相一职。  刘备的这个举动,是充满了矛盾的。  因为当年尚书台能逐渐成为中央的政权中枢,本就是通过一步步蚕食掉丞相的权力做到的。  甚至尚书台的设立,当年便是为了抑制,削减相权。  现在大汉中枢朝廷既有尚书令,又有丞相,那么文书该送到谁的手中?  之前巴郡太守廖立就因为搞不清这个问题,他的文吏将文书送到尚书令刘巴的手中。  于是不久之后他就被征召回朝担任长水校尉这个虚职......  自那之后,来自于地方的文书一旦送到成都,各地的奏曹史小吏都会特地叮嘱尚书台的小吏不要搞错了。  当这个政治惨案发生之后,大汉中的地方长官,貌似全都明白了刘备的用意。  刘备之所以让尚书令与丞相并列于朝,根本就不是为了互相制衡。  他等的便是像廖立这样的人犯这种错误。  然后他就可以借着惩罚那人的释放出的政治信号,以下及上,不动声色之间自发的将尚书令刘巴的权力全都转到丞相诸葛亮手中。  这样既可以避免有人非议他擅改祖制,又可以在事实上将所有的行政权力交到诸葛亮手中。  可谓是两全其美。  但朝野之中有些大臣知道,刘备想给诸葛亮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刘备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在为给诸葛亮一项令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权力做铺垫。  当梁州的小吏将手中文书交给尚书台中的小吏后,因为知道这封文书来自于梁州。  所以尚书台中的小吏并不敢懈怠,他立马双手捧着手中的文书快速前往诸葛亮的所在。  尚书台作为中央朝廷的权力中枢,占地当然是很广的。  而当丞相诸葛亮以录尚书事的名义进入尚书台后,很快他所在的地方便成为了尚书台中的中心。  当小吏手捧梁州文书越过重重回廊,来到一处厅堂外时,他一眼就看到了值守在外的马谡。  作为深受诸葛亮器重的荆州系中的后起之秀,马谡在不久前在诸葛亮的举荐下成为尚书台中的一位尚书。  马谡也知道他能有今日,全靠诸葛亮的提拔。  因此他在成为尚书之后,便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旁,协助他处理政务。  小吏在看到马谡之后,马上来到马谡的身前,可还未等小吏开口,马谡看到小吏手中捧着的文书,他的眉头便一皱。  “你先站在一旁吧。”

说完后马谡用手指了指一旁。  这时那位小吏才发现在一旁,早已经有着数十位手中捧着来自不同地方文书的小吏在排队等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