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到底是什么样的三长制,引起高台上众官员的群情激涌及义愤填膺呢?
能被邓艾专门拿一份文书表述,说明关于三长制的介绍并不简单。 而就在那详细的介绍之下,高台上尽皆饱读诗书的官员,很快就明白了三长制是什么。 从本质上来讲,邓艾所提出的三长制乃是一种对汉代地方基层行政组织的改造。 原本大汉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是以乡里为核心的。 对于这一点《汉书》中就有详细记载: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从这个记载可知,在汉代县下面一级的地方行政组织便是乡。 由于古代的经济并不如后世发展,所以这样较为简单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是符合当世的国情的。 否则大汉也不会那么强大。 只是任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产生很大的弊端。 这个制度最大的弊端在于“三老”二字。 汉高帝刘邦当年曾下过一道政令: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
在刘邦的这道诏令之下,地方豪强的前身“三老”,开始在大汉的地方政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汉代对选拔“三老”的要求除去年纪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能率众者”。 在中国这个宗族社会来说,想做到这点,单单靠个人的德行是不够的,他们必须要为乡族势力所认可。 而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满足这样要求的“三老”大部分的人都是六国遗留下的贵族。 这一点从汉代的各种记载也可佐证,“三老”不仅在当地很有影响力,还经常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甚至能直接上书给天子。 有这样见识、能力的“三老”,绝不可能是普通的老百姓。 在古代,知识是最昂贵的一种资源。 当然刘邦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 但是他就是看出这一点,才会毅然决然地继续推崇“三老”制度。 因为那时候刚刚建立的大汉是残破的,是动乱的,他需要给这些地方上的“三老”相当大的政治特权,来换取他们对大汉的认同感。 从后面发生的种种事件来看,刘邦的目的很完美的达到了。 只是无论在任何朝代,任何时期,地方行政都是稳定国家的关键。 “三老”制度随着时间的发展,他的权力也在无限的膨胀。 由于“三老”在汉代特殊的政治地位,“三老”一可左右乡党舆论,对“乡举里选”的察举,征辟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三老又是制定地方法律法规的重要组织,同时也是宣传国家政策法规的教化组织。 甚至到了后来,就连大汉地方政府的政策法令的颁布和施行,都要请示三老。 最关键的在于,“三老”并不是政府直接任命的,很多时候乃是由地方自发选举出来的。 这一点直接导致“三老”慢慢往地方豪强的属性演变。 因为人皆是有私心的。 既然政府不干预“三老”的选举,再加上“三老”一职在地方上拥有的令人垂涎欲滴的莫大影响力。 那些“三老”怎么会不想将这个位置,传给自己的后人呢? 一代两代之后,后世人所熟知的地方豪强便不出意外的出现了。 正因为地方豪强的前身大多都是“三老”,他们才会在自己家乡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由于这种在当地的强大影响力,所以很多大汉朝廷直接委任的县令,乃至于太守,都不敢与地方豪族硬抗。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乃至于性命,慢慢变得与当地豪族同流合污。 这便是汉代时期的“皇权不下乡”。 在皇权不下乡的情况下,大量的土地兼并及荫庇人口的行为开始变得猖獗了起来。 数之不尽的良田被侵吞,数之不尽的良民为了生计被迫成为地方豪族的家奴。 而人口与田亩,便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根本。 当这两个根本失去之后,只会导致大汉的国力越来越弱,而地方豪强的势力却越来越强。 再加上他们在官场上的政治影响力,他们才有胆量对抗中央政府,扯旗造反。 这一点糜旸知道,在场的大多数官员都知道。 可是以往没有人敢捅破这层窗户纸,现在邓艾却要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三长制虽然听起来与三老制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他的条条内容都是在针对三老制的隐性特权而设置。 何为三长? 即在邓艾的设想之中,以后梁州的五家为邻,设一邻长; 五邻为里,设一里长; 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这便是为三长。 而三长的权责范围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正因为邓艾想设立的三长有着这种职责,高台上的一众官员中的大多数人才纷纷炸锅。 能在汉代成为官吏的,很多都是地方世家豪族出身。 他们祖祖辈辈干的事,他们当然知道。 毕竟他们现在能当上官吏,靠的就是祖祖辈辈干的那些事。 三长制一旦实行下去对梁州有利吗? 那肯定是有的,任何人用脑袋想一下就知道。 一旦三长制成功在梁州实施,那么肯定会有大量的田亩、人口被清查出来。 到那时候梁州的国力肯定会大大增强。 只是一旦三长制成功实行,那就代表他们所在的家族,就没办法再像往常一般荫庇人口,兼并良田。 这对家族势力是一种重大的打击,也是对他们的现有利益一种巨大的侵害。 原本坐着的诸位官员还以为邓艾是想借助今日这个举国欢庆的时机,来随意献上一个策略讨糜旸的欢心。 结果没想到,邓艾哪里是为了讨糜旸欢心,这明明是想夺取他们的利益! 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利益被人侵害时,没有人能保持镇定。 于是就在邓艾刚刚表述完三长制的内容后,高台上的官员中立马就有一人起身呵斥邓艾。 这人名萧普,乃是沔阳萧氏的当代族长。 沔阳是汉中郡中除去南郑外最为富庶的县,而沔阳萧氏传闻更是当年汉相萧何的一支后人。 虽然这仅仅是传闻,但这不影响萧普的先辈利用这传闻为自己谋利。 沔阳萧氏扎根在汉中已有上百年,在这上百年的时间中,沔阳萧氏已经发展成汉中郡中的一个豪强大族。 当初糜旸因为沔阳萧氏的影响力,他为稳定汉中的人心,便征辟萧普为他的功曹。 功曹虽不是从事,但是萧普的实权却一点都不小,他的地位也与三从事并未差距多少。 所以这时候萧普才敢自仗身份,出来呵斥身为三从事之一,出身又不高的邓艾。 萧普会出来呵斥邓艾,除去感觉三长制会对自身的利益受到巨大侵害外,还因为他心中有着一种恐惧。 汉代实行的是名田制。 名田制虽与秦代的军功爵制叫法上不一样,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有着什么样的爵位,就拥有相对应量的田亩、仆人。 若有人实不符名,那无疑是犯了汉律。 萧普深知在过去的百年间,他的家族荫庇的人口何止数千,兼并的田亩何止千倾? 可是他现在却没有任何爵位在身。 在这种的强烈的实不符名的差距下,一旦被那些三长查出这件事,他整个家族都可能因此遭难。 三长制既对他家族的利益有着巨大侵害,又对他家族的存亡有着威胁,他不可能不出来阻止三长制的实施。 只见萧普起身之后对着邓艾大喝道:“汉家自有三老制,身为人臣岂可擅改? 你身为梁州主簿,不为牧伯献上良策稳定民生也就罢了。 现在竟然还想蛊惑牧伯背上不忠之名,你其心可诛!”
萧普一出口便是一顶大帽子扣向邓艾。 在对着邓艾怒斥的时候,他怒目圆睁,表面上像极了一位忠心护主的大臣。 可是面对萧普“忠心护主”的表现,糜旸脸上却流露有趣的神色。 他觉得萧普驳斥邓艾的理由很搞笑。 只不过这也不能怪萧普,实在是三长制这种制度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利国利民的好制度。 他就算想阻止三长制的实行,也不可能去睁着眼说瞎话。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想出这种理由来驳斥邓艾。 内容无懈可击,那我就从名义上让你无法实行下去。 选择这个理由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 萧普知道邓艾是糜旸的心腹,他甚至也猜出今日邓艾有此建言,或许是糜旸的背后授意。 只是糜旸并没有选择亲自下场,那就说明他心中对三长制的实行还有着一些顾虑。 那么他现在的任务,便是要找出一个让糜旸无法忽视的顾虑,让他没办法实行三长制。 萧普自认为他所找的这个理由,足以让糜旸心中的顾虑无限扩大。 毕竟以三老为主导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大汉四百年以来都实行的制度。 四百年间,汉家天子都不敢对这点进行改动。 何况糜旸? 糜旸是他们的主,但同样的,他也是刘备的臣。 当萧普驳斥完邓艾之后,还未等邓艾申辩,只见找到主心骨的高台上大多数官员立马就随萧普起身,纷纷对着邓艾怒斥起来。 一开始他们或许还顺着萧普的理由驳斥邓艾。 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吏加入,高台上人声鼎沸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邓艾的人身攻击。 邓艾的出身在当世,是永远绕不过去的让人攻击的点,更何况他还有着无法改变的身体残疾。 就在那些不堪的言论愈演愈烈,那些攻击邓艾的人想着用此言论打击邓艾内心的时候。 听着那从四面八方传来的驳斥与羞辱声,邓艾却没有如常人所想像的那般退缩。 “出身寒微,人常常无法自己决定。但人却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美好的未来。 士载,我想明日你一同与我名留青史。”
这是昨夜糜旸在将文书交到他手中时,对他说的话。 想起这句话的邓艾紧紧握住了手中的文书。 三长制这一利国利民的若能在他的建言下实行,那来日青书史笔之上,他邓艾必能载誉百世! 这不就是他一直想要的吗? 邓艾深吸一口气。 他看向周围对他不停攻击的“诸位梁州忠臣”,他没有选择退缩,他在众人的围攻之下反而大步朝着萧普踏进一步。 邓艾这极具进攻性的一步,不仅让萧普吓了一跳,就连其他正在围攻邓艾的大臣在看到邓艾不退反进后,他们的斥责的言语也纷纷一顿。 趁此时机邓艾反而对着萧普厉喝道: “三长制有何处改动三老制,萧功曹可否明言。”
邓艾虽有结巴,但只要他不是长篇大论,那他的结巴就不是很明显。 而且邓艾是亲自上阵杀过敌的,所以他身上自带着一股煞气。 当带着煞气的一声厉喝在高台上不断回荡时,反而是那些官员的身形微微退后一步。 众多官员有此表现,还有着一点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邓艾说的话他们无法反驳。 从实际上来说,三长制一旦实行,肯定会让以后地方豪强荫庇人口,兼并田亩变得极其困难。 但是难道刘邦当年就曾赋予三老这种权力了吗? 并没有。 诸侯王擅自如此做,都会被汉律处罚,何况三老。 这项权力是不能见光的,一旦见光,糜旸就更有理由对他们下手。 既然汉家天子从未赋予三老这种权力,那么以后将这项权力移交给三长,又有哪里改动三老制了呢? 邓艾的反问,让高台上百官员尽皆哑口无言。 自爆? 在场的人都没有这个勇气。 就在邓艾短暂镇住萧普等数十位大臣之后,法邈等糜旸的嫡系见时机成熟。 他们纷纷从座位上起身站到,这个为三长制在当世发出第一声的人的身后。 “主簿所献之三长制,于国于民有利,臣等请牧伯施行之。”
既然今日是来掘根的,那就必须趁热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