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八零甜妻萌宝宝 > 第465章 生意好得出乎想象

第465章 生意好得出乎想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镇民说的大码头,也的确在规划中了。  第一波游客,在沉船新闻播出第二天就来了,回去后一宣传,紧接着第二波、第三波……  可以说,在徐随珠一行人出发去广城的这些天,天天有新增游客来到这个亮相于新闻的美丽新渔村。游玩时、返程时,少不了在“工艺品一条街”买买买。  峡湾景区,彻底打开大门,迎送南来北往的游客。  “随随!你们回来啦!”

林建兵开着小货车,从村道那头驶过来,看到徐随珠一行人,兴奋地从车窗里探出头,“咱家民宿开张了!一天就把所有房间订出去了,妈还在家门口支了个摊子卖烤串、鲜榨果汁,生意好得不得了!哎呀不说了,我先去送货,你们都去新家,晚上一起吃饭!阿骁,等我回来,咱哥俩喝一盅。”

陆驰骁笑着点点头。  和大舅哥拼酒,醉的从来不会是他。因为孩子妈盯着呢,哪敢多喝。  “爸!”

“爸爸!”

翠翠、壮壮蹦着跳着和他们老子打招呼。  “哟!出去几天,胖了一圈!”

林建兵调侃俩孩子,又对雀跃地喊着“舅”的庄毅和小包子说,“快去看看你俩的新房间,需要添置什么家具回头和舅说。”

“爸,壮壮呢?壮壮的房间咧?”

壮壮着急地喊,担心他爹把他给忘了。  “哈哈!”

林建兵爽朗地笑起来,“还能少了你和你姐的?都去看看,满不满意回头告诉我!”

“哎!”

四个孩子(懵懂的小包子纯属跟着哥姐起哄),高兴地撒腿往林家新屋的方向跑。  徐随珠挥手送别表哥,跟着孩子们,来到姑姑家新盖的大楼房。  徐秀媛这几天是真正体验到了侄女说的“数钱数到手抽筋”,但抽得开心、抽得情愿。  新房子刚盖好,家具还没打齐全,就听说游客跟大部队似地开到了。此时不挣钱还等啥时候挣呀?  徐秀媛马上差儿子去批了营业执照下来,又刨了块桃木匾额,刻上“林家客栈”四个字,用金色油漆描好晾干后,挂上新房二楼的阳台。  然后去县里买了几张钢丝床,摆到缺床的空房间,凑合对付一下。等木匠把床打好了再换。  游客们一看,景区里居然就有投宿的地方!这么好?  当即上门打听住宿费,见一个房间一晚只需五块钱,比县城招待所便宜,二话不说办了入住。  虽说家具简单了些,来的晚的游客,只能睡钢丝床,连张床头柜都没有,背包、茶壶只能放在方凳上。但胜在位置好啊,晚上枕着涛声入睡、站在阳台上就能看日出日落,别个地方的旅馆行吗?  而且林家的新楼房,房间里的摆设是简陋了些,但因为是新盖的,白墙、黑瓦、青砖,在一众老旧的矮房子间,显得干净、整洁又洋气。  加上院墙和村里其他住户一样,统一攀绕着蔷薇花、牵牛花、紫藤花:茂盛的绿藤、间或夹着红的紫的黄的花;实木打造的双开大院门,古朴中透着雅致,实属拍照留念的好背景。  于是,哪怕不宿夜的本地游客,经过这里时,也会停下来欣赏一番。带了相机的肯定会以“林家客栈”为背景,来上几张“到此一游”的纪念照。  前来采访海洋所的记者,期间也住在“林家客栈”,将阳台上拍到的日落美景发表在晚报的人文版,又吸引了一大批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  “林家客栈”瞬间走红,一楼、二楼的客房,短短几天就全部订了出去。满客了还有陆续不断的游客来问。  可三楼是留给自家人住的,饶是游客再央求,徐秀媛也坚决不松这个口。  村里别家也有意向开民宿,有钱大家一起赚,她就委婉地介绍给了村长以及其他家有空房的村民。  于是,几乎一夜间,村里冒出了多家诸如“徐家客栈”、“同福客栈”、“向荣旅馆”等以村民姓氏或名字为招牌的民宿。  徐随珠一路走来,看到琳琅满目的民宿招牌、进进出出的游客,不禁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慨。  “婆!偶肥来了!”

最先冲到院门口的竟是小包子。  就在大家翘首四望的当口,心无旁骛的小包子,像一支冲锋枪,哒哒哒冲在了前头。  “呀!兜兜回来了呀!你爸爸妈妈咧?”

徐秀媛听到动静,出来一看是侄孙,忙搁下手里的汤勺,迎上前抱起小包子。  “后面。”

小包子一手搂着他姑婆的脖子,一手指指院门外,脆生生地回答。  徐秀媛正要抱着小包子迎出去,就看到大部队开进来了。  “奶!”

“姑婆!”

孩子们争相喊道。  “哎!”

徐秀媛高兴地笑不拢嘴,挨个摸摸孩子们的头,随后对侄女几个说,“回来就好!我早上还在念叨你们,出去这么多天了,算算时日也该回来了!快进来!外头热!屋里凉快!”

南北通风的饭厅里,不开风扇都觉得凉快。  徐秀媛打开冰箱,捧出一罐酸梅汤:“来来来!喝碗酸梅汤散散热气!很多游客都爱喝这个,吃了晚饭还来问我买呢。”

说着,给他们一人盛了一碗。  夏明丽道了谢,笑着道:“婶子,回来路上听林大哥说,你还搞了个小吃部?忙不忙?要不我来给你打下手!反正暑假,我闲着也是闲着!你不用给我开工资,每天送我两晚酸梅汤就够了!”

徐秀媛闻言笑道:“我这哪算是小吃部啊,就在家里支了个炉子,炖上一锅杂七杂八的小吃,就随随说的关东煮,喏,就朝西的灶房窗口,经过的游客,看到招牌、闻着觉得香会过来买上几串……太阳落山时,再烤上些海蛎子,游客们喜欢吃这个,男客配啤酒,女客、孩子配鲜榨果汁,卖得还不错!”

何止不错啊,简直好得出乎她想象。  尽管侄女之前一再跟她说:等渔村景区开发了,家门口随便支个摊子就能赚钱,她以为顶多是五毛、一块,没想到开张第一天,轻轻松松就入手二十多。这是怎样的概念?相当于她起早摸黑在渔场干半个月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