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快穿:千古风流人物 > 第三百二十七章成为吴贤妃后,景泰帝开发了新人设(三)

第三百二十七章成为吴贤妃后,景泰帝开发了新人设(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三)

  “等等。”

荪歌蓦地开口。

  朱祁钰:……

  朱祁钰停下脚步,转身看向荪歌。

  荪歌起身,立于廊下“吾儿若心不静无法入睡,不如读读宋史,两宋交替之时。”

  南宋,自丢失都城汴梁,偏安一隅起,就再未收复过故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虽说她知晓,于谦会站出来反对南迁,坚守京师,但她还是由衷的希望这条路走的更顺些。

  大明天子,不该丢掉气节。

  她已经亲眼目睹过靖康之耻的惨烈。

  见证了无数臣子呕心沥血却功败垂成的颓然。

  如今只希望重塑华夏衣冠,拯救中华文明于危难之际的大明,坦途一片。

  若是需要有人身先士卒冲上去恢弘士气,稳定民心,她上!

  只要那些文官不会追着她骂。

  “别怕。”

  “母妃一直以你为傲。”

  朱祁钰呢喃“宋史?”

  片刻后,眸光深邃而又明亮,就好似天边挂着的明月。

  刚过中秋没几日,月亮还亮的很。

  “孩儿多谢母妃提点。”

  这样的母妃,让他很有压力,生怕自己蠢笨跟不上母妃的节奏。

  ……

  郕王朱祁钰监国了。

  但,暂时的有名无实。

  孙太后,垂帘听政,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要换回朱祁镇。

  命人用八匹马满载宝物财货拜谒也先。

  只可惜,也先并未给予孙太后任何答复。

  大明的皇帝,岂是区区几车宝物就能换回的。

  绿色琉璃顶文华殿内正商议应对土木堡之变的计策。

  朱祁钰正襟危坐,手指蜷缩。

  已是入秋的季节,他的手心却布满密密麻麻的汗液。

  身侧不远处,坐着雍容华贵却难掩焦急之色的孙太后。

  他的嫡母。

  有一瞬间,朱祁钰只觉得他的母妃,无论是气度还是才智,都不逊色于孙太后。

  当然,他说的不是珠钗满头金光闪闪时的母妃。

  “殿下,太后。”

  翰林侍讲徐埕(徐有贞)道“臣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

  “陛下受王振蛊惑,土木堡一役,京师三大营二十万精锐覆没,粮草辎重尽失,京师守备空虚,战将缺失,人心惶惶。”

  “而瓦剌气势正盛,野心勃勃,唯有南迁能保大明江山社稷,徐徐图之,再报土木堡之仇。”

  似徐有贞这般赞同迁都也缓解瓦剌给予的危机和压力,活得喘息之机的臣子,并非少数。

  土木堡一战,过五十二将战死。

  皇帝还在瓦剌人手中捏着,先不说能不能打得过,能不能打还是个问题,投鼠忌器。

  古有曹操挟天子令诸侯。

  如今,瓦剌还不知要如何要挟大明呢。

  指不定要以朱祁镇做挡箭牌步步紧逼,大明步步退让。

  这是大明朝自建国后最绝望的时刻。

  没有开口,便等同于默认。

  “本王……”

  “臣不同意。”

  朱祁钰和于谦同时开口。

  此时的于谦,还仅仅只是兵部侍郎。

  距离兵部尚书,也只是一步之遥,探囊取物罢了。

  于谦的《石灰吟》,稚子都耳熟能详朗朗上口。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搏的是后世之名,千古流芳。

  于谦打量着素来老实懦弱,鲜少与京师官员打交道的郕王朱祁钰,心下暗道不好。

  难不成郕王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吗?

  监国退缩,影响士气,还会对他的计策产生莫大的阻碍。

  而朱祁钰感受到手腕上清凉温润的珠子,心下稍安。

  莫怕。

  莫怕。

  “本王昨夜再读宋史,略有心得。”

  “大明不是大宋,也不能变成第二个大宋。”

  “南迁至南直隶,京师必沦陷于瓦剌的铁骑之下,进而整个华北危矣。”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靖康耻,当为鉴。”

  “到时,大明还是大明吗?”

  于谦:有点聪明和见识,不确定,他再看看。

  说实话,对于于谦而言,朱祁钰能有这番说辞,已是在他意料之外。

  担当。

  他在郕王身上看到了担当二字。

  实属难得。

  都说大浪淘金,危难关头方显本色。

  倒也省了他苦劝。

  于谦的心头浮现淡淡的赞许。

  “臣认同郕王殿下所言。”

  “绝不可迁都。”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再言南迁者,当斩。”

  于谦的语气少了商量温和,多了杀伐果断。

  徐有贞想到自己私底下偷偷摸摸做的事情,颇有些心虚,也不敢再竭力反驳。

  再言南迁者,当斩?

  于谦,还真是敢说啊!

  “可不南迁的话,瓦剌挥军京师,这仗怎么打?”

  文华殿殿内,此起彼伏的反对声。

  土木堡大败后,头顶的乌云一层就一层,压的人喘不过气,也看不到半分希望。

  “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南迁,方为上策。”

  官员们,各执一词。

  孙太后也满是犹豫,不知该作何选择。

  如今的困局,也是让她束手无策。

  加之朱祁镇被困瓦剌,她更是心急如焚,很难平静下来做理智的选择。

  就在争执不下时,早已年迈的礼部尚书胡濙开口了“文皇把陵墓安排在这里,就是向子孙表示绝不再迁都之志。”

  “子孙焉能弃祖宗,奔其他。”

  “老臣,不同意南迁。”

  史书上,胡濙本身也是个奇迹。

  历仕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还得了善忠的。

  也是宣宗朱瞻基临终前的托孤五大臣之一。

  到如今,硕果仅存。

  朱祁镇登基后三杨陆续病逝,而英国公张辅也在不久前战死在土木堡。

  胡濙的分量可见一般。

  胡濙开口,文华殿内提议南迁者士气再一次被压制。

  孙太后揉揉鬓角,想起了钱皇后哭的通红的眼睛,疲惫的叹息一声“哀家想知道。”

  “南迁,陛下怎么办?”

  “坚守京师,陛下又怎么办?”

  这才是她最关心的事情。

  她的皇儿二十余年没有吃过半点苦头,如今却要在那风沙肆虐之地做阶下囚。

  前一刻还在争执的官员,沉默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