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谋断千古皇上有妙计?卢欣然和诸葛云都望着秦昊,心中好奇。到底是什么办法,能让大地主大豪绅们心甘情愿去钱庄借贷呢?秦昊道:“朕之所以筹集这一千万两银子,是为了兴办官学,在各地修建学塾。那谁来修建呢?”
诸葛云答道:“全国之土木工程,一直由工部负责。”
秦昊淡淡道:“工部要负责北安城的修建,还有负责雪灾后房屋修建。学塾一事,工部能忙得过来吗?”
“这...”诸葛云沉默了一阵,道:“工部人手不足,忙不过来。”
秦昊问道:“忙不过来,那怎么办?”
诸葛云不假思索,道:“召集百姓服徭役。工部负责监督。”
古代,老百姓除了交税,还要服徭役。前朝兴修大运河的时候,就征集了许多百姓,修了整整十年。其中,累死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无数尸骨就沉在大运河底。百姓们怨声载道,最终承受不了,只能起义造反,推翻了前朝。如今,大夏要兴修学塾,又要百姓服徭役。这是否是亡国之兆?秦昊摇了摇头,道:“连年战乱,百姓疾苦,若是让百姓服徭役,朕于心不忍!”
“朕准备换个法子!”
“由工部出面,进行公开招标,将建造学塾的任务,分给各地的豪门世家。”
诸葛云思索了一阵,道:“皇上,您这个方法,看似行得通,实则不可行。”
“您此策,无非是朝廷伸手向豪门世家要钱。如此一来,大夏朝廷与强盗何异?”
“您好不容易在民间竖起来的威信,也会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何况,那些大地主大豪绅,岂会乖乖出钱?到最后,他们一定会把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
“到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啊!”
秦昊笑了,道:“若是朝廷出钱呢?”
诸葛云一怔,诧异道:“又是朝廷出钱?您难道是说...那一千万两银子?”
秦昊点头笑道:“你终于聪明了一次!这一千万两银子,朕可不会傻乎乎的直接拨款到工部去。”
“工部那群贪官污吏,雁过拔毛,朕已经在北安城领教了。”
“这一千万两银子,若是拨到工部去,朕敢说,用到建造学塾上的银子,十不存一!”
“剩下的银子,全都要落入到工部大小官员的口袋里。”
“贪婪,是人的本性。贪官是杀不尽的,除了酷刑之外,还必须用制度来约束。”
诸葛云眼神一亮,似乎有点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激动道:“陛下,您是说这些银子不交给工部,而是发给地主乡绅?”
“虽然有些道理。可是地主乡绅,难道不是更加贪婪吗?”
秦昊目光如炬,沉声说道:“没那么简单。工部出面,公开进行招标。竞标的地主乡绅,负责修建学塾。但是他们要提前垫资,准备木料石材,以及劳工的工钱。”
“等建成之后,工部审查通过,确定学塾没有质量问题。户部在把工程款支付给地主乡绅。”
秦昊直接把后世搞工程这一套,搬到了大夏。会不会水土不服,秦昊不知道。但是,卢欣然和诸葛云,显然都被镇住了!他们两人瞠目结舌,半天都回不过神来。诸葛云小心翼翼问道:“修建学塾,又要出建筑材料,又要请劳工,支付工钱。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一些大的地主豪绅,可以暂时垫付。可是,大部分地主都未必能拿出这么多银子啊。”
秦昊指着卢欣然,笑道:“看!他们没钱,正好去通天钱庄借贷。不是全都解决了?”
诸葛云和卢欣然彻底愣住了。他们这才明白过来,皇上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闭环。“陛下,真乃神人...”“这个方法绝妙,天衣无缝。”
两人连声赞叹。这一下,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秦昊笑笑,没有多言,将剩下的细节,交给诸葛云和卢欣然商议。秦昊见到天色不早,跟两人交代了一些相关事宜,便起驾回宫。回去的路上。秦昊坐在奢华的龙撵之中,双眸紧闭,脸色难看。静公公擅长察言观色,看出秦昊心情不好,奇怪道:“万岁爷,您解决了一千万银子的难题,怎么不见您高兴啊?”
秦昊叹息一声:“诸葛云和卢欣然两个都是聪明绝顶的人,都被朕绕晕了。”
“他们并没有看出来,朕这个方案看似完美,实则是左手倒右手的金融骗局。“整个过程只分配了财产,没有生产力的提升,也没有创造出有效的财富。”
“说到底,朕就是变相从百姓和世家豪门手中征税,硬生生兴建学塾。”
“通天阁财大气粗,也许可以支撑两三年。“也就是说,朕必须在两三年之内,彻底改革,让大夏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只要改革成功,经济快速发展,百姓们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一切都好说。”
“若是改革失败...大夏的江山社稷,顷刻间就会毁于一旦。”
静公公整个人都懵了。他完全听不懂皇上在说什么。什么金融,什么经济...皇上一个人的时候,就喜欢说点稀奇古怪的名词。不过,静公公明白一点,皇上的目光,比所有人都看得长远!其他人,哪怕是诸葛云、卢欣然这样的人中龙凤,只能看到未来三五年。充其量十年!可是,皇上却能谋断千古!皇上的任何一个决策,都会对大夏产生巨大的影响,乃至造福大夏的后世子孙,千秋万代!静公公劝说道:“皇上,您不要压力太大了!您还年轻,未来的日子长着呢。”
“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让苏贵妃怀上龙子。”
“国不能一日无后啊!”
“等到贵妃娘娘当上皇后,母仪天下,大夏必定会蒸蒸日上,彻底腾飞!”
秦昊闻言,不由开怀大笑,道:“静公公,你说的对!朕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朕有信心,一定会让大夏腾飞,国富民强,万国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