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义净师,我有些不理解你们,为什么会为了取经而如此远渡重洋呢?”
一位商人问。
义净想了想,说:“我们所做的事情,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哦?怎么说?”
商人有些不解。
“您看,您寻觅这些物品,远渡前去其他国家,为的是让这些物品换到它合适的价钱。”义净说,“我说得对吗?”
“是的。”
商人说。
“所以,您找这些商品的时候,并不是在找这些商品,而是为了通过这些商品找到它们的价值。”义净说。
“是的。”商人说。
“这跟我们《庄子》所提的是一样的。《庄子·外物》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义净说,“我们捕捞鱼之前,我们会去找渔网,但找到渔网获得了鱼之后,就会忘掉那个渔网了。这就是同样的道理。”
“哦,我明白了,您之所以这么长时间在海外漂泊,寻找真经,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教。如果理解了佛教,其实,那些佛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是吗?”
商人问。
“嗯,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没有获得佛教真实义之前,我们必须不断寻觅真实。但是在获得佛教真实义之后,我们就应该去明白,最重要的是通过佛教的指导,让我们如如不动。”义净说。
“如如不动?”那位商人问道。
“是的,说起来,应该用一个偈子来说明这个事。”义净说着,吟道: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义净很感谢商人,因为他的一个问题,让他突然之间开始明白了《金刚经》里关于实相和虚妄的含义,也逐渐开始有了对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更多的认识。 以前,他总是在寻求各种各样合理的解释,希望能够找到佛祖拈花,迦叶到底因为什么而微笑。但是,现在,他竟然第一次有了这样的了悟。 “义净师,您刚才的微笑好神奇啊。”商人有些感慨。
“神奇?为什么这么说?”义净愣了一下,问道。
“是的,刚才,那微笑……”商人说。 “您等等,再看看,是这样吗?”义净又一次开始悬想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情境。
不久,又一次,微笑浮现在了义净的脸上。 等义净再次张开眼睛,看向商人,希望从他的脸上获得某种肯定。 “不,不是这样的。”商人说,“和之前的微笑相比,您这次露出的微笑,太常见了。”
“嗯,您再看看。”
义净又一次逼自己入定,再次悬想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情境。
等义净又一次张开眼睛看向商人,商人依旧摇了摇头。 “也许,不是微笑,而是您刚才的眼神。您刚才的眼睛好像看到了很美好的东西。”商人说。
“嗯,您再看看。”义净这一次先闭上了眼睛,让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情境再现于脑海。
等到佛祖拈花的情境出现之后,义净将自己描摹成了迦叶,盯着那朵圣洁的莲花。看着莲花的美好,义净微笑了。 “这一次,您的笑有点像了。”商人说,“但,还不是刚才那神奇的笑。”
“我想,我明白了。”
义净想了想,看着这位愿意一次又一次帮他判断脸部表情细微差别的商人。这位商人现在的状态,是那么圣洁,那么美好,铜臭气依旧氤氲的他,在这一刻因为他认真的态度和全然真诚的交流,赢得了义净像欣赏美丽莲花一样的心境。
义净静静地看着商人,静静地看着,不久,脸上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了那迷人的微笑,那种满足于眼前美好一切的全然欣赏的微笑。 “对对对,就是这个,就是这个微笑!”商人激动地说,“如果刚才将这个微笑能够画下来,那可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微笑了吧?”
“您也可以拥有这样的微笑。”
义净笑了。
“我也能有?”商人质疑。
“是的,您也能有。”义净笑着说。
“当美好的事物出现在您的面前,您不去判断它的价值,只是纯粹地欣赏它当下的美好,没有任何其他想法的时候,您就能有这样的微笑。”义净看商人狐疑,进一步解释说道。
原来,那么多人所说的迦叶获得了释迦牟尼佛的眼藏,是真的。 原来,那么多僧人试图解释佛祖拈花和迦叶微笑,其实都已用意在试图解读这个很纯粹的拈花动作和很纯粹的微笑动作! 实际上,有什么必要去多想“莲花代表什么?”“佛祖为什么要拈花?”
“拈花有什么意义?”
呢?佛祖拈花,本身就是一件美得可以让人微笑的事啊,那么纯粹的美!
实际上,有什么必要去多想“迦叶想到了什么?”“是什么让迦叶微笑了?“”迦叶真的获得眼藏了吗?”
等问题?在佛祖拈花的时候,迦叶笑了,这就是那么纯粹的美!
何必让那些眼、耳、鼻、舌、身、意之外的一切干预这纯粹的、实有的美好呢?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语言,也说不清这种美好! 道可道,果然非常道。 名可名,果然非常名。 义净突然之间特别感谢佛祖和老子,嗯,还包括庄子,在这一刻,他以前所学的很多内容,突然之间仿佛被全部激活,他渐渐开始明白了,自己以前有很多事情,实际上还是在按照僧人的标准去做,做给别人看,让别人认可自己就是一个僧人。而实际上,真正好的状态,应该是,完全不需要做给任何人看,仅仅因为自己充分意识到了自己是个僧人,于是自然而然的行为举止就符合了这个僧人的最高道德规范吧? 佛教戒律,不过是为还没有理解佛教教义的人们准备的。理解了佛教教义的人们,大约都已经可以举手投足之间都充分符合佛教戒律,完全不必去说什么佛教戒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