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冷链二十年 > 第300章 出路之难

第300章 出路之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半个月后,杨成海加入同兴的消息,在青岩冷链圈子炒出激烈的热度。好事者们在冷链的网站或论坛,晒出很多当年有关杨成海的报道,把极为常见的冷链企业人员往来,硬生生扒成了八卦事件。

  不过同兴人最早的担忧有点过头了,原因很简单,杨成海已经不具备当年的声名能量,而成了不被这个圈子接纳的弃子,所谓一寸高一尺影,谁肯为一个落魄之人摇旗呐喊。

  至于那些颇有针对的编纂,无不是残羹冷饭,只要同兴不理会,越炒越没有味道。

  杨成海入职同兴之后,得了一个除了同兴各口负责人之外,谁也搞不懂的职位,叫做“配送外事经理”。

  这是胡殊同的刻意安排,职位名字有些奇怪,其实就是想更明白告诉同兴人,杨成海不参与同兴内部的运营工作。这一点很重要,杨成海这桩事让同兴自身的私言碎语达到不曾有过的景象,这样一个职位是给同兴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人事一切如常。

  至于同兴配送要不要做、要怎么做,只要胡殊同没有亲口下决定,主事人会议上的内容是不会有人透露的。不过,人皆看得出胡殊同的倾向,这件事真正走到铺展的台面应该不会太久。

  这也是杨成海“配送外事”的另一重含义,不能昨日一个方案今日便大张旗鼓,在胡殊同看来还有很多需要前置的工作。他先给杨成海牵上黎舟的线,针对同兴体系、微仓体系的电子配送平台,生成二字过于轻易了,依托杨成海的构想,胡殊同需要看到黎舟那边的可行度。

  此外,还有上游生鲜企业主的市场大调研,有人预测明年国内生鲜市场的营业额将颇千亿,但趋势性的东西过于宽泛,更精细的市场细分需求数据,也是摆在当下的难题。

  城市配送又让胡殊同想到了轻量化的电动冷藏车,这不仅会得到环保方面的政策补贴,自身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降低成本。此外,微仓的成本测算是一件复杂的工程,这件事真要做起来就得做模式,在不同的城市做微仓,因地制宜和套用公式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这个公式的填充与演化。

  越是深入越让人觉得这块骨头有多难啃,不过反过来想,城市配送要是真的好做,以融资大潮所释放出来的财力,早已把同兴的万千想法淹没了。

  杨成海说我们需要给生产企业主看到一些踏实的东西,在胡殊同这里,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形,而且要细致、更踏实。

  从前杨成海所呈现出来的,更像是一块敲门砖,如今他在为同兴的这个板块的真正执行而切实奔走,二人都需要时间。

  他们还有时间去仔细思量这个全新业务,可是远望西北,瓜将熟果将红,每一刻都格外宝贵。

  ……

  炎炎的三伏天,孟强强戴着一顶草帽,坐在一个小山坡上,他的面前是一望无际的红薯地。

  很多人对甘州的印象是“大漠孤烟”,实际上它是产量与品种都很强悍的蔬菜大省。走廊绿洲,有雪山融水的灌溉,黄河沿岸,有直接的河水哺育,向南看,这里亦有温润如江南之地。

  地形交错、气流交锋、高原光照、昼夜温差,为地道风物创造一个个先决条件。长得虽好、味道也足,但如何走出去,是一直以来的大难题。

  孟强强的“强运冷链”自开园以来,一直主做以储为主的苹果生意,口碑也一点点做起来了,他的园区专业化程度很高,如今已是县里的冷链产业示范园。

  而且孟强强花了大工夫做温控标准,不遗余力接待行业或者有关部门的参观视察,一年多下来,在方案报告这条路上,不知不觉也走得密集起来。

  可是越往下走孟强强越发觉,甘州的形势让他不可能只停留在“苹果冷链”,他的园区无法只做苹果的配套,因为这片地域,每一样农产品都亟需走出去。这样更大的篮子一度让他犹豫,但有一天当有人找上门来的时候,拨开了他内心的繁繁乱乱。

  归根结底,做冷链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功能变得像展馆一样。也只有真正解决问题,企业才有核心之力。

  事情,要从眼前的这片红薯地说起。

  回望这几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让人有些不堪回首。前两家收购企业与薯农合作的时候,怨声载道,最后甚至闹成了官司。

  红薯种植的培育款,包括种薯、机械、农药等,由收购公司提供,但薯农要支付一定的利息,最后把红薯卖出去,收购方扣除利息之后再把结算的收益回给薯农。

  这是合乎常理的操作,可一旦收购方走得不通畅,各种各样的问题纷至沓来。说好的半个月结款,硬生生等了两个月,而且这两个月每天都在走利息。来田间收货不及时,有的一晾就是多日,最早定价2100一吨,现在因为青了皱了破皮了,直接变成800一吨。

  这种模式和收购方包地还不一样,包地种植请来的可以说都是打工人,企业自负盈亏,而这种模式下,分分毛毛都关乎薯农的切实收入。

  这般槽糕的境地下,新的收购方找到了孟强强,希望通过强运冷链做到快速运输。可这个数字,是十万吨。

  对此孟强强做了个大概计算,这里面需要两千车次的运输,以强运冷链当下的运力,估计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

  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孟强强想尝试,假设真的做成了,可能是企业第一个鲜明的刻度,保不齐就能让自己攀上另一个台面。

  自打园区起来,在被县里一次次表彰之后,很多人夸他学识深厚、魄力不凡。但只有孟强强知道,这样的底子来自何处。

  他掏出手机,一遍遍划着通讯录,每到那个名字的时候都会注目几分,划来划去也划不到什么别的办法,最后还是定格在了这里。组织了好一番话之后终于打了过去,可还没等第一声嘟嘟响起,他又匆匆按掉了。

  脑子里充斥着无数过往,他在同兴的时光,车里和石板上的故事,还有小山村寒冬里的炉子边。园区之所以起来,是那个吃透政策又甚懂规划的人,才能如此去繁从简,后面又有柳总一路帮扶,方得今日局面。

  孟强强特别想做出一些样子,用成果证明一些东西,也为了让那远方人第一次给自己鼓鼓掌,与己而言,这是最不能遮掩的私念。

  但面对这眼前事,他忽然意识到这些都太婆婆妈妈了。

  只见他猛地站起身来,把草帽挂在背上,田野的风吹着裤管、晌午的光映在背梁。

  他决定,去买张车票。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