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失败的穿越客 > 0001讨薪穿越

0001讨薪穿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悲催的老黄头竟然真的能遇见穿越了!

讨薪遇见车祸,农民工黄二柱子,从二十世纪转眼回到四百年前的老家,山东半岛鳌山卫浮山守御千户所破烂的土地庙里,五十八岁的黄二柱,穿越时空四百年,成为大明朝的十五岁黄二柱子!

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高皇帝宣布废除行中书省制,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以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及部分刑事事务。各府、直隶州隶属于承宣布政使司。当时除直隶以外,共设14布政司,山东布政司即为其中的一个,治济南府。自此以后,济南就一直成为山东省城未曾变更。山东布政使司下辖6府15州89县,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这6府是:济南、东昌、兖州、青州、登州、莱州。此外,河间府、

元末明初,倭寇不断侵扰大明朝沿海地区,明朝初年为抵御倭寇从海上侵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沿海设“卫”立“所”,实行卫所制。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计,"跨府设卫,连县设所",卫所的职能是“保卫疆土和镇压地方”,《明史纪事本末》记:“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定太率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二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有事征伐,无事军垦。”

为加强各彼此之间的军事联络,卫、所都辖有若干墩堡,一种平战结合的体制。规定:军民分治,民籍属于州县,军籍隶于卫所。军为世袭,平时屯田自给。“军户世代相袭,亦兵亦民。烽烟告警,则民可为兵;外侮不作,则兵即为民”“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这自给自足的方针类似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因连年的战争杀戮,山东半岛的很多地区都成了无人区,地广人稀,就是想征粮也无处可征。而且这一时期正处在向各卫所领地大规模移民时期,这也算是给随着建立卫所而来的移民免税免粮的优惠政策。

卫所是军事机构,但在辖境内有行政职能,与行政机构并行。卫所虽然遍及全国,但在北方沿海地区建立较多,主要原因是明朝初期北方沿海经常有倭寇登陆劫掠烧杀。

沿着中国东部沿海,东到鸭绿江口的丹东卫,南到广东的番禹卫,最盛时有58卫、89所,并有数目庞大的墩堡、军寨和兵屯绵延4000余公里,构成了东南沿海的防御体系。仅在山东就设立了:宁海卫(牟平)、莱州卫、登州卫(蓬莱)、青州卫、鳌山卫、威海卫、成山卫(荣城)、靖海卫(荣城)、大嵩卫(海阳)、灵山卫、安东卫(日照)。这些卫均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由都指挥使司直接指挥。

在后世青岛行政区域内的胶州湾以东以西,相距并不远就设了两个“卫”,胶州湾以东是螯山卫,胶州湾以西是灵山卫。每个卫管辖三个千户所,灵山卫管辖夏河所、胶州所和卫内所,鳌山卫管辖浮山所、雄崖所和卫内所。卫内所也称卫附所,即在卫城内即有“卫”的指挥机构,也有“所”的管理机构,有点像现在省会与省会城市的关系。

灵山卫位于黄岛西部,小珠山南麓,胶州东南90里,其设官指挥使1人,指挥同知2人,指挥佥事4人,以迁叙至者,无定额;经历司,经历1人;镇抚司,镇抚2人;左、前、后三所;京操军,春戍505人,秋戍708人;城守军余208人,屯田军余287人,屯田143顷,屯粮1716石;演武场,在卫城东;

灵山卫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兴建,历史上灵山卫曾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1372年(洪武5年)右丞相魏国公徐达,派遣指挥佥事朱兴来此建造灵山卫土城,以防倭寇。它东接即墨的鳌山卫,南联日照市的安东卫。建成后,灵山卫城周长为三里,围墙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东西南北各有城门,护城河深为二丈五尺,宽二丈。

第二次于永乐二年(1404年)指挥佥事郭崇又大兴土木,城池周长扩建为五里,外包以青砖,四门加城门楼。

第三次于弘治元年(1488年),分巡副使赵鹤令檄指挥使再次重修,,四方设门,四门加楼,东曰朝阳,西曰阅武,南曰镇海,北曰承恩。

历经了三次营建的灵山卫城城池整齐,规模宏大。呈正方形,城墙两面转砌,中间以黄土夯实。城四门,门洞上方皆有门楼。

城中的十字大街贯穿卫城东西南北,街面宽敞,形若棋盘,布局对称,因南面海上有灵山,卫以山得名,故叫灵山卫。

以后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在卫城外又有了东街、西街、北街居住区。

上个世纪60年代年代初期还保留有西阅武门和部分残墙,今世只有城南还留有烽火台遗迹。

胶州守御千户所,洪武五年(1372)三月置,在州治东(今胶州市)。其设官正、副千户、百户;京操军,春戍89人,秋戍317人;城守军余89人,屯田军余77人,屯田58顷,屯粮696石;演武场,在州城东;墩9,每墩军5名,赡墩地50亩,堡7,每堡军4名,赡堡地50亩。

灵山卫辖有的夏河寨备御千户所,位于现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弘治后置,辖有16个墩堡。

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徐辉祖命指挥佥事廉高于即墨县城东20公里处滨海筑砖城以备倭,设鳌山卫,领后所雄崖守御千户所、前所浮山守御千户所,卫附一所,称中所或右所……”由此可见鳌山卫的建立比灵山卫晚了十六年。

鳌山卫,在即墨县东40里(今即墨市),其设官指挥使1人,指挥同知2人,指挥佥事4人,以迁叙至者,无定额;经历司,经历1人;镇抚司,镇抚2人;右、前、后三所;京操军,春戍903人,秋戍728人;城守军余107人,屯田军余290人,屯田140顷25亩,屯粮1683石;演武场,在卫城西;墩堡26。

据记载:“因僻处海隅,山脉蜿蜒来自西,十字街之东西南北有天然石磊数处,其形如鳌,遂以鳌山名卫。”

当年的鳌山卫筑有砖石结构的城墙,周长约2.5公里,墙高11.6米,厚6米,城有四门,城墙外有壕沟,是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城防工事。城中有卫署、学宫、经历司、仓廒、演武场、文庙等建筑,其庙宇、祭坛的规模和数量与灵山卫相当。

卫辖前后二所,前所即浮山备御千户所,后所即雄崖守御千户所,和卫内所。卫、所共驻有边操军、京操军、守城军、屯田军3000余人,设守备、指挥使、指挥佥事、千户、百户、教授等文武官员60余人。于县境之东南沿海设烽火墩堡26座,烽火告警,军民则奋起迎敌。现在的鳌山卫是青岛市科技开发区,是蓝色硅谷的所在地和大学城。1734年卫、所被撤销,其属地仍归并于即墨县。如今,鳌山卫的城峘已不存在。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下令建置雄崖守御千户所。设官正、副千户、百户;京操军,春戍252人,秋戍319人;城守军余51人,屯田军余77人,屯田59顷,屯粮708担;墩堡11;演武场,在所城南。

雄崖所是一个正方形的城堡,周长2公里,占地375亩。城墙由土夯筑,外包青砖、石块,高5米,顶宽3米,十分坚固。另外,墙上用青砖砌成垛口,墙外有护城河环绕。

雄崖所古城位于今青岛市即墨区丰城乡,丁字湾围绕东、北侧,五龙河由西北汇入丁字湾,

西南是玉皇山,古城全称雄崖守御千户所,隶属鳌山卫,东北侧白马岛上有巨大赭色石崖,得名雄崖。目前雄崖所古城保存着老街、古屋、南城门楼、西城门等古迹。山顶玉皇庙建筑恢弘,每年三月初九庙会,人山人海,蔚为壮观。

雄崖所建有一座高大古朴的石牌坊,石牌坊的正面额题“雄崖”大字,下有小字“雄崖守御千户所”,背面额题“镇倭”两字,下有小字“所城建于明洪武三十五年”。古城门洞上方额题“奉恩门”三字,明代遗迹,据说是徐达手书。西门外额的“镇威”两个大字,斑驳古朴,据说也是明朝的。南门洞有奉恩门的简介:奉恩门,雄崖守御千户所的四个城门之一,俗称南门,又称喜门,为明清时迎送官员、恭接圣旨封诰、百姓嫁娶必走之门。初建于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至清末经多次修葺。

西门外额的“镇威”两个大字,斑驳古朴,惟西门及南门楼保存完好是青岛地区现存的唯一的明代城防建筑。

浮山备御千户所,简称浮山所是一个青岛人尽人皆知的黄金地带,青岛市政府和著名的五四广场以及奥帆基地都坐落在他的领地范围内,近年来多次次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一次是2008年在浮山湾举办的奥帆赛,和2018年在浮山湾奥帆基地举办的上合峰会,还有今年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七十周年的海上大阅兵等庆祝活动也是在明代时浮山所的辖区内举行。

浮山所古城位于现在的香港中路以北,南京路以西,江西路以南,市政府及海军四零一医院(现改为九七一医院)以东的框架范围内。

据《浮山所志》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朝廷决定设立鳌山卫浮山备御千户所。其编制为:设正五品掌印千户一人,从五品管军千户一人,正六品百户十人。同时还设从六品镇抚二人,九品教授一人,从九品吏目一人,仓大使及副使各一人。

隶属于浮山所的有京操军、守城军、屯田军共2000余人,土地870余顷,是当时青岛地区的边防重镇。

现在的青岛市区在明代是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均属浮山所统辖。区域内设立了四军寨(军寨建有城池,有城墙城门,规模大小不一)、二十五军屯、十八墩堡。四军寨有楼山寨(今李沧区)、金家岭寨(今崂山区)、于家庄寨(今李沧区)、张家寨(今城阳区上马镇)。二十五军屯,其中有九处军屯在即墨县境内,有十六处军屯在平度东南一带。十八墩堡分布在其浮山所的防区内,建于沿海者为墩,居于要路者为堡,遇有倭寇袭扰,各墩堡白日举烟,夜间举火,接递通报,以示告警。各军寨、军屯、墩堡均有浮山所派军户、兵员前往驻守管理。

浮山所自1388年开始筑建城墙及按照朝廷对卫所的规划(按州县的规模)修建官署、庙宇、街道、住宅及其他设施,至1402年完成建城,历时14年。建成的浮山所城,城墙四周呈长四方形,南北长422米,东西宽403米,周长约1500米,占地约18公顷。城墙为夯土筑成,外砌以青砖、石块,高约8米,顶宽约5米,城墙顶上用青砖砌成雉堞。浮山所城有东、北、西三座城门(因南城墙外即是大海故而无法设立城门,涨潮时人们可在南城墙上钓鱼)。城内十字大街直贯东、西、南、北,平时用以生活,战时利于运兵(现在的徐州路和闽江路即是浮山所城十字大街向外的延抻)。

浮山所城西门外是西校场(现府新大厦所在地),为驻守将士演练比武之处,占地约50亩。筑有将台一座,并有辕门、壁垒、演武场、马道、射圃、钟鼓楼等。

城内四边靠城墙处各有一个因取土夯筑城墙而形成的大坑,因地制宜作为水湾,用以储水备用。南湾称为苏家湾,西湾称为余家湾,东湾称为东草湾,还有一个称北湾。

官署设在南北大街以西,东西大街以北。在城内的东部东西大街的以北,建有一个大戏台,供每年正月唱戏之用。

城内建有很多庙宇,这些庙宇是:在城西北角的玉皇庙、佛祖庙、三清庙、真武庙、南城墙中央的南阁庙、城内东南部的城隍庙、城内东北部的关帝庙、马神殿(浮山所人称为马神庙)还有在各主要街道影壁处建的观音庙、土地庙、无樑庙、关公庙,还有城外西北处的社稷坛以及建在燕儿岛上的龙王庙。在修建城内庙宇时在南阁庙左右两则各栽植银杏树一株,右侧一株在清代死去,左侧一株,现为青岛市编号为01的一级古树名木,专家鉴定树龄600余年(这棵银杏树现在还在香港中路家乐福超市的西后侧),在城内西北玉皇庙栽植银杏树两棵一雌一雄,在城内东北角的马神庙栽植银杏树一棵,现在这四棵银杏树依然苍劲有力生机盎然,它们是浮山所630余年沧桑变迁的有力见证和现存的浮山所唯一标志。

自浮山所城建成后,为便利周围居民商贸流通,农历的每月逢四遇九为浮山所集,600多年来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浮山所的正月十三庙会称为香油果子山会,与萝卜会、糖球会齐名是青岛的三大庙会之一。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将浮山所裁撤,浮山所随即更名为浮山所村。裁撤后的浮山所城的城墙及设施,由于疏于管理年久失修,但是直至德占青岛时,城池的轮廓犹在。

浮山所城内的庙宇均毁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南阁庙毁于1972年。浮山所村于1999年拆迁改造,更名为新贵都小区。

在青岛的境域内除有灵山卫、鳌山卫、夏河所、胶州所、雄崖所、浮山所及两个卫内所外还有二百多个军寨、墩、堡、屯、等星罗棋布般的分布在青岛沿海一线及内陆,形成了有效的防御体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