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侯这么一说,安北侯和冯将军一时间,也无法严词追问了。 因为,他们在老侯爷的话语里听到了“善意”。 这么多年的老交情了,彼此之间自有一份信任,亦是这份信任,让他们相信,永宁侯的“善意”并非作假。 永宁侯有事瞒着他们。 清君侧,皇上的质疑,长公主的选择…… 这些事情的背后,一定有一根线能把所有状况串联起来。 而这,是老侯爷此刻不愿意与他们明说的。 安北侯甚至有一种感觉,老侯爷万分自信,自信一旦那根线浮现出来,会让自己和冯将军为难至极。 事实上,秦胤就是这么想的。 迟迟不把遗诏拿出来,秦胤考虑了许多。 一旦林繁是皇太孙的消息昭告天下,安北侯和冯仲没有了暧昧朦胧的中间地界、而必须彻底直面两难的局面。 顺应先帝遗诏,奉林繁为主,那他们在京城的家人就成了人质。 不应先帝,阻拦林繁,那秦胤与林繁的脚步就会被拖住。 无论是哪一种,是不是什么好事。 同是多年战友,此次飞门关收到圣旨后,还能打下西州城,安北侯与冯仲给了他们很多方便。 自家人都安全了,不顾战友的家人,这种事情,秦胤与林繁都做不出来。 同样的,消息传到祁阳城,长公主就再也不可能施展拳脚了。 长公主之所以能在祁阳为所欲为,正是因为安北侯提到的“奇怪”。 在不知内情的人看来,平阳长公主根本没有造反的必要。 她与颜皇太后母女关系融洽,与皇上也有不错的感情。 她自己不曾招驸马,也没有儿女,自然也不存在前朝乱世由一个个野心勃勃的驸马争权而起的状况。 她得多吃了多少饭、才会撑着没事做,干脆去造个反? 想不通的。 唐筹想不通,颜氏一族也想不通。 哪怕心里再犯嘀咕,他们也必须看在长公主尊贵的身份上,由着她在祁阳进出。 可是,内情曝光后,长公主的造反就一下子又了理由。 同父异母的弟弟,与同父同母的兄长留下来的遗腹子,又有圣旨上“造反”的罪名在前,长公主的立场太明确了。 唐筹与颜家会以她为质。 那才真让人施展不开拳脚了。 冯仲想了想,道:“老侯爷您既然都这么说了,您想要我们怎么配合?”
永宁侯轻声道:“祁阳府境内,除了唐筹点出来的新矿场,还有不少老矿场。 我带些人手进祁阳,控制颜氏族人。 两位另外点兵,把各处的矿场都迅速围了。 围了之后,他们无法再消灭证据,我与林小子慢慢在祁阳清算,你们先行一步回京。”
安北侯明白永宁侯的意思。 矿场分布散,确实需要多人配合,先围起来再说。 而清算需要时间,稍微磨蹭些,差不多能让他与冯仲带一部分将士回京城,等此地清君侧号声吹响…… 皇上自然是怒不可遏,可他与冯仲也并非没有解释的话术。 正如永宁侯说的一样,皇上还需要有人带兵讨伐。 “老侯爷,我丑话说在前头,”安北侯吐了一口浊气,“我们都是大周的臣子,这些年的奋斗也都是为了大周。 您不想我们担心家人,让我们提前回京,我记您这份情。 可如果,您之后的抉择于大周有害,您别怪我对您拔刀相向。”
冯仲亦是这么一个想法:“名利,我不看重,我相信您也不看重,都是为了大周。 之前,我一直劝您与定国公回京与皇上好好说一说,把误会说开了。 一个是开朝功臣,一个是年轻英杰,都是大周不可或缺的人物。 可这些时日,我慢慢也想明白了,无法善了。 我们放不下京中的家人,您又何尝不会想要为儿孙们将来不被压制住、受不平事而努力? 皇上是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伤了很多人的心,但他毕竟还是大周的皇上。 如若、如若您到时候无法说服我,我也只能……” 男子汉大丈夫,想要顶天立地,心中需得有一份忠义。 英雄惺惺相惜。 可英雄,也有各自的追求与信念。 永宁侯笑了起来,伸出双手,用力地在两人肩膀上拍了拍:“老夫做所的事情,一定会对得起先帝、对得起大周,也对得起你们这些时日的帮助。”
提到先帝,冯仲喉头滚了滚,颇为感慨。 作为回应,他也抬手,在老侯爷拍在他肩膀上的那只手上,沉沉握了握。 安北侯则道:“之后,哪些兵士返京,哪些留在祁阳追随您,老侯爷可有主意了?”
大军浩浩荡荡的。 眼下状况,当然不可能去问每个人的真实想法,不实际,也太天真。 虎符在手,永宁侯固然可以调动兵士,但人在了未必心在了。 打仗,心不齐是赢不了的。 “老夫尽量留老人,尤其是早年前跟着老夫与林翰、林宣出征的,虽不多吧,也能凑一凑,年轻的也再挑一些,”永宁侯又道,“不管老人新人,首先是无官身的,如果是有功名、且家人在京城的,一概不留。”
其中道理,自是明确。 只是,安北侯突然想到了黄逸。 这位虽辞官,自己不在是御前侍卫了,可家里人当官,还是大官。 “太师孙儿怎么安排?”
这么想,他也这么问了。 永宁侯已经从林繁口中,知道了黄太师的决断,也清楚黄逸的选择。 太师与黄逸站在了林繁这一边。 为此,黄太师会想尽一切办法替他们拖延时间、创造有利局面,那他们就得让太师能施展拳脚。 如果黄逸留在这儿,皇上以此质疑黄太师,太师还怎么说一不二? “带他回去,”永宁侯道,“也让他与太师当面说说,我们怎么打的西凉,祁阳又发生了什么,之后又想做什么。”
这个答案,确实十分合理。 在安北侯看来,永宁侯想成事,必须使劲儿拉拢黄太师这样的人物。 军报上、折子上,写得再多,也比不上亲孙儿在耳边说几句话来得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