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为官生是朝廷内部官宦子弟以及科举士人中对此方面感兴趣的人,第二类被称之为民生是民间自费前来学习的百姓,这一类百姓有普通商人也有商人孩子,也有一些科举失败的士子为了找到一条仕途自费前来同文馆学习。因为在同文馆的告示中,有这样一条,那就是民生中学习成绩优异,品行优秀的生员将会被商部或鸿胪寺破格录用,这对于很多科举失败的士子来说确实是一条路,虽然这条路也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容易。八月二十日,同文馆正式建成,安江顺特意请来了李隆基为同文馆揭幕,这也算是安江顺对大唐教育改革的一种试探,随着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大唐需要更先进的人才,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要顺应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做出改革,好在大唐本来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国家,不像安江顺前世的明清那样死板的八股文,科举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比较新的选官制度,安江顺想对改变一些东西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更何况,只要是能做官,安江顺认为天下的士人还是会积极的去学习,在绝大部分人都认定了读书就是为了当官的思想下,安江顺也只能这样慢慢来了。改革不能激进,不能着急,这是安江顺从前世得到的经验教训,历史上一些改革变革运动为什么失败了,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急于求成从而导致百姓和下面一些官员执行改革命令没有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从而导致了民怨四起或者官员抵制功败垂成,就比如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不仅改革者急于求成,而且康有为这些人还没有实际权力,背后的靠山光绪皇帝也是一个没有权力的皇帝,这才导致了失败。安江顺知道这些教训,同时背后还站着李隆基这个强权皇帝,自己还在军中颇有威望,自然不会为了面子就急于求成,更何况随着安江顺改革提高了商人和工匠地位后,地方对人口流动的管控也没有以往那么严格之后,这帝国国内商贸很快得到了发展,一开始大家都还看不到改革的效果,但是随着七月的商业税收统计出来后,只要不是打定主意就是要和安江顺对着干的一群人,其他的官员都至少认可了安江顺在商业改革方面是成功的,七月的商业税光是长安一地就达到了六千金币!,六千金币,换做币制改革之前,那可是六十万贯铜钱!六十万意味着什么,要明白以往大唐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三千万到四千万贯铜钱(不是真是历史,实际历史中赋税制度很复杂,无法完全用金钱衡量)!若是每个月都有六十万,那一年下来就是一千二百万,当然了这只是长安一地的数据,不能代表全国,毕竟长安这样繁华的城市在大唐还是少见的,但就算如此也让李隆基和张说等大臣很高兴了。随着改革的继续,这商业税收肯定会更多,税收越多,官员的福利也越好,那些大臣自然要支持安江顺的改革了,现在的改革又没有涉及到他们的核心利益。一些开放的门阀士族也发现了商机,他们有祖上积累的钱财,有大量资金可以投入商业之中,朝廷虽然限制了土地兼并,让他们不能通过土地谋取大量利润,但是朝廷开放了一部商贸限制,又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看样子我们的目的初步达到了。”
李隆基将七月的商业税收奏折放到一旁,一些偏远地区的汇报还没有送来,不过这并不影响李隆基的判断,毕竟那些地方也不会有什么商业税,现在的大唐贸易发达地区还是比较少的,主要集中在中原,江南和渤海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商业贸易一般比较发达。但是就只看关中地区的商税,李隆基就很满意了,一个月就有超过一万金币的商业税收。“陛下,现在还不是庆功的时候,最重要的一步棋我们还没有走呢。”
安江顺小心的对李隆基说到,听到安江顺的话,李隆基没好气的说道:“朕知道了,年级不大,怎么就啰啰嗦嗦的呢,朕需要你提醒吗?”
“臣多嘴。”
“行了,改革初步见到成效,朝中一些守旧派也不会像之前那般阻扰你了,你也可以继续大胆向前了!”
“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