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引制度是与大明律挂钩的。你想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办事吗?可以,先去衙门说明理由。如果理由正当,官员可能会批准,让你登记备案。发给你一张用雕版印刷或者手工填写的路引。上面盖着大印,写着你的名字、年龄、籍贯、相貌,以及你要去的地方和携带的物品。有了这张路引,你才可以去百里以外旅游、经商、求学、探亲。没有这张路引,一经官府查出,轻则打屁股,重则砍头。路引的格式是这样的,“某县某都某里某人,为告给路引事。因往某处买卖(或探亲、求学、远游),恐沿途经过关津把隘去处有所阻隔。理合告给路引,庶免留难,为此给引。”
路引一般是长方形,横窄竖长,宽约半尺,长约一尺,用白棉纸竖排印刷。四角和左侧都留有大片空白,供地方官填写文字和钤盖大印。商旅出行,将路引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沿途穿城过关时,会有兵丁盘查;晚上住宿客店,也会有巡捕抽查。路引在手,万事皆休。路引若丢,那赶紧向基层官吏行贿,兴许人家会放你一马。否则按照律法严办,小命得丢掉半条。“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守把之人,知而故纵者,同罪。……若有文引,冒名度关津者,杖八十,守把之人知情,与同罪。”
要说在乱世刚刚结束之后,路引制度还多少能说得过去。但放在商业活动日趋频繁的现下,这种制度已经很明显地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让许多冤屈和黑幕寻找到了寄生的土壤。一个国家想要大步向前,人员的流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路引制度的实施,虽然的确让犯罪率大幅降低,但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因此而处于半停滞的状态。极大的阻碍了国家前行的步伐,也让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缺少了相应的契机。身份证的出现让路引制度成为了过去,自颁发之日起,大明境内将不再限制人员流动。从此之后,不管你是商贾行人,还是生员百姓,只要持有此证,遇到有司检查时便可以以此证明自己的合法身份,并可以在大明境内任意停留与留居。其实以千百年来形成的家乡概念来说,就算人人有了身份证,天下人也很难做到举家搬迁的现象。中国人对故乡的依恋是根深蒂固的。除非迫不得已,否则的话,绝大数人宁肯吃糠咽菜,也绝不会去他乡享受锦衣玉食。故土难离,故乡的一切是很难割舍的。内阁已经行文天下将路引废除,只要有身份证,官府将不会再对个人发出。从哪来、到哪去、去干啥的灵魂三问。有了银票的先例,身份证的印制过程倒也不难,个人只要需要,都可以到当地免费官府办理。身份证上的所有内容如同后世的填空题,包括背面的那段话。都已经全部印制妥当,官府中的书吏只需要提笔填写相关内容即可。希望这一微小的改变,能够让大明未来的道路更加宽广吧。就在朱由检陷入沉思的时候,马尼拉的捷报呈送进宫。“诸卿,有关大明海外子民为红夷屠杀一事现已是尘埃落定。西班牙驻吕宋岛之势力,自总督以下已被尽数诛除或成擒,不日此事将会传遍天下。朕之所以遣发大兵远涉重洋行此攻掠之事,其目的便是为警示天下各国,犯我皇明者,虽远必诛!此一条当作为国之基石,后人须当谨记!盖我皇明者,承继千百年之华夏正统,以诸多璀璨之文明遥领当今之世。凡我华夏子民者,皆有凛然之尊严,任何外力皆不可将其侮加之与我,此方为我华夏傲气之所在!亦是我华夏历经诸多朝代更迭,但依然傲立于世界之根本!”
昭仁殿中,朱由检目光炯炯地扫视着殿下内阁诸臣。以坚定的语气向群臣传达着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在为新出台的身份证章程背书。以温体仁为首的重臣们一个个神色端肃、凝神静听皇帝的大论。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史书中见惯了朝代更替,所以他们普遍养成了土地还是那块土地,王朝的更迭只不过是换了一家做主人而已。不论是谁做了皇帝,都要用他们这个群体去约束底层的草民。所以当朱由检提出国家这个理念后,很多人心中并不以为然。“一个国家若想有凝聚力,若想使天下黎庶人人拥戴。那便要有使生民安居乐业之责任及义务,此便为设立朝廷之初衷。盖因朝廷身具举国之力量,其职权之庞大,非个体所能相抗也。而维护朝廷之正常运行则需天下人聚力相奉,此便是税赋之聚合。而天下人以其劳力奉养朝廷,那朝廷自当有为天下人解危助困之义务!朝廷只有多行凝心聚德之举,方能使天下归心,以便在国朝遭逢巨变时,不致陷入人人皆欲将其推翻之境地。此番朕决意发兵攻击吕宋,其目的便是如此。不论在诸卿眼中,前番遇害之万千人等是否为大明之子民。但朕以为,其人识汉字、读汉书、着汉服、未曾披发左衽,那此番人等便为我华夏同根同源之群体。其为谋财也罢,为生活所迫被迫背井离乡也罢,聚众而下南洋。但其祖辈世居华夏之土,亦曾为皇明缴纳租赋,是故理当以华夏子民视之。”
朱由检知道,要想让天下人产生对大明的强烈认同感,还需要长时间的宣传和洗脑。仅凭自己简单几句话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之喜欢做实事、不愿讲空话的他来讲,只有尽量想办法让大多数人获得实惠。潜移默化之下,天下人自然会对大明政权产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