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史册 > 第31集

第31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更常见是呈椭圆形的凸面盾,和希腊的凸面盾相似,但更大,直径常常超过5英尺,中央更为突出。

亚述人的战车以木料制成,车门设在车体后面,从后面上下车,这与埃及、中国和希腊的战车一样。车门实际是一个大盾牌。盾牌被挂在车箱出入口上,可开可闭,又可起护卫作用,可谓一举两用。车厢两侧用嵌板镶起,并常常饰以精美的装潢。车轮有两个,安置在车体末端,这样,绝大部分重量就会落在车辕上,重心前移,从而使乌拉战车行驶速度加快,这种情况和埃及的战车相像,却与古代中国、希腊、罗马的战车不同,后者的车轮位于车体的中间,那样便于车体重心平衡,而且车体也大而宽敞。亚述战车车轮的轮缘很宽,轮辐因不同的战车而数目不同,或为6根或为8根。车轴小而适度。轮缘是由3个大小不同的木制车圈套在一起的,中间薄,内圈居中,外圈最厚。有时在这些车圈的外部用金属箍加以紧固。轮缘形制多样,因车而设,偶尔也有带有4个车圈的轮缘。

车轮与车轴相连结,按通常的方式车轮围绕车轴旋转。车体直接放在车轴和辕杆上,中间没有弹簧之类缓冲之物。辕杆的末端连结在车轴中间,从此处沿水平方向从车体底部通过,从那里通常向上弯曲到大约车体一半的高度,又沿水平方向延伸一段以后,再向上弯曲直到前端。辕杆通常由一根或数根细金属杆同战车前部的上方连结在一起,这样可以把辕杆与整个车体连结起来,而且更加牢固。亚述战车是单辕的,与中国的战车相同。但古代中国的战车驾驭四匹马,两服两骖;而亚述的战车通常由两匹马牵引,有时用绳子或皮带额外拴上一匹作为意外时备用的马。亚述人从未驾驭过四匹马拉的战车。战车的轭驾在两匹驭马的肩上,用皮带固定在颈圈上,颈圈套在马的颈部。在辕杆上驾驭马的轭,有人简单称之为横木,或是金属制环形条状物,或是一根粗木棍。最常见的一种轭带有2个弯,很像一个没挂弦的弓。还有由一根两端弯曲很大的木棍制成的带有4个弯的轭。这种轭很可能用来驾驭两匹马的,即在每2个小弯中间的凹陷处套一匹马,4个小弯有2个凹陷处,正好套两匹马。

亚述人的战车分早期和晚期两种类型。早期战车主要用于公元前900年的纳西尔帕时代,晚期战车则属于萨尔贡二世、希那赫里布和阿述尔巴尼拔时代,也即在萨尔贡二世之后。早期的战车比较低而且车身短。轮为6幅,直径小。车体没有花纹,仅在边缘加以装饰。车体前部是圆形的,同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罗马的战车相同。两个箭筒成对角线悬挂在车厢的一侧。放枪的架子设计在车厢的后上角。盾即车门,挂在车厢后面。军旗有时放在战车前面。用绳 索捆在辕杆末端。

晚期的战车很高,而且比早期战车长大。车轮为8辐,几乎高达马的背部,直径约5英尺。车体高出车轮一英尺或更多一点,便于乘者居高俯瞰整个战场。车厢呈正方形,前部也已不再呈圆形。箭筒不再缚在车体的外部,而是移到车体的一个或两个角上的凸出部。战车的后面出入口不再悬挂盾牌,而是挂有一块结着花纹的织物,用一根横木拦着。晚期战车的变化,尤其是由低而高的趋势,说明这一时期骑兵开始增多并占优势地位,矮小的战车无法与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骑兵作战,战车只有向高大发展到能充分发挥战车兵的作用。正是由于亚述人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这才保证了亚述人在建立帝国和扩张帝国的战争中战无不胜。

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被攻陷,亚述帝国灭亡。其灭亡原因总结有:

其一

这个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未能满足整个帝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为这种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相反,它完全破坏了这种基础。

其二

由于亚述帝国野蛮的征服政策,及对被征服地区的残酷剥削,激起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不断起义。

其三

亚述帝国晚期,王室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进一步导致帝国的动荡。

埃兰是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于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他们和达罗毗荼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善战的人民著称。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间屡次被灭及复国,最后于前639年被亚述所灭。

据希罗多德所著《历史》记载:在亚述统治下的各民族中,米底人是最先起来反抗亚述人统治的。公元前672年,它争得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米底王国,都埃克巴坦那。在他的笔下,米底国家的形成乃是社会契约的产物。不过,从他的记述可以看出,米底国家实际上仍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产物。王权是在解决纷争(即阶级矛盾)中形成的。随着王权的形成,也就形成了暴力机器(军队、法庭),形成了脱离人民的国家机关。米底王国曾强大于一时,它统治了伊朗高原的广大地区(包括米底,波斯、帕提亚等地)和小亚的部分地区。公元前7世纪后期,它同新巴比伦王国结盟灭了亚述帝国,分得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它还同小亚的吕底亚王国争夺对安那托利亚的统治权,最后双方缔结了和约。

公元前558年,出身于阿黑美尼德氏族的居鲁士二世(Cyrus)在波斯称王(在位时间为前558-530年),都帕塞波里斯。公元前553年,居鲁士二世举兵反抗米底统治,并于公元前550年取代米底对波斯地区的统治。原属米底统治的埃兰、帕提亚、基尔卡尼亚、亚美尼亚等可能在公元前549-548年之间也相继归降了波斯。征服米底不仅扩大了波斯人统治的范围,增强了波斯的实力,而且使以前还不为世人所知的波斯,一下子便跃上了世界历史的广阔舞台。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年-前334年),公元前559年居鲁士大帝统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大帝并于公元前553年-前550年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王国,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君主制帝国,前547年居鲁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了当时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王国,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鲁士大帝向东武力入侵征征服了帕提亚、阿利亚、巴克特里亚、德兰吉亚那、格德罗西亚、阿拉霍西亚、马尔基安娜、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索格狄亚那)、乾陀啰、克兰斯米亚等地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