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寒凉,莫小年在车上颠簸,她已经习惯随叫随到的日子,案情的突发不会选择时间,有时半夜,有时清晨。 “南安巷口发现一具男尸,身份不明。”
韩启第一时间接收到了消息,马不停蹄赶过去。 男尸安详地躺在地上,救护车就停在旁边,显然在救护车赶到之前他就失去了生命体征,红蓝灯光在安静的清晨中格格不入,车体通亮,白衣翩翩的人们愁容满面。 顾洲封锁了现场,转身询问在场的医护人员:“什么情况?”
救护车随行医生为难:“有人打急救电话说南安巷口躺着一个腹痛的男人,可是我们刚到就发现他没有呼吸了,身体冰凉,错过了抢救时间。”
抢救时间是十分钟以内为宜。 “叫救护车的人呢?”
顾洲环顾四周,已然是乱哄哄的。 “我们来的时候就没有人停留,可能是怕被牵连,然后我又报的警。”
医生无可奈何,如果有人可以在他们来之前做一些急救措施,可能死者还有一线生机。 莫小年蹲在死者旁边,死者看起来四十岁左右,身上还有一些余温留存,她做了一个初步检查,其他的还得拉送殡仪馆查验。 时间紧迫,韩启只穿了一件单薄的牛仔外套,他被冻得连打喷嚏,面色苍白,“现场没有任何打斗痕迹,血迹也没有,不像是刑事案件,医生怀疑猝死街头,这天气要命了!”
顾洲把他推上车:“行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这里我解决。”
“有事叫我。”
韩启哆哆嗦嗦钻进也不太暖和的车里,打开了暖风空调。 殡仪馆。 “这看起来就不是刑事案件,用得着尸检吗?”
李威迟迟不肯动手,只有合理怀疑是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中死亡才能尸检。 莫小年心焦,手里拎着一张家属意愿单:“不知道顾队联系到死者亲属没,不签字就不能尸检。”
正在他们等待之际,顾洲开车送来了一位中年女人。 “她是死者家属。”
顾洲做了简单介绍。 女人颤颤巍巍走到尸体旁,看着那安详的面容,她从动容到声嘶力竭地号啕大哭只在片刻之间,莫小年故意避开了这种场景,她不想看生死离别。女人哭过嚎过,擦干眼泪干脆地签署了尸检证明单。 “我丈夫有胃溃疡和结肠炎,平时都在用药物治疗,谁知道——”她没有说下去,结果就躺在冰冷的尸台上。 “警察同志,如果能把我丈夫的遗体捐献,我也同意。”
女人荧泪闪烁,悲伤殆尽。 “好,我会按照你的意愿安排。”
李威悄悄把顾洲拉到一边,“是不是不用尸检了?不用的话我和莫小年就回去了。”
女人刚踏出殡仪馆的大门,迎面冲进来一位老妇,她老泪纵横,看到女人后更是泣不成声,哭泣之后便是破口大骂:“你这个女人,害死我儿子!”
莫小年一愣,听话音老妇应该是女人的婆婆,为什么不一起来见死者? 女人沉默,老妇得寸进尺,“你还我儿子!”
她欲动手,几个警员上前才拉开已经失去神志发疯的老妇。 顾洲正色道:“这里是殡仪馆,要闹出去闹!死者还在里面,你们真想让他死不瞑目?”
他的声色沉郁沙哑,老妇的嚣张气焰顿时折损了一半。 她哭着匍匐在他脚边:“警察同志,我儿子一直身体很好,怎么会突然没了啊!”
顾洲心软,将她搀扶起来:“节哀。”
在死者直系家属的要求下,莫小年重新换好解剖服准备尸检,李威边扣扣子边打哈欠,“早晚都得解剖,刚刚就不该脱衣服。”
“真奇怪,妻子和婆婆居然不是一起来。”
莫小年却喃喃自语。 李威笑她见识短,“这一看就是婆婆平时太厌恶儿媳妇了,婆媳关系一直是千古难题,你在这儿奇怪什么。”
“你瞧外面风一阵雨一阵,可是死者的老婆好像丝毫不受影响,出去之后再也没哭过。”
莫小年的关注点一直在那个女人身上。 李威长叹一声:“有时候,最大的绝望来临,人通常不会哭,而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她濒临精神崩溃了。”
他看过一个电影,男人失去女孩后,痛苦地坐在一边只会发出“啊啊”的声音,泪水不淌,痛到极致是哀莫大于心死。 “开始吧。”
莫小年已经带好了手套,口罩,眼神里面波澜不惊。 胃分为贲门胃底部、胃体部、幽门部三个区域。胃壁从外向内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 死者的胃溃烂不堪,令莫小年大吃一惊,“果然是胃炎,会发展成胃癌的吧?”
“大概率会,可是这个胃溃疡分布怎么这么散?”
莫小年脑筋一转,“我们需要死者的病理报告,去过医院的记录和病历,生前病史,不然光靠猜测和想象。”
“好。小肠里还有未消化完全的食糜,你舀出来,看看里面是什么。”
莫小年举着一个小玻璃容器,一点一点小心翼翼把肠内容物弄出来,异常恶心,但必须一点不剩。 “有什么?”
李威偷瞄一眼她的表情,发现莫小年比之前忍耐力强多了。 莫小年仔细观察:“主食可以看出来是大米,但是其他的……好像有紫黑色的物质,难道是茄子?”
“茄子?”
李威接过玻璃瓶,也观察。 莫小年想起来大学的某节课堂里的案例几乎雷同,“这种紫黑色的颗粒我之前见过类似的图,死者死前就是吃的红烧茄子,因为胃里面的胃液只消化蛋白质,所以留下了很多食物的残渣。”
李威点头:“相差无几,而且死者在街头猝死应该就是进食晚饭后没多久的事情。”
殡仪馆外面吵嚷声愈发轰烈,大概是死者的父母招惹来了新闻记者,非要讨回什么人命公道,在殡仪馆门口搞起来新闻发布会,来者正是南江周刊的民生记者团队。 “外面在干什么?”
莫小年探着脑袋看,却见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