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口,一盘五花肉炒白菜,一盘卤味,就着松软的白面馒头吃得稀里哗啦。等吃饱了早饭,云家人冲劲满满的进城去了,云毅推着板车,上面放着两大桶熟菜,还有很多竹筒和竹筷,这个景象在村里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哟!你们家这是干什么去?”
“云家的,你们这桶里装的是什么?”
……从云家到村口的这一段路,每遇见一位乡邻都会被问一遍。云柳氏都是笑着回答:“如今田里不忙了,总得找些别的出路,上城里卖些吃食,不知道能不能行。”
虽是每问必有回应,但是脚步却没有半点停留,不一会儿就出村了,但是不出意外他们家肯定又登上了村头的今日热搜榜。大榕树下说什么的都有,有人感叹唏嘘曾经风光无两的云家如今也和他们一样为填饱肚子发愁。有人赞道还是云家有魄力,一般村里人哪有勇气进城做生意。也有人酸道云家都这样了还不知所谓,生意可不是谁都能做的,小心把本钱都赔光了。虽然这些风言风语云家已经听得习惯了,不甚在意,但是太多的打听总会让人疲于应付。云舒无奈的摇摇头说:“不知道现在买牛是什么价钱,真想有个自己的车子,这样不用每回买东西和卖东西都引起围观了。”
云毅在前面推着重重的车子依然脚下生风,听见妹妹的喃喃自语哈哈大笑起来:“要是咱的生意好,还愁买不着牛?怕是连马都能养一群咧。”
云毅自信满满的语调让云舒心情也跟着飘了起来。一家人一路上说说笑笑,感觉并没有过很久就到了东大街,他们慢慢推着车,边走边看,考虑着要把车停在哪。东大街基本都是大商行,路上比较多是拉货的车子和卖力气的工人,少了集市里的小摊小贩显得街道十分的宽敞。两百米的长街只有零星几个靠着墙边支起来的三家面摊,一个包子铺和馒头摊。这个馒头摊还真是只卖馒头,白面馒头,玉米面馒头,杂粮馒头……一对夫妻招呼着来往的客人:“馒头~各色馒头~软乎乎热乎乎的馒头~”虽然已经快到了午饭时间,但是几家卖吃食的生意都不怎么好,只有零星的一些工人来光顾。云舒心里拿定了注意:“娘,哥,咱们去馒头摊的旁边吧。”
云柳氏迟疑的说:“我看还有好多的位置呢,要不咱们自己在一处,要是冲撞了别人的生意怕是要引起事端。”
云舒安慰云柳氏:“没事的娘,咱们只卖菜,不会抢他们生意,兴许还会拉扯他们一把。”
看着云家的推车停在了自家馒头摊旁边,摊主夫妇倒是没什么抵抗情绪,还好奇的问道:“看你们带着竹筒竹筷,是来卖吃食的?”
云舒点点头:“是的,我们家只卖熟菜。”
“熟菜?就像酒楼里卖炒熟的菜?不卖米面?”
馒头夫妇俩满脸的好奇。云舒觉得这对夫妇好像有点可爱,不由的发笑:“是的,只卖菜,要是客人想吃主食不是还能从您这买呢。”
馒头老板挠着头笑道:“小姑娘你还别说,我家这做馒头的手艺可是祖传的呢!在这城里我还没见着蒸馒头蒸得比我好的,不过家里也就传了蒸馒头的手艺,别的就……”“您馒头蒸得这么好,怎么窝在这卖啊,我看这人不是很多呢。”
云毅见夫妇俩很好说话就问道。许是觉得云家卖盒菜并不能碍着他们,馒头夫妇没什么危机感:“这不是离家近嘛,转个弯就到了,家里还有老人孩子要顾,我们就做早晨和晌午的买卖,倒是也能养家了。”
看来这些伙计还是有些购买能力的,不然他们也不能只靠着在早晨和晌午卖馒头就能养活一家子。转眼到了晌午十分,做了半天活儿的伙计们早已饥肠辘辘,三三两两的在街上阴凉处蹲下打开自带的午餐包裹,为了方便携带大家都是带的干粮,最多的就是廉价又不易坏的杂粮饼子。一个在茶叶店做货的小伙子啃了啃手里的饼子,瞬间苦了脸,清晨做的饼子放到现在已经风干得硬邦邦的了,一口下去竟然没咬掉。他皱着眉和身旁的工友抱怨道:“王哥,你看我这饼,跟锤子一样硬,牙都能啃掉了,要是有碗热汤泡着吃也成啊。”
王工头拍了一下小伙的脑袋,说:“我看你是在家享福惯了,出门在外谁不是吃干粮,上哪弄热汤热菜。”
说着捏住炊饼的手指用力掰下一块面饼,丢入口中故作轻松的嚼着,吃这干巴巴的饼子还真急不来,得先用唾沫慢慢泡湿了,再使劲咀嚼几下,抻着脖子咽了下去。旁边另一个大叔吃着吃着,突然猛灌几口水,捂着胃部神色痛苦。小伙子吓了一跳:“李二叔你咋了?”
他朝小伙摆了摆手:“老毛病了,吃得胃疼。”
做他们这种卖力气的活儿比一般一般打零工挣得多,装袋、卸货、送货,一天能有三十文钱,有时候也去面摊吃面。但是他们胃口大得吃两碗,一碗素面五文钱,吃一顿没有油水的素面十文钱,总觉得亏得慌,荤面九文钱他们又不舍得吃两碗。“王哥,你是工头挣得比我们多,咋不去下馆子?”
王工头一听下馆子顿时龇牙咧嘴的:“还下馆子呢,之前天寒地冻的时候实在忍不住我还真下了馆子。好家伙!一荤一素两碗饭吃了二十五文啊!够我割两斤肉回家去了。”
李二叔缓了缓胃部的不适感,站起身朝馒头摊走:“我还是去买两个馒头吧,总不能让干饼子噎死了。”
一起的几人想了想,也跟着去了,两文钱一个杂粮大馒头,虽然没汤没菜但胜在便宜又软乎,吃上两三个也不心痛,这也是工人们最常买的吃食。几人刚各自买了一个馒头,就听见旁边传来清脆的少女声:“盒菜~卖盒菜咯~有荤有素热乎乎只要六文钱~”几人一愣,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