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是奇了怪了,这十多年都不曾听娘娘提起过钟瑜啊。
现在却一副十分关心的样子。
她心里忐忑,情不自禁用帕子在嘴角上按了按,遮掩住尴尬的笑:“这可真是三妹妹的荣幸呢,她要是知道了娘娘在宫里这般挂念她,不知道心里该有多么感动呢。”
燕妃娘娘含笑点头,眼神莫名:“对了,听说三姐姐生的一个女儿,模样长得如何,品行如何?”
梁氏听她说起元钟灵,一肚子怒火就往上涌,钟瑜也罢了,自小就不好惹,可没想到生出的这个女儿,生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她更不好惹。她脸上表情变了几变,才勉强地笑:“长得模样倒还算齐整,比之我家的丫头,也算是春花秋月各有千秋,这品行么,倒是,倒是,比一般姑娘要强了些。”
燕妃娘娘何等人,元钟灵她还没有见过,但是在梁氏这里得到了确认,生的相貌不错,品行却很要强,或许亦如当年的钟瑜?
燕妃娘娘想起元昭密信中提及的事情,只怕这丫头比钟瑜聪明的多了,元昭坏事,不就是因为元钟灵屡次从中作梗,才让钟瑜活着离开了余州府的地界?
“娘娘?”见她神色沉静,梁氏心里不安,小心翼翼地看她脸色。
燕妃娘娘缓和了神情,笑着:“今年也有十五岁了吧,等过了年,得空了,我叫三姐姐带着这孩子进宫来,叫我也瞧瞧她。”
梁氏心里泛酸,觉得燕妃娘娘这是因为与钟瑜当年的旧情,想要抬举钟瑜的女儿元钟灵了,只是勉强撑起个笑,就不说话了。
她觉得元钟灵真是好命,燕妃娘娘对钟家的其他子女,也都是一视同仁的好,只钟静姝约有些不识抬举,总是畏首畏尾,也希望元钟灵也随了大房钟静姝那执拗的性子,不招娘娘喜欢才是。
梁氏这里说话,钟静如这里,谢瑶这边还挺热闹,天儿冷,没有雪,谢瑶在这里剪梅枝,要送去给太后娘娘。
钟静如过来了,谢瑶与她也算相熟,只是不大愿意理她,她觉得钟家没什么有出息的人,觉得与钟静如相处,纯粹浪费时间,随便打发了一个小宫女让带着钟静如在一边站着去,便自顾自的玩自己的了。
钟静如心里失落,却还要强撑笑脸,直到出了宫门。
在回家的马车上,梁氏便急忙忙地问她:“怎么样,六公主对你态度有没有好一点,有六公主抬举你,将来你到她的圈子里,多露露脸,不怕将来嫁不到一个好人家去。”
六公主略有些势利眼,梁氏冷眼看着,六公主相处的女孩儿,全都是三品大员以上家的贵女们,自己女儿要是与六公主亲近,那些人家随便的一个庶子,也是她女儿高攀了的。
钟静如笑着:“娘,六公主挺好的呢,面冷心热的,她怕我受冷落,专门叫了小宫女陪我玩呢。”
万万不能叫娘知道了六公主不喜欢她,不然,以后进宫的日子都少了。
梁氏听她如此说,顿时放了心:“那就好,那就好。”
随即,忍不住跟钟静如发起牢骚来:“你是不知道啊,刚才你姑姑在问我什么,她竟然那么关心你那个和离了的三姑姑和她的女儿元钟灵,元钟灵要是得了你姑姑的青眼,她好赖还是朝廷一方知府四品官家的嫡女,说不定就能给她指一个好人家,哎,这人的命,怎么就这么难说。”
她自己日日见着元钟灵,总认为是一个钟瑜和离带回娘家来的拖油瓶,竟是忘了,人家姓元,可姓元的元昭,就算在荒凉的余州府,那也是朝廷四品的大官。
官府嫡女,不也和大姑子钟慧的女儿江文茵一样,都是官家嫡女,钟慧还一心想走她娘的路子,将女儿送进三皇子府的门呢。
这话她在她老爷的口里听到过,却不好说,成了就好,不成,也不能坏了江文茵的名声。
梁氏心里复杂,即是妒忌元钟灵,江文茵命好,又烦心自己男人为什么就不能走一走仕途,让自己的儿女在婚事上,就要低她们几等。
梁氏回了侯府,便自觉地带着钟静如去给太夫人请安去了。
屋里没有别人,只有太夫人自己,太夫人问什么,她答什么,太夫人听了,便叫她回去了。
梁氏不知道,自己刚走,太夫人便吩咐:“二老太爷回来了,就说我这里有事找她。”
元钟灵不知道二房这事,梁氏进宫的事不是秘密,隔半个月,二房总有人进宫的,只不过这次去的是三房的梁氏。
元钟灵这段时间守着母亲钟瑜,几乎形影不离,生怕被建文帝捡了空子,再和母亲有见面的机会,一点不慎,她们母女便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钟瑜被元钟灵黏的烦人,忍不住对她一再侧目,可不管她如何冷眼相待,元钟灵都不走。
钟瑜没有办法,便随他去了。
就在这样的气氛里,再过三日,便是除夕了。
冬嬷嬷悄悄的进来,跟元钟灵说了个事儿:“姑娘,论理,这个事,也该去告诉夫人的,可我觉得夫人大约是知道的,只是不大当回事,因此,只能来告诉姑娘一声。”
徐妈妈品行温厚柔弱,不适合当管事妈妈,元钟灵便将徐妈妈安排到了新买的宅子里去处理那边的事物了,也算养老。
冬嬷嬷年纪比徐妈妈大,人却老成精的,十分圆滑,机警,便被元钟灵提拔的暂时充当了她的管事妈妈。
冬嬷嬷神情认真,元钟灵便笑着叫她坐下。
冬嬷嬷恭敬地在椅子边儿坐下,才小心翼翼地把话说了:“这世家都有个旧习俗,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不然,便是对娘家人不好,姑娘,你说,咱们什么时候到自家的宅子去,好过一个年,咱们再回来?”
元钟灵听得愣了,仔细回想了一下,是了,正国是有这样的习俗,虽然不知习俗讲究的这些,是真的假,可世人大多都害怕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