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吾家阿囡笔趣 > 第217章 钓鱼

第217章 钓鱼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小囡回头看向周沈年。

“有鱼吗?”周沈年忙笑问道。

李小囡笑着点头,欠身往前,将浸在水里的竹篓拽上来给周沈年看。

“哟,你还真会钓鱼,这几条鲫鱼不错。”周沈年伸头看着鱼篓里四五条鱼,笑道。

“家里有半块豆腐,炖个鲫鱼豆腐汤,唉!”李小囡放下鱼篓,伸手拽起钓杆,甩上来一条七八寸长的白水鱼。

李小囡伸手抓住鱼,脱了钩放进鱼篓,眉开眼笑,“托先生的福!”

“清蒸绝佳!”周沈年哈哈笑道。

李小囡从一只破陶片上拿起半条蚯蚓穿好,重新甩下钩。

“先生不是本地人吧?府学的先生?”李小囡看向周沈年。

“从杭城过来的,我像是府学的先生?”周沈年看了看自己。

“挺像的。”李小囡仔细打量着周沈年。

“我这学问可当不起府学的先生,要在城外一家人家当帐房先生。姑娘住在这附近?”周沈年看着李小囡一身家织粗布衣裳。

这一带都是有钱人家的宅院,这小妮子大约是哪家的下人,或者是家离这儿远一些的穷家孩子,专程过来钓鱼的。

“不算远,先生是来访友的?”李小囡让出小马扎,示意周沈年坐。

“不用不用,我还有事儿。算是来访友吧,这儿景色不错。”周沈年笑道。

“先生访到友人了吗?访而不遇?”李小囡笑问。

“你这小妮子,还知道访而不遇。”周沈年笑起来,“算是吧,你经常来这里钓鱼?”

“算是经常吧。”李小囡笑眯眯看着周沈年。

“那这附近的人家,有没有你认识的?”周沈年指了指绿树掩映之中的几座宅院。

“那一家姓黄,主人家是做珠宝生意的,那一家姓吴,他家有个秀才,这一家姓李,他家也有个秀才,别的就不知道了。”李小囡指着自己家,和左右邻居,笑着介绍。

“这一家姓李的,你见过主人没有?听说是姐妹几个。”周沈年不动声色的打听。

“见过,先生为什么要打听人家姐妹?”李小囡侧头看着周沈年。

“嗐!你这小妮子可不能这样乱讲话!”周沈年吓了一跳,“我一把年纪了,你瞎讲讲没事儿,可人家家里都是小娘子,可不能这样乱讲话!”

“多谢先生教导。”李小囡忙欠身受教,随即笑道:“先生是姓周么?”

“嗯?”周沈年眼睛瞪大了。

“世子写了信,说先生今明两天就该到平江城了。”李小囡笑道。

“你?”周沈年指着李小囡,再次上上下下打量她。

“先生没认出来我么?”李小囡也低头看自己。

“没想到姑娘如此简素。”周沈年有些尴尬。

“石滚没跟你讲过吗?我大阿姐管家严谨。

“就像今天吧,梅姐今天早上买了五花肉了,家里还有鸡蛋,我想吃鱼,梅姐就讲有肉了,不能再多花铜钿,我只好自己过来钓鱼,好在收获还不错。”

李小囡说着话,拉起鱼杆,鱼钩空了没有鱼。

“算了,这些就够了,咱们回去吧。”

李小囡收起鱼线,拉起鱼篓。

周沈年想伸手去接鱼篓,可篓子里的鱼扑腾的鱼篓不停的往外溅水。

他这件缎子长衫刚刚上身!

“先生今天在我们家吃饭吧,清蒸白水鱼。”李小囡扛着钓鱼杆,拎着鱼篓子,带着周沈年进了后角门。

李小囡将鱼篓鱼杆交给梅姐,洗了手,拎着刚刚滚开的一铜壶水,到正院廊下,让着周沈年坐下,沏了茶。

“在下听世子爷说过姑娘从织坊收织工的事儿,听说姑娘已经收了四五百织工,没想到姑娘自奉如此简素。”周沈年打量着四周,十分感慨。

“唉,不是没办法么,我这生意做到现在,出去的银子比进来的多,窟窿越来越大,皮蛋行赚的银子全贴补进来了,还欠了两千多银的外债,要是有银子,我也想锦衣玉食。”李小囡一声哀叹。

周沈年呆了呆,失笑出声。“那姑娘知道在下过来找姑娘是要商量什么事儿吗?”

“知道啊,世子信上说了,说是先生的意思,收秋蚕茧这事儿,我做比世子让人出面要合适得多。”李小囡再叹气。

“是在下多嘴了?”周沈年仔细看着李小囡的神情,试探了句。

“我也是这么想。有几件事得请教先生,一是丝绸经海税司交纳的出海税,现在议得怎么样了?”李小囡看着周沈年问道。

“在下手里最要紧的一件事务,就是翻看从立国之初到现在,江南人工价,粮价,地价、桑价,生茧价等的变动变迁,已经写了两封信报给王爷了。”周沈年答的十分谨慎。

“那照先生看来,这出海税能不能降下来些?能降多少?”李小囡接着问道。

“这个,”周沈年一脸干笑,“在下到世子爷身边侍候,还不到一个月呢,实在不敢乱讲话。”

“嗯。第二件事,先生对咱们江南的丝绸行知道多少?”李小囡接着问第二件事。

“姑娘说的这个知道,往哪儿知道?”周沈年笑道。

“丝绸行在行的织坊,是一块铁板,几乎没有缝隙,还是缝隙不少?”

“怎么会没有缝隙!不是缝隙,是一道一道极大的裂痕,有些还有世仇呢。可这会儿对上世子爷要做的事,这些在行的织坊,大约就是铁板一块了。”周沈年看着李小囡。

“照我打听到的,丝绸行管得太紧了,各家织坊的织机数,每年出的绸子各品类各等级的数量,一年定一回,定下来就没什么余地,在行的织坊有本事没本事没什么分别。是这样吗?”

“是!姑娘有什么打算?”

“秋蚕茧的事,我问过大堂叔,大堂叔讲,所需银子数目巨大,说银子还不算难处,蚕茧收上来,立刻就得煮出来缫丝,这都是手艺活儿,江南的缫丝和染坊一向仰承丝绸行的鼻息过活。

“除此之外,还有明年的春蚕,要是丝绸行放了话出去,只怕所有的蚕农都要减养甚至不养。”

李小囡看着周沈年,周沈年迎着李小囡的目光,欠身笑道:“那姑娘的意思呢?”

“平江丝绸行有位姓于的行老,我做细布生意没几天,他就跟在后面,也做起了细布生意,听说这位于行老为人精明,织坊打理的极好,极会做生意。

“您说,要是咱们去请教这位于行老,他会怎么办?”

“这事儿姑娘去最合适,先悄悄儿的走一趟。”周沈年笑道。

“那先生替我想想,该怎么跟这位于行老说这事儿。”李小囡笑眯眯。

“在下先去悄悄看看这位于行老,再让人打听打听于行老的家世过往,快的话,明天午后给姑娘答复。”周沈年欠身笑道。

“有劳先生了。”李小囡笑谢。

“不敢当不敢当。在下立刻去办这桩差使。”周沈年站起来告辞。

李小囡跟着站起来,将周沈年送出后角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