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京城中,仅有三百余官员,被凌虐至残废,还未曾死亡,因李自成败逃,匆匆离开京城,这才得以幸存。
临行前,李自成命人纵火,将紫禁城与北平的部分建筑焚毁。
一路败逃。
由于此时南明政权建立,原属明廷的将领,或是复投南明,或是降清,导致李自成疑心日起越甚。
最终,在牛金星的污蔑挑拨下,李自成将麾下谋士李岩误杀!导致人心涣散
同时,由于李自成大顺军防线的瓦解,清军也开始进军关内,也导致了李自成大顺军的一路败逃。
一路且战且退,多次反击,皆是无果,最终在决定从江西转入湖南时,经过湖北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二十余人,登山探路,遭遇当地武装民兵袭击,李自成身亡。
李自成所代表的农军反叛军,自此消亡。
......
随着李自成的败亡,清军一路进军南下,围困扬州。
随着扬州的城破,不久后,南京沦陷!南明政权新任皇帝弘光帝,却没有了崇祯的气节,被清军俘虏。
弘光帝被俘虏后,唐王朱聿键在海上军阀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州称帝!改元隆武。
隆武帝采取联寇抗清的政策,黄道周发动了短暂的北伐,但随着郑芝龙的降清,局势随即恶化。
不久后,隆武帝被清军俘虏,绝食而亡!
隆武二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改元永历。
由于局势危急!永历帝采取了与张献忠残部联合,抗击清军的政策。
已降清军的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并不能苟同父亲的决定,同时在东南沿海乘势崛起,与明廷东西两面合击清军。
但随着清军的数量增加,进攻愈发猛烈,明军滇黔防线被清军击溃。
永历十五年,躲藏至缅甸的永历帝,被缅王莽白抓捕,送至清军处。
次年,永历帝于昆明被杀。
自此,南明政权消失,大明政权,彻底衰亡。
......
而在南京城破前,却发生了一起震古烁今,与莫须有、意有之、并称三大典故的水太凉事件!令人愤耻!
在南京城破前,有气节者不甚其数,纷纷自缢殉国。
就连明末八大名妓之一,柳如是,亦欲投死殉国!只是被人相救!
而名妓柳如是的丈夫,大明礼部侍郎、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身为士林领袖,青楼女子尚且能从容殉节赴死,他却是苟且偷生。
后人记载:“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
虽此载为多传闻杜撰,其真实无可考究。
但钱谦益身为士林文人之首,却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更是率文人党系,投降清军,不作一兵一卒的抵抗,打开南京城门,降迎清军。
实乃为人所不耻,得千古骂名!
虽是如此,但大明气节,即便是国亡,亦有数之不尽者,殉节以效国!
犹如北平城破后,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言:“南都尚可为。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敛。暴我尸,聊志吾痛。”遂南向坐,取帛自缢殉国。
后全家十三口人全部自缢殉国!
左都御史李邦华,留绝命诗:“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自缢殉国!
其弟李邦美,南明赣州守将,城破不降,大骂清军,遂殉国!
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言“惭无半策匡时难,惟有孤忠报国恩。”随后解带自缢,仆人见状急忙解救,施邦曜苏醒后,叱骂:“尔等误我!”命仆人买来砒霜,和酒吞服殉国!
兵部的右侍郎王家彦,北京城破,跳城殉国未遂,遂在百姓家中自缢殉国。
大理寺凌义渠,得知崇祯帝已经驾崩,于是扶墙哀号,以头触柱,血流满面。门生劝其保重身体,他厉声喝止,独自坐下,焚烧生平喜好的书籍字画。次日,穿紫衣拜阙,作遗书辞别父母,后悬梁自缢殉国。
庶吉士魏学濂,言:“死易尔,顾事有可为者,我不以有用之身轻一掷也。”
留绝命诗词:“忠孝千古事,于我只家风。一死轻鸿毛,临难须从容。有血洒微躯,官卑非侍中。有舌且存之,亦逊常山公。因约同志友,延颈受霜锋。不能张空拳,与彼争雌雄。死且有余罪,何敢言丹忠。所痛母垂白,七十仍尸饔。未葬凡五丧,留与子侄封。人谁能百年,寿夭死俱同。我比兄与弟,我年独为丰。高堂无复悲,譬不生阿侬。离母却就父,死生犹西东。体骨虽不归,即瘗此诗筒。墓木有拱时,清韵入楸松。”自缢殉国!
后评:学濂素负志节,一时堕误,知愧而死,亦愈于无颜求生者矣。亦即,既非未降,亦非降后洋洋得意,而是在纠结苦痛中自尽!
刑部的右侍郎孟兆祥,言:“社稷已覆,吾将安之!”自缢殉国!遂其妻儿举家自缢殉国!
御史陈良谟,全家投井殉国!
吏部验封司主事许直,自缢殉国!
兵部擢武库主事成德,全家自缢殉国!
兵部左给事吴甘来,全家自缢殉国!
兵部主事金铉,全家自缢殉国!
太监自尽殉国者,不计其数!
宁死不降!战死殉国者!不计其数!
除去文武官员,京城的百姓中,在大明灭亡后,也纷纷随皇帝自缢。
百姓殉国者,高达数千户,上万人随崇祯崇祯!
从古至今,自大秦至隋汉,两宋。
从未有过哪个朝代,在灭亡时,能有如此之多的百姓,愿意随着国家的灭亡,而自缢殉国!
唯独大明,如此气节!铁骨铮铮!
在南明南京失守时,大明彻底消亡!就连秦淮乞儿,都以殉国自效,且留有一绝命诗。
“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出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
如此的气节,宁慷慨赴死,亦不愿降,令人折服!钦佩!
但也因此气节,也造就了此后数百年间,无数的屠戮的悲剧!
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