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身穿劲装,头发束成高马尾,站在店铺门口,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方育看她英姿飒爽的样子,赏心悦目,满眼喜欢。
“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外衣样式的?”方育问。
陈晓的劲装,底下是裤子、长袖短衣,外面罩一件半袖长衫,腰间系条宽腰带,仿照影视剧里的古装女侠风。
她的裤子和中衣有些像之前方育穿的款式,但是外衣不一样,束起腰带像裙子。
“我这看起来像军服吗?”
“不像。”
“这样能穿着上街吗?”
“嗯……你这样很容易招蜂引蝶。”
陈晓瞥了他一眼。方育说话经常会有“他们是男女朋友”的代入感。
这时,一名二十多岁的妇人,提着菜篮子朝店铺走来。
“文秀嫂子!”陈晓笑着迎上去。
“恭喜恭喜!开业大吉。”文秀说着,递上一个红纸包。
这是她特意准备的红包,里面包了二百文钱。
文秀几乎每天都要来南门街买菜,前日遇到陈晓,听说他们今天开业,回去跟婆婆说起。沈大娘让她包个红包,以示恭贺。
之前陈晓他们在沈大娘家住了近半个月,相处得挺愉快。只是有次遇到沈大娘的儿子沈丰,他看见方育穿着他的衣服,脸色很不好看。之后方育将衣服还给沈大娘,让她还是给他做新的。
陈晓初见沈丰,看见他比文秀年轻得多,有些意外。后来才知道,文秀是沈家的童养媳,比沈丰大四岁。
沈丰今年二十一,十八岁考中秀才,目前正准备考举人。他是反对家里开客栈的,但仅靠布庄的收入,供不起他读书上学。
陈晓接过沉甸甸的红包,知道里面装的是文钱,笑道:
“多谢了!进来尝尝我们的味道。”
文秀也不客气,走进店里,问道:“你们卖的这个是叫什么?”
“米线。”
“怎么吃?”
陈晓叫春红烫碗米线。
因为制作米线工具的特殊,他们是在后院做好,一碗一碗装起来,拿到前面店铺灶台上一溜摆开。当有客人要,就倒进漏勺里,在滚水中再烫一遍,然后加入秘制汤汁,舀上浇头。
“浇头有焖肉、卤肉、卤鸡、辣鸡,你要哪种?”陈晓问。
卤肉、卤鸡是不辣的;焖肉、辣鸡,味道有点辣。
看着红亮诱人的浇头,文秀想每一种都尝尝,但又觉得这样太贪心,说道:
“你给我推荐一种吧?”
之前试菜时,春红喜欢辣鸡,她认为这个会比较受欢迎。
陈晓道:“那就吃辣**!”
当说完“吃辣鸡”三个字,陈晓突然觉得,这名字得改改,否则听起来像“吃垃圾”。
“好。”
陈晓舀了一勺辣鸡,然后端到调料台上,说道:
“这里有各种佐料,你喜欢什么、就往里面加什么。”
“这个,要怎么加?”
调料台上有十几个小瓦缸,琳琅满目的佐料,让人有点无所适从。
“韭菜、香柳、姜末……姐姐,你也是会做菜的呀!还用我教你么。”陈晓笑道。
文秀教过陈晓一些南越菜的做法,她的厨艺也很不错。
“哦,那,可以加多少?”文秀问。
“随便加。你觉得加什么好吃就加什么。”
文秀按照自己的喜好,加了其中几样。端到长桌上,拿了双筷子。
她吃了几口,眼神发亮。
“味道非常好!”
陈晓开心的笑了笑。
辣鸡中的辣椒,是她从现代带来的干辣椒。她先把辣椒做成糍粑辣子,然后再用糍粑辣子炒鸡肉。她这个因为是做浇头,所以加了水煮。要不然,她这个就是“糍粑辣子鸡”。
带来的辣椒虽然不少,但如果开店用,不够用多久。她已经把辣椒籽留下,在空间里种了一部分,又在这个小院里种了一部分。之后她打算找片土地种辣椒。
文秀一口接着一口,好吃得停不下来,最后把汤都喝光,这才抬头问道:
“这个米线,是用米做的?”
“对。”陈晓点头。
“怎么做的?”
“先把米磨成面粉,蒸熟后压成条。”
基本原理是这样,但也不完全是这样。米线的做法有很多种,有做出来是熟的,直接就可以吃;也有做出来是生的,需要煮一下才能吃。
陈晓没有告诉她真正的做法,因为这与工具有关。他们都还在琢磨如何改造工具,换一种工具就不是这么做了。
文秀没有细问,她知道这是人家的秘方。当初陈晓告诉她卤肉的做法,那时人家还没打算开店。如今开店,恐怕也不会告诉她详细做法。
“米线多少钱一碗?”
“三十文。”
文秀掏荷包准备付钱。
陈晓按住她的手:“你送我个大红包,吃碗米线怎么还能收你钱。”
“不行,今天是你们开张,这钱必须得收。”
文秀死活要给钱,陈晓无奈只好收下。
“好吧,图个吉利,谢谢啦!”
“客气什么,以后我还会来吃的。”
文秀还要去买菜,没有多留,告辞走了。
陈晓把三十文钱交给春红,让她收着。
春红在身后木板上,画了个“一”。
这是陈晓教她的“正”字计数法,卖一碗画一笔,也好知道每天卖了多少碗。
房租加上材料成本,他们每天至少要卖八十碗才能保本。未来生意会如何,陈晓心里没底。
陈晓对春红道:“以后辣鸡,改叫辣子**!”
“为何要改?”春红不解。
“因为‘吃辣鸡’听起来像‘吃垃圾’。”
“吃垃圾怎么了?”春红还是不解。
“垃圾呀!垃圾。”
春红一脸不解,因为他们这里没有“垃圾”这个词。相应的词是“废物”“废渣”,没有垃圾一说。
陈晓看跟她解释不清,摆了摆手,算了。辣鸡就辣**。
早晨南门街很热闹,大多是来买菜的。有人闻着香味来到店铺,只是问了一声就走了。一早上,总共只卖出去四碗,其中一碗还是文秀吃的。
临近中午,卖菜的基本已经走了,不过又来了别的摊贩。这些人大多是从附近村镇走路来的,就算天刚亮出门,走十几二十里,到县城也快中午了。
除此之外,还有坐马车从更远地方来的。就像当初陈晓方育从四十多里外的镇上到县城。
这一天下来,他们卖了四十六碗。虽然离每天八十碗差了一半,不过开业第一天能卖这么多也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