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成灶户考科举 > 第123章 会试开考

第123章 会试开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夜里的时候凌霄眯了一会儿,就一会儿,凌霄都感觉这号舍寒气逼人。

他们这号舍的顶是茅草顶,看起来不是那么结实,原以为会比山东贡院好一点,没有想到除了大了点,其他的差别不大,三面墙也都不是砖墙。

等他们这一排号舍人来的差不多的时候,号军将一火盆送来过来,放在了号巷中间,不过似乎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进到号舍,除了警告不能夹带、不能作弊之外,对于用蜡烛、手炉更是三令五申,主要是防火,避免火灾,这要是着火了,那后果不敢想象。

二月初九黎明,会试正式开考,和乡试一样,头场考试仍然是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

凌霄看下来之后总的感觉这四书题并不难。

第一道:“老者安之三句。”需要知道“老者安之”这三句话出自哪里,这是一道四书义考试中常见的,也是耳熟能详的,估计现在很多八股文范本中都会有。

凌霄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样的题会出在会试的考场上,原以为会是容易拉开考生之间差距的难题,不曾想是常见的题。

“老者安之”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句话是凌霄最开始接触《论语》就学到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在准备这一场场考试下来,写的关于这句话的八股文应该不下二十几篇吧。

凌霄是这样,估计这贡院内坐着的绝大多数考生也是这样。

所以越是这样越不能掉以轻心,常见的题要抓住考官的眼球,破题一定要破的好,而且要与题义契合。八壹中文網

很多时候,《论语》的一段话给人的感觉是正经的、哲理的,什么“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样的话语。

不过“老者安之”这三句话,听起来是率性自然的,凌霄的这篇八股文也要有自然之意。

“圣人之志,使万物各得其所,此天地之气象也。”

第二道出自《孟子·尽心下》,“故之为关也一章。”要熟悉这一章的内容,本章主要是孔子对当时时弊的揭露,估计要考察考生对政策的理解。

“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任何政策最开始在制定的时候都是以好的目的出发,但随着后期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不仅没有办法达到原来的目的,反而加重了这一局面,或者其本身变成了一种加害手段。

这篇文章其实很考验一个考生的生活经验和治事能力,不能够仅仅是泛泛而谈,最重要的是要针砭时弊。

不过这样的题也要把握好尺度,找出症结所在。

凌霄用了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将这两篇八股文在草纸上写下来,没想到一开始的这两篇八股文写的这么顺利,凌霄不由的放下毛笔搓了搓自己的手。

现在再将另外一篇写完之后,就誊写到正式的卷子上面。第三道四书题,出自《中庸》第十五章,“父母其顺也一句。”

凌霄又用了将近一柱香的时间将这篇文章写完,原本还觉的今年这会试四书的题出的简单,没有想到在最后一道题上稍微卡了一下。

不过最后还是顺利的将这三道四书题写完了,凌霄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

抬头扬了扬脖子放松了一下。

估计号军也估摸着他们写作的时间,不一会儿就来这号巷里转转。

一会儿还需要再写四道五经义,凌霄又拿起毛笔赶紧将三篇四书八股文誊写到卷子上。

写之前,使劲搓了搓手,尽量让手暖和起来,这样写字的时候也顺畅。

将三篇八股文誊写过后,凌霄等卷子晾干将它收起来放在一旁,这可是好不容易写出来的,可不能有半点损伤。

然后从坐的一旁将馒头和鸡蛋饼拿出来,本来打算将手炉熄灭,后来凌霄想想还是算了,和吃的东西放在一块儿,也能散发个热气,将伙食和暖和暖和。

将鸡蛋饼拿到手里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离手炉近一点的地方稍微热一点,远的呢是凉的。

不管现在离中午越来越近,阳光也越来越来,照进了他们每个人的号舍内。

估计大部分考生四书义都写的差不多了,凌霄吃鸡蛋饼的时候,听到隔壁号舍内收卷子的声音,还有毛笔放下的声音。

这号舍的隔音真的不好,昨天晚上凌霄还听到了这号舍内的打呼声,幸好他们是考试一天,要是考试三天,在这里住三个晚上的话,那人离废也就差不多了。

凌霄吃完鸡蛋饼之后,喝了几口水,润了润喉咙,站起身松了松筋骨。

便开始磨墨,隔壁的考生听见了凌霄磨墨的声音,加快的吃饭的速度。

估计这时候的考生大部分都无心吃饭,就算是吃饭心里也在想着这题应该怎么写,应该怎样下笔。

此时,已近正午,阳光甚好,吃过饭之后,这阳光一照,让人开始变得懒洋洋的。

这天气适合搬个椅子出来,放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如果不是在考试,凌霄真的想晒着这日光,睡个午觉。

不过还是赶紧将剩下的四篇八股文写了是好。

这《春秋》也不知道是哪位大人出的题,就凌霄的感觉来讲,两难两易。

其中有一道截答题,凌霄看了很多八股文,一般四书义比较喜欢出截答题,没想到五经义也出了,幸好这次出的五经义的题目比较长,上下题目顺一遍便能够知道。

一般五经义的考试题目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比如他们这次《春秋》考的“公朝于王所”,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文很长,两千八百余字,从中只摘取了五个字。

这一次一共给他们出了四句半,不过其中也有隐藏的坑,一个把不准就跑偏到另外一道题上去了。

虽然这道题没有难倒凌霄,但考棚内其他考生已经开始挠头了,一名考生将这卷子翻的来回响,虽然不敢说话,不过动作明显开始烦躁。

还有考生心里在咒骂,这到底是哪个考官出的这道题。

不过这一半的考生都能够答上来,就上次梁冀给凌霄他们介绍的那个参加多次乡试未中,这一次终于中了的考生,也想知道出自哪里。

时间在他们答卷中慢慢划过,两位主考官也没有闲着,上午的时候在聚奎堂内给几位同考官说着话,安排他们晚上阅卷的房间。

这次考试的同考官一共有十二个人,虽然刚开始规定会试同考官的定额为八个人,不过随着考生人数的增多,这同考官的数量也在变化。

给几位同考官说过话之后,两位主考官商量了一番便准备到明远楼、号舍内看着考生考试的情况。

这位来自南方的主考官,翰林院侍讲高淮便是此次出五经义截答题的人,这下午时间正是考生答题的时候,他也想看看这考生答的怎么样。

所以,另外一位主考官,太常少卿陶行贞提到要到号舍看看的时候,他一口答应。

两人虽然同朝为官,不过是点头之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